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解钾机理初探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盛下放  黄为一 《土壤学报》2002,39(6):863-871
摇瓶条件下 ,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发酵液及其代谢产物分解钾长石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培养 48h的NBT菌株发酵液能活化钾长石中的钾、硅、铝。 2 8℃振荡 1 0天后的滤液中K ,SiO2 ,Al2 O3含量分别达 1 84.1、39.8和 1 2 .6mgL- 1 ,分别比灭菌发酵液中的K ,SiO2 ,Al2 O3含量增加 1 0 6 .1 %、63 .1 %和 1 33 .3%。NBT菌株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氨基酸、荚膜多糖。摇瓶试验表明 ,三者都有较强的分解钾长石的能力 ,2 8℃振荡 1 0天后的滤液中的K含量分别达 1 1 0 .8、84.9和 1 9.7mgL- 1 。另外 ,三者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三者的混合液可使解钾能力提高 62 .2 %。三者分解钾长石的能力是通过酸溶和络合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成都平原农区地下水中NO3--N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硝酸根电极法对成都平原温江县天府乡农区田间和水井的地下水NO-3 N含量进行了一年多的连续测定 ,探讨了该农区地下水中NO-3 N的变化规律和氮肥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田间地下水NO-3 N含量周年变化规律是冬春枯水季较高 ,且变幅较大 (0 3 6~ 2 62mgL- 1) ,平均值为 2 59mgL- 1;夏秋丰水季较低 ,且变幅较小 (0 84~ 5 48mgL- 1) ,平均值为 1 10mgL- 1。 (2 )前作麦季氮肥施用量 ,对稻季地下水中NO-3 N含量有明显影响 ,当前作施纯氮达 3 75kghm- 2 时 ,稻季地下水NO-3 N含量最高达 3 4 6mgL- 1,其平均值为 17 97mgL- 1,是施纯氮 150kghm- 2 平均值 1 3 0mgL- 1的 13 7倍。 (3 )井水中NO-3 N含量变化幅度为 0 14~ 16 53mgL- 1,3口井水平均值分别为 2 54、3 60、6 52mgL- 1,未超出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但明显高于灌溉水NO-3 N含量的平均值 1 81mgL- 1。 (4)地下水位的高低与井水中NO-3 N含量没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解钾效能及对钾的吸持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摇瓶和土壤耗竭条件下研究了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解钾作用以及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 ,在摇瓶条件下 ,培养 120h ,NBT菌株可以从钾长石中释放K 159.1mg/L ,比接灭活菌对照 (48.8mg/L)增加 226.02% ;耗竭条件下NBT菌株在未灭菌土壤中的解钾作用与在灭菌土壤中的解钾作用相当。在未灭菌土壤中 ,NBT菌株释放的矿物钾占植株吸钾量的 14.4 %~ 4 3.1% ;不接菌或接灭活菌处理土壤中矿物钾的释放量为零或极少。NBT菌株的解钾效能与土壤中速效性钾及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土柱试验表明 ,供试土壤接种硅酸盐细菌后的土壤滤液中流失的钾比接种灭活硅酸盐细菌后的土壤滤液中流失钾减少 29.6 %~56.5%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荚膜多糖吸附钾的量占加入钾的量的 31.8%~ 69.4 %。NBT菌株的吸钾作用与NBT菌株本身及荚膜多糖的多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硅酸盐细菌的解钾作用及对棉花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下放  黄为一  殷永娴 《土壤》2001,33(3):163-165
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解钾作用以及对棉花的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钾长石为唯一钾源 ,在摇瓶条件下 ,培养 12 0小时 ,NBT菌株可以从钾长石中释放 2 0 7.9mg/L钾 ,比接灭活菌对照(4 8.8mg/L)增加 32 6 .0 2 % ,经生物学统计分析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F =3991.9>F0 .0 1=10 .92 ) ;以土壤矿物为唯一钾源 ,NBT菌株能释放 10 5 .7mg/L钾 ,比对照 (5 1.6mg/L)增加 10 4.84%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F =3110 .2 7>F0 .0 1=10 .92 )。棉花施用硅酸盐菌剂后平均增产皮棉 86 .4~ 161.7kg/hm2 ,增产幅度为 10 .64~ 2 1.95 %。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籽粒苋(Amaranthus.spp.)