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经营历史的回顾,分析森林特点和林分类型、林分结构的基础上确定白龙江林区的森林应以生态效能为主,在总消耗量不超过总生长量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同时对白龙江、洮河两个林区的森林采伐更新提出了:更新择伐;抚育择伐;孔状择伐;按自然坡面皆伐,保留母树群,辅以人工更新;带状皆伐,人工更新;块状皆伐,人工更新;三次渐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及以改造低产林为目的的林分改造等8种采伐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2.
轮伐期是表示林业生产周期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用材林中采取皆伐或伐区式渐伐的经营单位进行永续利用的生产周期。所以,凡是采用皆伐或伐区式渐伐的经营类型,都要确定轮伐期。对于理想的法正林(即各龄级的森林面积相等)来说,轮伐期就是森林成熟龄,或叫森林主伐年令。  相似文献   

3.
通过近5年对河北省木兰林管局龙头山林场道坝梁华北落叶松低质低效人工林改造示范技术研究,探索应用可行的恢复手段,对退化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进行科学经营,转变经营思路,减少皆伐改造。按照近自然育林法则,采取围栏封禁、开窗引灌、群团状择伐、带状皆伐、人工补造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一系列科学经营措施,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及森林自我恢复能力,提高林地、林木生产力,努力打造健康、优质、高效的复层、混交、异龄林,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4.
为对天然择伐林和人工林(包括常规造林、速生丰产林、人工纤维林)的生长和经营成本有个比较,笔者利用穆棱林业局13块皆伐标准地进行了分析研究。为进行比较,以常规落叶松人工林培育周期,即41年为比较期限,与择伐林的生长指标及经营成本进行比较(见表)  相似文献   

5.
为完善天然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和体系,使其评估行为更为规范,以广东省天然硬阔叶林的经营数据为基础,测算在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经营者自主经营两种森林经营周期下,各林龄时点天然林皆伐、择伐的林木评估价值;同时使用周期收益比例法,分析并确定山林价的最佳比例系数;最后进一步探索择伐天然幼龄林林木价值的评估方法,其中首提的替代成本法填补了现行行业和地方标准中关于择伐幼龄林的林木评估方法的空白,该评估方法逻辑清晰、评估结果真实客观,且能与现行中龄及以上天然林木的评估价值平稳衔接,实践证明生产应用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回顾朗乡林业局几十年采伐方式几经变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研究,认为适合朗乡林区的采伐方式应在近期内以保留中幼龄树木的小面积皆伐和经营择伐为主;成过熟天然单层林以小面积皆伐为主;成熟人工林一律实行小面积皆伐;近熟林一律实行低强度经营择伐.对林下有人工幼林的天然近熟林,近期不宜采伐。  相似文献   

7.
搞好现有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是当前重要的课题。改大面积皆伐为大面积低强度择伐,改木材生产计划管理为采伐限额计划管理,是实现森林合理经营,永续利用的一个带战略性的措施。搞低强度择伐,实行人机畜结合的集材方式。  相似文献   

8.
森林主伐与更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阐述了森林主伐方式有皆伐、渐伐、择伐,分别不同方式加以论述森林主伐与更新的关系,主要有皆伐迹地更新、渐伐迹地更新和择伐迹地更新。  相似文献   

9.
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礼光 《防护林科技》2004,(6):22-23,76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的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方面,皆伐最高,70%择伐次之,50%择伐第三,30%择伐最小;生态效益方面,70%择伐最高,皆伐最小;社会效益方面,50%择伐最高,皆伐最小。综合效益以70%强度择伐最大,50%择伐其次,皆伐第三,30%择伐最小。建议杉木林主伐采用强度为70%择伐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0.
恒被林及其育林体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恒被林很早就被提出来了,但其育林体系直到现在才得到推行,这个育林体系不包括皆伐,要求林冠永远地覆盖林地,而不使土壤裸露。这个育林体系既能维护森林环境,不影响森林景观和森林结构的变化,又能培育与收获木材,很符合现代的森林经营观念。英国的恒被育林体系包括:群状与单株择伐,渐伐,带状与群状渐伐,有计划的群状采伐,伐块范围不超过0.25hm2,采用人工栽植或天然更新或两者结合以形成复层异龄混交林。对于同龄纯林可采用上述育林体系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1.
天然林不同强度采伐10 a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伐方式基本上可分为皆伐、渐伐和择伐3大类.从生态角度看,择伐对森林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并使森林的3种效益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而皆伐对生态的破坏最大[1].  相似文献   

