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病毒病高发的原因及综合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病毒病已成为农村家蚕饲养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是秋季发病率居高不下,造成蚕茧减产、蚕农减收。据对我县2005年晚秋蚕、2006年春蚕的养蚕情况及实绩调查,病毒病以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为主,高发蚕病农户占总养蚕农户的6%~15%,单张种产蚕茧为24~31kg,比平均单张种产茧减少7~11kg,张种经济损失在180~240元。通过调查了解,笔者发现蚕农的消毒防病和养蚕措施存在着技术缺陷,本文就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 宁县是甘肃省重点蚕区之一,栽桑养蚕是部分农民的主要家庭副业。群众反映近几年蚕的孵化、眠起、上蔟不齐,蚕病多、产量低。围绕这一问题,我们对1992年的蚕病发生情况做了一些调查。一、病毒病是影响1992年蚕茧产质量的主要因素病毒病是宁县养蚕生产上危害最大的一类传染病,在夏秋蚕期发病更多,占全部蚕病的90%以上。目前宁县农村常见的病毒病有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秋蚕期血液型脓病尤为严重。这些病毒病一般都在五龄期第2~3日发生,迟的在上蔟前爆  相似文献   

3.
正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防治最难的一类病害,按病原不同可分血液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中肠型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四种,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在开化蚕区统俗称空头病。近年来,我县养蚕生产上以血液型脓病和空头病发生最为常见,严重时粒茧无收,不仅给蚕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还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为了科学防治家蚕病毒病,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巩固蚕桑产业,笔  相似文献   

4.
吴德章 《广西蚕业》2007,44(1):16-16
目前养蚕过程中,危害最重的蚕病,主要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脓核病。一旦感染本病,就会迅速蔓延,给蚕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颗粒无收。一、养蚕前如何使用药物防治病毒病病毒病的病毒广泛存在养过蚕的蚕室中,如墙壁、地面、门窗、屋顶、蚕具、蔟具,以及养  相似文献   

5.
家蚕病毒病主要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是目前蚕桑生产上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一种蚕病.该病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养蚕过程中,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是蚕桑主产区秋季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往往造成大面积暴发,导致蚕茧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蚕农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6.
2004年在我市的桑蚕主产区宜州市和环江县发生了多起参加小蚕共育的农户出现大蚕普遍暴发蚕病的罕见现象,农户养蚕几乎颗粒无收,损失惨重。经过调查诊断为家蚕中肠型脓病,本分析了参加小蚕共育的农户大蚕发生中肠型脓病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升温的误区     
李娴  黄云 《四川蚕业》2005,33(3):56-56,29
总结2003年晚秋蚕茧质量、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户不升温.在养蚕老区农户的心目中存在升温要得脓病、升温要增加成本、升温使蚕过早养熟却不能适时出售等等关于升温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许剑 《江苏蚕业》2010,32(2):21-22
脓病是养蚕生产中的最常见性蚕病,其危害相当严重。最近几年我镇中秋蚕平均单产仅有35kg,因发生脓病而造成产量绝收的农户要占70%以上。该病具有传染性强、蔓延快、根治难等特点,只有严格控制脓病发生,才能提高蚕茧产量。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对脓病的发生及防治谈谈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养蚕无病高产的途径,从根本上讲,是从养蚕现场的防病以及蚕的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做好脓病、软化病的防治工作。由于这样做的结果,最近十多年来蚕病确实逐渐减少了。然而,被害量虽然减少,但占软化病中大部分的病毒病(病毒性空头病、中肠型脓病)时常可以看到爆发性的发生,总是威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和浙江两省342个种桑养蚕农户的问卷调查,就农户所面对的蚕业风险及其防范行为分析认为,蚕业收益较高,但蚕业风险大于其它种植业;蚕业风险主要来源于茧价格下跌、农药中毒、发蚕病、周边污水废气排放、自然灾害和桑树病虫害;江苏省蚕农的损失主要源于农药中毒、发蚕病、工业废气污染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自然风险,而浙江省蚕农的损失主要来自蚕茧价格下跌产生的市场风险;蚕病导致78.65%的农户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养蚕中发生最多的也是农户最担心的蚕病类型是血液型脓病;农户发生桑病虫害和蚕病的主要原因是疏于桑园管理和没有按照技术要求养蚕;为减少损失,农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风险防范,但是风险损失主要由农户自己承担。为此,极大多数农户希望政府能够补贴种桑和(或)养蚕,同时希望能够稳定茧价,加快桑和蚕品种更新,加强养蚕期问农药使用管理,控制养蚕期间企业的污染排放,将蚕桑纳入农业保险范畴。  相似文献   