不同富钾基因型在不同供钾水平条件下3个不同生长时期内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和有机酸的种类及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籽粒苋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随着供钾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且富钾基因型始终大于一般基因型。在低钾胁迫时,根系分泌物中有10种氨基酸和5种有机酸出现,而在供钾正常时则缺少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草酸和柠檬酸等;酪氨酸、-氨基丁酸和丝氨酸的含量约占氨基酸分泌总量的一半以上;苹果酸含量约占有机酸分泌总量的60%以上。2)籽粒苋生长50d时,一般基因型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分泌总量较生长40d时迅速降低,而富钾基因型降低速度则相对较为平稳。在3个生长期内,酪氨酸、-氨基丁酸和丝氨酸均为两类基因型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氨基酸种类,苹果酸则是主要的有机酸类型,其在氨基酸和有机酸分泌总量中所占相对比例均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升高。3)籽粒苋根系分泌物处理后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清水对照处理,富钾基因型在低钾胁迫时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钾的活化作用明显大于一般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太湖地区稻麦高产的氮肥适宜用量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76,自引:11,他引:76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与土壤渗漏仪 (Lysimeter)模拟试验 ,研究太湖地区稻麦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带来氮肥利用率低与环境污染问题 ,探讨本区稻麦高产与减少氮肥淋洗的适宜氮肥用量。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氮肥适宜用量随着稻麦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本区两种主要土壤水稻、小麦高产的氮肥适宜用量(以N计 )分别为 2 2 5~ 2 70kghm- 2 与 1 80~ 2 2 5kghm- 2 ;适宜的氮肥用量使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的结实颖花数均高 ,因而产量高。氮素的淋洗以NO- 3 N为主 ,主要发生在麦季与泡田插秧初期 ,其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每hm2 施N 2 2 5kg的模拟试验 ,麦季渗漏液的NO- 3 N浓度在 5 4~ 2 1 3mgL- 1,有60 %的样次超过污染标准 (NO- 3 N 1 0mgL- 1) ;田间试验 ,麦季施N量在 2 70~ 31 5kghm- 2 范围内 ,地下水NO- 3 N浓度在 1 9~ 1 1 0mgL- 1,有 2 0 %的样次接近 ,1 0 %的样次超过污染标准。长期NO- 3 N渗漏累积 ,势必对地下水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7.
赞皇大枣叶片再生植株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李云  王宇  田砚亭  王树芝 《核农学报》2003,17(3):187-190
以赞皇大枣组培苗叶片为试材 ,研究了叶片诱导再生不定根的最佳培养基及其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及浓度 ,在此基础上从不定根诱导出不定芽 ,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结果表明 ,在 1 /2MS +IBA 1 0mgL- 1+NAA 0 3mgL- 1培养基上 ,可从叶片上诱导产生不定根 ,将上述不定根转接到 1 /2MS + 6 BA 1 0mgL- 1+NAA 0 2mgL- 1培养基上继续培养 ,从不定根诱导出不定芽 ,从而获得完整的体细胞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
利用矿化培养与田间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太湖地区长期施氮条件下,氮肥用量对土壤供氮、水稻吸氮与环境的影响。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多年施用氮肥能够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并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加氮肥用量能够提高稻株含氮量和吸氮量,但氮素向谷粒的转移率降低,试验区水稻氮肥用量以225~270kghm-2左右为佳。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液的N素养分动态变化显示,施N会造成田面水NH4 N和NO3-N含量的短暂升高,但不同施N量之间相差并不显著。稻田渗漏液中的氮以硝态氮为主,通常在淹水泡田后的7d内有一个NO3-N含量的峰值期,NO3-N含量在1.62~2.75mgL-1之间,约10d后降至0.5mgL-1以下;NH4 N含量变化有随施N量而增加的趋势,高峰期通常出现在分蘖末期,其余时间NH4 N含量在0.2mgL-1以下。  相似文献   

9.
