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草鱼出血病病毒减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29野毒株在PSF细胞连续传代过程,于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桉液,传至19代已达减毒目的,继续传至29代其减毒效果保持稳定,27代后不再加入桉液,继续传至37代其减毒效果仍然保持稳定不变。致弱病毒对草鱼的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用该弱毒株制备的弱毒疫苗免疫草鱼后,草鱼的成活率和免疫保护率均达100%,表明桉液的草鱼出血病病毒的一种良好减毒剂,经桉液减毒的GCHAV-892是  相似文献   

3.
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29野毒株在PSF细胞连续传代过程,于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桉液,传至19代已达减毒目的,继续传至29代其减毒效果保持稳定,27代后不再加入桉液,继续传至37代其减毒效果仍然保持稳定不变。致弱病毒对草鱼的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用该弱毒株制备的弱毒疫苗免疫草鱼后,草鱼的成活率和免疫保护率均达100%,表明桉液的草鱼出血病病毒的一种良好减毒剂,经桉液减毒的GCHAV-892是  相似文献   

4.
草鱼呼肠孤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为四大家鱼之一,尤其在我国气候温暖的南方如长江、珠江水域养殖量极大.然而草鱼在幼苗阶段极易发病,其中威胁最大是草鱼出血病(grasscarp hemorrhage),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草鱼出血病的主要病原,由于其高度传染性与致死性,对我国草鱼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近年来,关于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研究逐步增多,并且出现了新基因型报道,引起了多方关注.对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原性、检测和综合防治等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对该病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外源DNA浸泡水稻种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稻DNA浸种法受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稻胚生长点细胞在浸泡过程中内部和表面发生了一系列显微和亚显微结构变化。这些结构变化对外源DNA直接导入受体是非常有利的,但DNA导入的具体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这一观察结果对DNA浸种技术的标准化和提高变异频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草鱼脑垂体GTH细胞(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比较研究了注射外源神经激素(LRH-A)和外源促性腺激素(PG)对GTH细胞的影响及作用途径。结果证实:LRH-A刺激垂体GTH细胞产生促性腺激素,GTH细胞内分泌颗粒(gr)大量减少,分泌小球(gl)彼此融合后解体,垂体组织GTH细胞间出现空腔,有部分GTH细胞解体。LRH-A作用途径是通过垂体GTH细胞起作用;PG不通过  相似文献   

8.
水稻浸胚法外源DNA导入过程中DNA分子降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
10.
国外鱼类细胞培养始于 6 0年代[1 ] 。我国起步较晚 ,主要取材于鲤科经济鱼类 ,多为对草鱼(Ctenopharyngodoidella)出血病病毒 (GCHV)敏感的细胞系 /株[2 - 5] 。本实验室为了进行GCHV的分离、培养及鱼类干扰素的诱导和鉴定等鱼类遗传育种研究 ,从 1 989年 4月起开始进行草鱼囊胚细胞培养 ,建立了草鱼囊胚细胞系 (GCB)。目前 ,该细胞系已传至 2 0 0余代 ,部分保存于液氮中。本文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1 材料1 .1 细胞试验草鱼受精卵取自广东南海。胚胎发育至囊胚期 ,以含抗菌素的平衡盐溶液浸洗…  相似文献   

11.
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600尾健康草鱼随机分成Ⅰ-Ⅳ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黄芪多糖0、10.0、30.0、50.0 mg/(kg·d),于D0、D8、D15、D22、D29测定草鱼白细胞的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及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与溶菌酶(LSZ)活力等指标,D29时对4组草鱼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实验剂量的黄芪多糖可不同程度提高供试草鱼血液白细胞的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各实验组草鱼血清中T-SOD、CAT、LSZ活性均呈增加趋势,投喂实验剂量的黄芪多糖均可显著降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草鱼的死亡率(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黄芪多糖可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抵抗力,每千克鱼体质量的推荐剂量为10~30 mg/d。  相似文献   