11.
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蚕病所造成的损失。近年来,我县蚕病发生抬头,尤其是今年春蚕大面积暴发血液型脓病,发病面之广,损失之严重,为历史上罕见,发病倒蚕已成为蚕农后顾之忧,严重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为控制血液型脓病的危害,以防重蹈覆辙,笔者对2006年春蚕血液型脓病暴发的原因作了如下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许梅 《四川蚕业》2006,34(1):30-31,23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影响蚕茧产、质量的重要病害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控制在为害水平以下,但近两年来,随着养蚕农户的增加,发生面不断扩大,损失量也在逐年上升,2005年春达到爆发程度。全市凡是养蚕的村组,都可见到血液型脓病。据不完全统计,发病面达70%左右,损失严重的农户。张单产不到10公斤,笔者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害蚕儿的主要蚕病有软化病、硬化病及脓病.从最近的动向看来,软化病和脓病成为危害的主体.根据养蚕统计年报,1979年蚕作良好,蚕病危害损失率降低到1.8%,其中软化病和脓病所造成的损失率占85%,它的为害85%以上发生在初、晚秋蚕期.统计上所指的软化病,按病原不同可分两类.由病毒引起的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等一类软化病占为害的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所谓细菌性软化病为害较少.鉴于脓病(核多角体病)也是病毒病,所以本文打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市养蚕布局的改变,蚕病的发生规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市每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至90年代未至今只养春蚕、早晚秋蚕二期,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危害为主,现以血液型脓病、僵病和农药中毒等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我市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一、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自实行联产承包千家万户养蚕后,病蚕及蚕沙到处乱摊晒,严重污染环境,导致近年来蚕病多发,蚕茧单产连年下降,全区盒种产茧量由1983年的34.8kg,下降到1990年的32.72kg,下降12.5%,全省由1983年的34.21kg,下降到1990年的31.71kg,下降7.3%.据1988年在洪合乡洪合村调查,从养蚕农户家中采集地表污泥,蚕室灰尘等,经分离培养,可检测到致病细菌和真菌约占1/3(户),其中大蚕上族的民房尘土检出率高达87%以上;镜检可查到CPV;多数蚕匾匾夹中可找到蚕粪,粪中可检到CPV,接种蚁蚕可发C型脓病.由于竹编蚕具藏污纳垢严重,农户习惯采用喷雾器喷雾或用料子泼浇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丝绸行业不景气,很多丝绸公司和丝绸厂家都是不同程度亏损,近而波及到蚕茧价格,挫伤群众栽桑养蚕积极性,以致出现部份毁桑。又特别是今年秋季,在川北一带个别县蚕病较为严重,多为脓病与病毒病,  相似文献   

17.
1 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分析 1.1 消毒不彻底 由于南方习惯多批次连续养蚕,蚕期批次间隙时间短,蚕前彻底消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有些养蚕数量少的农户根本不重视养蚕前的消毒,消毒工作马虎,给蚕病的暴发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8.
蚕药是蚕桑生产必需的生产资料.蚕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蚕茧的产量与质量,甚至关系到蚕桑生产的成败.我市虽然是蚕桑的零星产区,但各种蚕病都有发生,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等危害严重,如2001年中秋,我市的重点蚕区棠溪乡就有50%以上养蚕户的蚕发生蚕病,造成蚕茧减产15%,有些养蚕户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了蚕桑生产和蚕农的栽桑养蚕积极性.蚕病的流行与蚕农的消毒防病,天气环境,蚕品种等因素有关,但蚕药的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许多蚕农反映现在的蚕药质量差,有的根本就无效,蚕药市场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9.
<正> 1995年春蚕,全省普遍大发脓病,蚕茧大减产,今年(1997)秋季、南充嘉陵区文峰乡七、八、九村,一些农户,蚕至三龄时大发脓病损失严重。脓病之名是根据此病发生后流出乳白色脓汁而定名的,又叫血液型脓病,病蚕的血液变成浑浊不清似脓汁一样,根据现代微生物科学研究证明病原为一种病毒,进入  相似文献   

20.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血液型脓病在生产常称为脓病,属病毒病,在蚕区经常发生。近几年东台市许河镇的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发病严重的年份部分区域期损失率达10%,少数农户损失超过20%,个别农户损失过半,给蚕桑生产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