一株耐盐苯酚降解酵母菌的分离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化工厂污泥中分离到一株酵母菌 ,初步鉴定为德氏酵母属 (Debaryomycessp ) ,命名为Gb。该菌株可以在 0~ 2 0 %Na2 SO4环境中生长 ,并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其苯酚降解最适浓度为 1 0 0 0mgL-1 ,最适Na2 SO4浓度为 5 %,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 5 5和 30℃ ,在 2 5 0ml三角瓶中最适装液量为 1 0 0ml。当Na2 SO4盐浓度为 5 %、苯酚浓度为 1 0 0 0mgL-1 时 ,最适条件下培养 3天即能降解 95 %的苯酚。本文还对其耐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发现细胞内海藻糖含量随外界盐浓度增加而增加 ,表明Debaryomycessp 在高盐条件下能以海藻糖作为渗透调节物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壤中硅酸盐细菌生理生化特征及其解钾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何琳燕  盛下放  陆光祥  黄为一 《土壤》2004,36(4):434-437
在以钾长石粉为唯一 K 源的硅酸盐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从我国部分省市土壤中筛选到 16 株硅酸盐细菌,以本实验室保藏 NBT 菌株为参照,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耐盐性、抗生素抗性、温度敏感性及释K 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7 株硅酸盐细菌菌体均为杆状,产生椭圆至圆形芽胞。其中 SB6、SB13 为短杆状,SB4、SB6、SB10、SB15 菌株是 G ,其余菌株是 G-。NH4 、NO3 为良好 N 源,且能在无 N -培养基上生长。菌株 SB13 和 NBT 解 K 能力较强,释放的 K 比接灭活菌对照分别增加 49.1 %和 45.3 %。菌株SB2、SB4、SB5、SB6 在 20 g/L NaCl 浓度的培养基上能生长,在温度为 10 ~ 40 范围内供试硅酸盐细菌能够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11.
汞的挥发动力学表明:腐殖酸对矿物结合汞活性兼具抑制与活化的双重效应,突出表现为矿物结合汞的挥发具有先期抑制与后期活化最后趋于稳定的动态影响特征,其效应具有长期性渐变特点。不同腐殖酸针对不同矿物类型结合汞,其作用速率与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根据植物在缺磷胁迫下,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种类的数量,用流动法研究了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和酒石酸对石灰性土壤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均能明显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不同有机酸降低磷吸附的能力大小的次序为草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  相似文献   

13.
有机酸对活化土壤中镉和小麦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7,他引:60  
向土壤中加入外源有机酸,研究有机酸对活化土壤中镉的作用和小麦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对土壤中镉有一定的活化能力,对镉活化能力强弱顺序为EDTA〉缺铁小麦根分泌物〉柠檬酸〉苹果酸〉水。但EDTA却降低了小麦地上部镉的含量,缺铁小麦根分泌物明显增加了小麦地上部镉含量。与对照相比,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小麦地上部的镉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增加了小麦地上部镉含量。  相似文献   

14.
有机酸影响矿物钾释放的室内试验与数学模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生物试验的基础上 ,利用连续流动法 ,模拟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 ,研究了不同有机酸对矿物钾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酸能够明显地促进矿物中钾的释放 ,浓度越高 ,释钾作用越明显 ;此外 ,其释钾能力还与有机酸的种类、矿物类型密切相关。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随机数学模拟 ,表明所采用的传递函数模型能够较好地仿真矿物钾的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竞争排斥的概念,并概述了其在控制禽沙门氏菌感染中的效果、作用机理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这一方法的主要优点及其在家禽生产及人医上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周江敏  代静玉  潘根兴 《土壤》2004,36(1):46-50
采用元素分析、1HNMR和FTIR研究了黄泥土中水溶性有机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并与富里酸、胡敏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胡敏酸含有大量的芳香族不饱和物质,烷基链烃多,支链长;富里酸以含有大量的羧基为主要结构特征;水溶性有机质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组成,含有大量的羟基,芳香族不饱和物质少。  相似文献   

17.