12.
不同采伐强度对闽西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和改进后的 M.Godron 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常绿阔叶林5种不同强度采伐(弱度9.8%、中度24.5%,强度46.8%和极强度72.3%和皆伐)作业10 a后林分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择伐林地林分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强,林分的稳定性开始逐渐降低.皆伐林地林分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常绿阔叶林的科学经营,从稳定性出发,应尽量采取择伐方式,尤其是中低强度的择伐方式.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和改进后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常绿阔叶林5种不同强度采伐(弱度9.8%、中度24.5%、强度46.8%、极强度72.3%和皆伐)作业10 a后林分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择伐林地林分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强,林分的稳定性开始逐渐降低。皆伐林地林分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常绿阔叶林的科学经营,从稳定性出发,应尽量采取择伐方式,尤其是中低强度的择伐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实行限径定株采伐是实现永续的重要途径孙秉枢,刘立俊,谭连珍,解志为(伊春市西林区营林处)(双丰林业局)(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在采伐利用上,基本采用皆伐、择伐、低强度经营择伐、抚育伐等多种采伐方式。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采伐强度过大,...  相似文献   

15.
采伐与更新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内容,采用的方式也是经营合理与否的最主要指标。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森林采伐基本上只采用了大面积皆伐和择伐。这种状况很不适应我国广阔的地域,繁多的森林类型和材种类型。本译文介绍的渐伐,在国外正广泛地应用。这对某些(特别是阳性) 树种的天然更新,对保护森林环境及发挥森林防护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也有很多森林类型,像云冷杉林,落叶松林,红松林等也都可以考虑应用渐伐。  相似文献   

16.
所谓“四不象”伐区,一般是指森林经过强度择伐以后,林分郁闭度降低到《规程》规定标准以下,既不象皆伐,也不象择伐、渐伐,更不象抚育伐。这种“四不象”伐区,如不加强经营管理,不仅延长森林恢复的时间,而且由于森林环境骤变,出现了风倒、风折和病、腐、枯等浪费资源的现象。如何经营已经出现的“四不象”伐区,是我省林业企业迫在眉捷的任务之一。现对临江局于1978年开始了的“四不象”伐区的改造更新工作,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经营措施下红松林和杂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松林择伐区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较杂木林高;土壤容重、总孔隙杂木林高于红松林;红松林内土壤的最大、最小、毛管持水量等指标皆高于杂木林。择伐上层林木栽植的红松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皆伐造林和直接林冠下造林者好。中度抚育间伐的森林经营措施改良土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南方集体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但伐区多处在分散的山地中,与东北和西南林区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在总的森林面积中集体林和个体林占90%,而国有林仅占10%左右;二是林区分散,国有林、集体林、个体林交错,农、林交错;三是随着经营年限的增长,林分结构不断变化,即原始林、天然林逐年减少,而人工林(特别是中龄林)的比重逐年加大。木材生产由过去的大面积皆伐过渡到小面积皆伐,进而趋向于人工林的间伐和择伐。所以再用过去的生产方式和设备,或搬用东北和西南国有林区的生产方式来从事南方集体林区的木材生产,势必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木材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近年,在森林抚育、林分改选、主伐更新、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及副产利用等森林经营活动中,一系列新颖的构思巧妙、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实用技术获得开发。 —伐前修枝。非皆伐作业的保留木周围常出现搭挂木,采伐木倒向难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为此,将伐后修枝改变为伐前修枝。不仅减轻了搭挂现象的发生,且有可能减少对复层林和择伐林施业保留木及幼树的  相似文献   

20.
低质低效林改造是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增强林分生态功能的重要举措。以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低质低效林综合改造技术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森林固碳释氧价值、涵养水源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评价,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经营措施下,经过改造的华北落叶松低效林与未经过改造的相比,森林固碳释氧价值、涵养水源价值都有明显的增加,从功能性价值总体来看,人工促进更新的经济价值最高,为53 850.04元/hm2,其次依次为群团状择伐改造20 753.5元/hm2、封禁促进植被恢复18 767.15元/hm2、带状皆伐改造15 932.75元/hm2、引进灌木13 883.86元/hm2、封禁为12 460.24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