12.
以盐溶蛋白质质量分数、巯基质量摩尔浓度、Ca2+-ATPase活性为指标,考察草鱼在3种储藏方法:A,-60℃冻结24 h后-20℃冻藏;B,-40℃冻结24 h后-20℃ 冻藏;C,-20℃直接冻结,处理下冻藏及随后4℃冷藏期间肌肉蛋白质生化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冻结方法草鱼盐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巯基质量摩尔浓度以及Ca2+-ATPase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冻藏前6周,A处理的盐溶蛋白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C处理(P<0.05),而B和C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4周,A处理的巯基质量摩尔浓度显著高于C处理(P<0.05),A和B、B和C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a2+-ATPase活性在第2周迅速下降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A、B和C三者间没有显著差异(P >0.05)。在冷藏期间,盐溶蛋白质质量分数、巯基质量摩尔浓度继续下降,Ca2+-ATPase活性虽有波动但活性仍然很低。从本试验可以看出,冻藏前的低温冻结处理对草鱼冻藏蛋白质盐溶性和巯基含量影响较大,能够降低蛋白质变性程度,并且温度越低,蛋白质变性程度越小,而对其Ca2+-ATPase活性的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nnes)血液及不同免疫器官中六种同工酶系统(乳酸脱氢酶、醇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3 磷酸甘油脱氢酶、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分布特性、活性含量、酶谱表型及迁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酶谱特征及其相应基因座的组合表达方式及特点作了讨论。结果表明,对同一种遗传型的草鱼来说,不同免疫器官的同工酶区带的表达与免疫器官的遗传多样性和组织特异性有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其特征性表达的同工酶机能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实际生产中阿维菌素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用初始质量浓度为0.3 μg/L的阿维菌素水溶液药浴草鱼,于给药后0.5,1,2,3,4,6,8,10,12,24,48,72,96,144,216,336,528和576 h采取血浆、肌肉+皮、肝脏、肾脏、鳃等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阿维菌素在草鱼血浆中的质量浓度及在组织中的含量,数据经3P97药动学软件分析。【结果】在(26.0±1.0) ℃的水温条件下,阿维菌素单剂量浸泡给药0.3 μg/L,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分布半衰期(T1/2α)34.2 h,吸收半衰期(T1/2(ka))15.61 h,消除半衰期(T1/2β)163.22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 486.02 (μg·h)/L,达峰时间(Tpeak)40.75 h,峰质量浓度(Cmax)11.92 μg/L。药后72 h时草鱼肌肉、肝脏、肾脏和鳃中阿维菌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其中肝脏中的含量最高,达到17.8 μg/kg,其后依次为肾脏(12.1 μg/kg)、肌肉(10.7 μg/kg)和鳃组织(5.2 μg/kg),血浆中阿维菌素含量在48 h达到最高(11.2 μg/L)。肝脏、肾脏和鳃组织中阿维菌素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前两者在144 h时都有第2次吸收高峰,分别为15.0和8.4 μg/kg。【结论】草鱼血浆及各组织中阿维菌素在给药后24 d未检出,考虑到临床应用情况的复杂性及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建议对草鱼单剂量(0.3 μg/L)药浴阿维菌素后的休药期为24 d。  相似文献   

15.
草鱼肠道胰蛋白酶同工酶GT-B的结构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草鱼胰蛋白酶GT-B的组成、结构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用仪器分析结合化学分析方法.研究草鱼肠道胰蛋白酶同工酶GT-B的氨基酸组成、紫外吸收特性及其二级结构单元.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GT-B有很高的酸性氨基酸对碱性氨基酸比例,含有较多的亲水性氨基酸残基,较少的半胱氨酸残基和较少的芳香性氨基酸残基.GT-B在280 nm处只有微弱的吸光度,在变性剂存在下,其紫外吸收大幅度增加,依据"二状态模型"计算得到其变性自由能为39.825 kJ.mol-1.圆二色谱(CD)测定表明,GT-B酶蛋白分子具有较少的α-螺旋、β-折叠以及β-转角等规则二级结构单元和较多的无规则卷曲结构.这些信息结合起来可以合理解释GT-B的理化、动力学和热力学等性质.  相似文献   