鸡粪中的有机酸及其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鸡粪堆腐过程中有机酸的种类、含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鸡粪腐熟过程中会形成和累积大量的有机酸 ,在堆腐的第 5周 ,最高含量可达88 3cmolkg- 1DM ;不挥发性有机酸在堆腐的第 3周和第 5周分别达到两个高峰 ,挥发性有机酸在第 6周和第 9周分别达到高峰 ,堆腐 9周后 ,鸡粪中的有机酸大大降低。鸡粪在堆腐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丁二酸及其衍生物等低级脂肪酸等。土培试验表明 ,这些酸在活化土壤磷素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Nutri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icronutrients in coffee plant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nickel (Ni) is still unknown. The dynamics of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 and Ni accumulation in coffee fruit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otal soluble protein, amino acids, reducing sugars, and starch content during coffee fruit development (green, ripe, and dry fruits), were investigated. Coffee trees received three N fertilizer rates (0, 150, and 300 kg of N ha?1) as ammonium sulfate split into three applications per year.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reducing sugars and starch concentrations in ripe fruits. In contrast, green fruits showed the highest amino acid and Ni concentrations. Fruit Ni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in both green and ripe fruits as N rates increased; thus, indic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either a N-associated dilution effect on Ni concentration or that Ni uptake by roots and/or transport to developing fruit was limiting. Plant nutritional status and fruit development stage influenced the coffee gr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Furthermore, the variation in reducing sugars and starch content was mo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stage of fruit development than to N supply. A supposed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ecreased of caffeine, starch, amino acids, and proteins with Ni content during green fruit development suggests a fundamental role for Ni in coffee fruit ripe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 and Ni metabolism during fruit ripening might influence the chemical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coffee grain quality.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documenting changes in Ni concentrations of coffee fruit as a function of N fertilization rates and the development stage, but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N-Ni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ffee fruit.  相似文献   

19.
利用液培方法研究胡敏酸钠等有机酸盐作用下玉米幼苗对放射性核元素137Cs和90Sr的吸收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有机酸盐可以降低玉米幼苗对放射性核元素的吸收速率。1低活度放射性核素水平下,对照(不加有机酸盐)的玉米幼苗中发现了97%放射性核元素137Cs,而高活度放射性核素水平中为61%;有机酸盐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玉米幼苗中放射性核元素137Cs的量。在低活度水平中四苯硼钠降低137Cs的量最多, 玉米仅吸收12%,而酒石酸钾钠处理中玉米吸收量最高,为45.5%。对137Cs的吸收率,在胡敏酸钠处理中为23.9%, EDTA-Na处理中为41.3%;在高活度放射性核素水平中吸收率的顺序为四苯硼钠11%,胡敏酸钠26%,酒石酸钾钠28.7%,EDTA-Na 37%。2低活度水平下,对照中放射性核元素90Sr的56%被玉米幼苗吸收,而高活度水平中达61%。有机酸盐在低活度水平中降低放射性核元素90Sr的顺序为胡敏酸钠 23.9%,EDTA-Na 26%,酒石酸钾钠28%和四苯硼钠36%;在高活度水平中为四苯硼钠11%,EDTA-Na 24%,胡敏酸钠26%,酒石酸钾钠 31%。3低活度和高活度水平中,四苯硼钠和胡敏酸钠降低玉米幼苗体内的放射性核元素性质为最佳。4所有有机酸盐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风味2号”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0Coγ射线育出甜瓜新品种"风味2号"为材料,研究其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授粉后第5天开始果实快速膨大,第30天时鲜重达最大。从授粉后第29天开始,果肉可溶性糖含量迅速增加,其后保持稳定,至第34天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随果实的发育逐渐增加,糖酸比的高峰出现在授粉后第30-34天。气相色谱表明,"风味2号"果实中主要可溶性糖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有机酸为苹果酸和柠檬酸,其中柠檬酸是主要有机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显示:果实有3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占35.24%,酸类占19.21%,醇类为14.28%,醛类为11.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