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全人工条件下驯养多年的大鲵亲本的催产试验,结果发现在产前培育过程中的大鲵亲本体重增长在0~3kg之间的具有良好的催产效果,并观察在人为促产情况下,大鲵繁殖行为、生理等方面的某些特殊机制,以及对人工繁殖效果的影响;其次是人工孵化过程中大鲵畸形胚胎的发生现象等。  相似文献   

2.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ividia nus(Blanchard))是一种野生珍贵动物。为保护和增殖大鲵资源,1978年我们对大鲵的人工繁殖作了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幼苗。但雌大鲵未经人工催产,大鲵的受精卵是从成熟的大鲵以人工托出卵带进行人工授精而得到的。如何采用人工催情,达到母鲵产卵与雄鲵排精,并使其受精,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1979年,  相似文献   

3.
大鲵是我国珍贵的大型两栖动物,经济价值高,但由于天然凡殖率低,加之人工捕捉强度大,而导致资源衰退;为保护增殖大鲵这一珍贵动物,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凡殖的初步研究。通过试验探索了大人工催产姝方法;大鲵泄殖孔内边周有无突出的小白点是鉴别雄、雌性别的主要特征;成熟精子经显微镜观察表明:其形态与蛙相似,头部为尖长的辣椒状,尾部是一根长长的细丝;成熟卵球呈园球形,直径为5—7毫米。本实验成功地采用干湿法人工授精,获卵721颗,受精率为68%,证明大鲵凡殖为体外受精,产出卵带成长珠链条状,产出的卵有三层膜即外包膜、胶体膜与卵黄膜,卵球本身直径为9毫米,外包胶体球直径为1.7厘米;每个卵之间有胶带相连,间距为2—2.2匣米;卵为半浮性的端黄卵。大鲵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分裂为不全裂卵裂;由于卵黄球大,故发育时间长达33—40天之久(从受精——胚体孵化出苗)。整个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显示出从鱼类到两栖类的过渡演变类型,因此兼有鱼类和蛙类的特点。大鲵人工孵化过程中其病害主要发现有“水霉病”,试验采用15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水溶液,将卵浸洗10—15分钟,每天1—2次,连续数天,“水霉病”即可防治;其次发现静水孵化大鲵卵胚易发生胚体“贴壳”而造成中途夭折。通过本试验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大鲵幼苗,孵化率为2.5%。本文讨论了大鲵生殖季节、卵带及胚胎发育特点及提高孵化率等问题,这是珍贵动物大鲵人工凡殖的第一次突破,为全面解决与深入研究大鲵人工凡殖提供了可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保护大鲵资源。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近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科技局和农业局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大鲵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50余人。在这次培训班上,首先组织学员参观学习豫西众发大鲵研究所和仁达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大鲵养殖经验。在培训期间,市、县领导及水产界专家分析大鲵养殖发展前景,鼓励养殖户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大鲵养殖。  相似文献   

5.
《内陆水产》2007,32(4):23-23
由汉中市南郑县秦岭大鲵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市水产工作站、汉中植物研究所和留坝县狮子岩大鲵驯养繁殖场合作开展的“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专家鉴定,技术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ridianus]为我国珍贵动物之一,系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Urodel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jdae),地方名通称叫娃娃鱼。经济价值高,但由于天然繁殖率低,加之近年人工捕捉强度大,因而导致其资源衰退,为保护增殖大鲵这一珍贵动物,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湖南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废弃的矿山平洞,发展大鲵养殖业,赣州市水产研究所和龙南源头活水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利用三年时间开发利用废弃矿山平洞养殖大鲵的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天南地北     
黑龙江鲟鱼人工孵化首次取得成功最近,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产科研站、长江葛洲坝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和勤得利农场共同研究的黑龙江鲟鱼人工孵化首次在勤得利农场取得成功,填补了我国黑龙江鲟鱼人工孵化的空白。由于黑尤江水污染等原因,鲟鱼产量逐年下降。为此,今年初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和勤德利农场共同投资七十万元,在我国首次建立了一座鲟鱼人工养殖实验基地。研究人员在基地建设的同时,並全力以赴进行人工孵化的研究,他们采用优良种鱼,通过  相似文献   

9.
2006年初,恭城瑶族自治县委托广西水产研究所进行《恭城古木源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综合科学考察、总体规划等工作。今年2月至5月,以本所科技人员为主的联合科学考察队进入古木源瑶山,对当地与大鲵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古木源区域生态环境优良,极适宜大鲵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池养大鲵人工繁殖成功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石门县大鲵繁育中心合作,开展了对大鲵的资源保护和增养殖技术研究。1995年9月7日对一组大鲵进行催产试验,9月10日开始产卵,9月15日产卵结束,共产卵804粒,经过近40天时间的孵化,出苗10尾,孵化率...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在重庆市北碚区三圣镇卫东村,作为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该区的第一个大鲵养殖示范基地,重庆圣科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一年的探索,在一个长达1 000 m的废弃矿井内,成功饲养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大鲵。2014年,该合作社负责人苏青松与三圣镇相关负责人前往重庆水产科学研究所考察学习,无意中来到大鲵养殖示范基地。在交谈中,研究所的王所长介绍,大鲵生长环境要求是无光源、有水源、气候恒温,特别对水质要求更高,不能含任何重金属,否则无法生长。王所长最后的总结是,大鲵最好是在  相似文献   