16.
杜仲对草鱼鱼种生长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4%杜仲叶粉,0.1%、0.15%杜仲纯粉,饲喂规格为37±3 g的草鱼鱼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考察杜仲对其生长、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经过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1)对照组、2%杜仲叶粉组、4%杜仲叶粉组,0.1%杜仲纯粉组、0.15%杜仲纯粉组的鱼体增重率分别为315%、308%、322%、310%、342%,饲料系数分别为1.10、1.17、1.09、1.11、0.97,其中添加0.15%杜仲纯粉显著提高了草鱼增重率(P<0.05),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2)对照组、2%杜仲叶粉组、4%杜仲叶粉组,0.1%杜仲纯粉组、0.15%杜仲纯粉组的血清SOD活性分别为63.03 μ/mL、88.13 μ/mL、112.2 μ/mL、97.59 μ/mL、112.0 μ/mL;溶菌酶活性分别为9.07 μg/mL、7.83 μg/mL、23.55 μg/mL、19.27 μg/mL、30.44 μg/mL.其中4%杜仲叶粉组、0.15%杜仲纯粉组显著提高了草鱼的SOD、溶菌酶活性(P<0.05).上述结果表明,杜仲具有促进草鱼鱼种生长和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复合酶(m(木瓜蛋白酶):m(风味蛋白酶)=1:1)处理草鱼鱼鳞得到鱼鳞蛋白酶解物,分别添加于鲢鱼鱼丸中,控制鱼丸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2g/100g,测定鱼丸白度、蒸煮损失、凝胶特性以及4℃贮藏条件下感官质量、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的质量分数w(TVB-N)的变化,评价草鱼鱼鳞蛋白酶解液对鲢鱼鱼丸贮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鱼鱼鳞酶解产物能够降低鱼丸蒸煮损失,维持鱼丸白度、弹性和硬度。在贮藏期间,添加鱼鳞蛋白酶解物组鱼丸感官评分高于对照组,而菌落总数和w(TVB-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鳞蛋白酶解物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能够延长鱼丸保质期,其中木瓜蛋白酶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可延长鱼丸4℃下贮藏时间2~4 d。  相似文献   

18.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4%杜仲叶粉,0.1%、0.15%杜仲纯粉,饲喂规格为37±3 g的草鱼鱼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考察杜仲对其生长、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经过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1)对照组、2%杜仲叶粉组、4%杜仲叶粉组,0.1%杜仲纯粉组、0.15%杜仲纯粉组的鱼体增重率分别为315%、308%、322%、310%、342%,饲料系数分别为1.10、1.17、1.09、1.11、0.97,其中添加0.15%杜仲纯粉显著提高了草鱼增重率(P<0.05),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2)对照组、2%杜仲叶粉组、4%杜仲叶粉组,0.1%杜仲纯粉组、0.15%杜仲纯粉组的血清SOD活性分别为63.03 μ/mL、88.13 μ/mL、112.2 μ/mL、97.59 μ/mL、112.0 μ/mL;溶菌酶活性分别为9.07 μg/mL、7.83 μg/mL、23.55 μg/mL、19.27 μg/mL、30.44 μg/mL.其中4%杜仲叶粉组、0.15%杜仲纯粉组显著提高了草鱼的SOD、溶菌酶活性(P<0.05).上述结果表明,杜仲具有促进草鱼鱼种生长和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Deepti Singh  G.P.  Rao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5):436-438
对苏丹草进行甘蔗条纹花叶病毒(scsMV)人工接种,其叶片呈现连续褪绿条斑症状。采用RT-PCR和SC—SMV特异性引物SCSMV—ST2(F)、SCSMV—P1(R)对苏丹草染病植株上的甘蔗条纹花叶病毒进行鉴定,结果为阳性;对所获得的PCR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获得0.5kbp片段,在GenBank数据库中的注册号为No.EU650178;通过BIAsT比对和系统遗传分析(MEGA4.0),将其鉴定为甘蔗条纹花叶病毒,这是首次发现苏丹草可作为一种甘蔗条纹花叶病毒的人工选择寄主。  相似文献   

20.
在湖南省岳阳洞庭黄龙水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养殖基地的鱼池中,分别投喂桂牧1号草、美国矮象草、苎麻3种饲草,研究草鱼主养池塘中鱼类的生长及效益。15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桂牧1号草组的草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苎麻组(P <0.05),其中苎麻组的草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又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P <0.05);各试验组中,鲢鱼和青鱼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美国矮象草组中的鳙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 <0.05);桂牧1号草组鲢鱼成活率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苎麻组(P <0.05),其中苎麻组又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P <0.05),各试验组中的草鱼、鳙鱼、青鱼成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投喂桂牧1号池塘中的鱼类总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为934.25 g/m2、26 967.75元/hm2。综合分析,投喂桂牧1号池塘中的鱼类生长良好,且养殖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