12.
张本成  冯敦国 《海洋渔业》1982,(1):F002-F002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81年3~5月在长岛县海珍品养殖试验场,成功地进行了黄盖鲽人工孵化试验。  相似文献   

13.
欧燎原 《内陆水产》2006,31(5):25-25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省,湖南省以湘西为丰。由于人鲵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且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市场价格一直在1000元/kg以上。受利益驱动,酷渔滥捕、走私倒卖等违法行为十分盛行,造成自然资源濒临灭绝。上世纪70年代湖南省水产研究所阳爱生等开始从事大鲵人工繁殖和驯化研究,并获得少量幼鲵。上世纪90年代,国家在湖南省大鲵产区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大鲵救护中心,专门从事大鲵的救护及人工繁殖等科研工作,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生物资源。全国也逐渐兴起了一股大鲵研究和养殖热。但大鲵繁殖“三率”低和幼鲵成活率低一直是科研上两大难题,笔者等从1999年开始从事大鲵人工繁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据于2004年成功地实现了世界上首例蓝鳍金枪鱼全人工养殖(将由人工孵化出生的亲鱼所产的卵再度人工孵化而养殖)的日本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表明,于日前的6月28日已确认了,从人工孵化出的第2代蓝鳍金枪鱼已产卵,并成功地通过人工孵化产出第3代稚鱼。其后,产卵的第2代亲鱼从6月~7月间共进行了6次的产卵,将其中的86万粒受精卵转移到陆上的水槽中饲养,成功地孵化出约5万尾的第3代稚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广东省水产厅与省水产研究所于七月下旬召开了全省鲢鳙人工孵化技术会议,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工作,广泛交流了技术经验并对今明年的鲢鳙人工孵化任务作了安排。为了贯彻会议精神,广泛地推鲢鳙孵化技术,省厅还发出通知,要求各专区设立指导站,开展群众性的孵化运动。通知说:去年省水产研究所鲢鳙人工控制池塘产卵孵化成功后,由于各地党政重视和加强领导,目前全省已有25个县(市)54个单位  相似文献   

16.
韩国为了在韩国实现蓝鳍金枪鱼的全人工养殖(将以人工孵化出生的亲鱼所产的卵又一次人工孵化进行养殖)为目的,于2008年8月6日由韩国水产科学院济州水产研究所与2004年已实现蓝鳍金枪鱼全人工养殖的日本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位于和歌山县白浜町)缔结了学术交流协定。这是近畿大学以蓝鳍金枪鱼为对象与国外的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7.
《水产养殖》2014,(1):54-54
<正>大鲵(或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为我国所特有、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虹彩病毒在全球范围普遍流行,是侵染众多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等水生动物的重要病毒病原。虹彩病毒是包括蛙和大鲵在内的两栖类自然种群显著下降或消亡的原因之一,而鉴定虹彩病毒病原并阐明其基因组结构特征是研发相应病害防控技术的前提。最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奇亚研究员、桂建芳研究员和南昌大学洪一江教授联手就大鲵虹彩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其结构变化开展研究,在新分离鉴定导致大鲵致死性出血病病原——大  相似文献   

18.
信息窗     
淡水白鲳人工孵化育苗技术通过鉴定由江门市水产研究所和市淡水养殖的良种场完成的《淡水白鲳人工孵化育苗技术》,9月5日由江门市科委主持並通过了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从淡水白鲳的亲鱼培育,催情产卵,人工孵化到种苗培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培育出大批种苗並能重复实施,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淡水白鲳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属暖水性淡水经济鱼类。具有体型好、体色艳、耐低氧、杂食性、生长快、易捕捞、肉质好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第一状元县黄山市休宁县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吴其能,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痴迷于娃娃鱼养殖,经过数年刻苦攻关,于2007年9月1日成功繁殖孵化出12对大鲵双胞胎后,9月10日又人工繁殖出罕见的6对三胞胎和126对双胞胎,使大鲵人工繁殖成活率达到95%以上,彻底解决了大鲵性腺发育不同步的世界性难题。由于大鲵繁殖技术的突破,大鲵的数量滚雪球般不断猛增。2011年,吴其能把目光盯向了自家房子后面海拔1 000多米的黄太山。当年底,在溪口镇政府的支持下,吴其能投资300多万元耗时一年,在山体中凿出了一个庞大的Y型隧道,山洞长600 m、高2.5 m、宽3.5 m,面积  相似文献   

20.
冯救国 《海洋渔业》1984,6(4):173-173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81~1982年在烟台市崆峒岛进行了燕鳐的人工孵化与培育试验,取得成功。获得30毫米左右的稚鱼6万余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