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这篇论文描述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检查犬组织中的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把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用于诊断患利什曼原虫病犬的组织的检查。用5%草酸消除含铁血黄素色素,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现深褐色,其与用苏木素染色的宿主细胞形成对照。在用对照血清孵育的切片中则看不到任何呈阳性染色的无鞭毛体。较常出现利什曼原虫的器官有:皮肤(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肝脏、脾脏、淋巴结和骨髓。有少数几个病例,在其肾脏、肠、肾上腺、眼及睾丸见到无鞭毛体。该技术操作简易、重复性好,可对犬利什曼病做出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至今,对感染狗组织中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检测仍依靠苏木素、伊红或姬姆萨染色法。当犬组织中含有适当数量虫体时,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最佳、最简单的诊断方法。然而,在许多犬中,在不同器官中虫体却很少,在这些病例,采用姬姆萨染色法检查则很困难,且不易确诊。在犬利什曼原虫病呈地方性流行的地中海国家,该问题十分重要。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更灵敏而特异确诊本病的技术。尤其在寄生虫少量出现时。Sells 和 Burton(1981)成功地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对实验性感染鼠以及人组织中的利什曼原虫进行了检查。本次试验对他们的方法加以改进,检查了犬组织中感染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原虫能够引发利什曼原虫病,其黏附于巨噬细胞,黏附后随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进入细胞内并大量增殖,使感染者肝脾肿大,然而由于感染途径、剂量和种株的不同,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利什曼原虫的检测方法有许多,常见有ELISA、PCR、IFAT等.PCR技术不光应用于诊断利什曼原虫病,还被广泛应用于利什曼原虫的种属鉴定...  相似文献   

4.
应用RT—PCR技术扩增并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NH36编码基因,经鉴定及序列分析,构建其原核重组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鉴定其表达产物。结果显示,获得的NH36开放阅读框为945bp,编码314个氨基酸残基,与GenBank上发表的国际标准株NH36编码基因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57%(837/945)和89.17%(280/314)。表达蛋白为36ku,经1mol/L IPTG诱导6h后的表达量最高;薄层扫描显示表达的蛋白占菌体蛋白总量的57%;该蛋白可被抗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多克隆抗体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5.
利什曼原虫病是由利什曼属的各种原虫所致人兽共患的一种以慢性经过为主的寄生虫疾病。本病临诊病理特征为不规则高热、消瘦、贫血、  相似文献   

6.
7.
硝唑尼特对利什曼原虫的体外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硝唑尼特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药效作用,以6个不同浓度(6.25、12.5、25、50、100、200μg/mL)的硝唑尼特分别作用体外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48h和72h。结果显示,随着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药物对虫体的抑制率升高,显微镜下可见虫体变形,核和动基体不完整,细胞质内有空泡,鞭毛脱落,即硝唑尼特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较好的抑杀作用。  相似文献   

8.
Alves  CF  吴翠娟 《中国畜牧兽医》2009,(9):130-130
美洲内脏利什曼病是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犬是该病的主要储存宿主,现在的研究多大集中于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机制以防止犬的感染。然而,大多数对犬的研究并没有针对感染的靶器官。本研究首先应用实时PCR测定在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犬淋巴结中细胞因子和寄生虫的分布感染状况,18只杂交犬被分为3组:非感染犬(n=6),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无临床症状的犬(n=6)和自然感染的出现临床症状的犬(n=6)。出现临床症状的犬淋巴结中的寄生虫数量比无临床症状犬多73倍。无临床症状犬肩胛骨前的淋巴结中IFN-γ和TNF-α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利什曼原虫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属的前鞭毛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而传播,可感染许多哺乳动物。根据利什曼原虫在哺乳动物组织中的寄生部位,可将利什曼原虫病分为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皮肤利什曼原虫病及黏膜利什曼原虫病,其中内脏利什曼原虫病危害最大[1]。目前,通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总结分析北京地区犬利什曼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等,本调查收集在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确诊的5例利什曼病患犬的病例资料,包括患犬的基本信息、病史、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对患犬转归情况进行电话追踪访问后汇总。结果显示,3例(3/5)患犬来自北京市门头沟区。所有患犬(5/5)均有不同的皮肤病症状,4例(4/5)患犬体表淋巴结增大;个别患犬症状还包括葡萄膜炎、眼睑炎和不同程度的消瘦等。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犬均呈利氏曼原虫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犬表现贫血、高球蛋白血症和肾损伤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部分患犬出现肾皮质回声增强。电话回访后得知,4例(4/5)患犬预后良好,1例患犬死亡。结果表明,利什曼病患犬常见临床症状为皮肤病变合并体表淋巴结肿大,但具体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通过对皮肤病变组织或淋巴结穿刺物进行利什曼原虫形态学观察和/或PCR特异性核酸检测可确诊该病。利氏曼病为人兽共患病,本调查通过描述患犬不同临床症状表现和诊治方法,为北京市门头沟及其周边区域利氏曼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提高疾病的诊治效率,保障伴侣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用PCR方法从弓形虫RH株全基因组中扩增ROP18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经测序分析后,构建真核表达穿梭质粒pLEXSY-neo2-ROP18;利用电转染技术将外源基因表达盒转入蜥蜴利什曼原虫,G418筛选阳性克隆;阳性克隆分离培养后提取基因组,用ROP18特异性引物及同源重组鉴定引物进行重组利什曼原虫PCR鉴定,结果阳性虫体中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应用鼠抗弓形虫多抗血清以Western blot印记法从蛋白水平进行重组蛋白检测,证明目的蛋白在蜥蜴利什曼原虫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2.
以小鼠为模型评价了利什曼原虫灭活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将利什曼原虫甲醛灭活后制备灭活疫苗,单独或与质粒pVAX/mIL-18联合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共免疫2次,间隔2周;同时以PBS作为对照。ELISA检测抗体表明,利什曼原虫灭活疫苗单独或与pVAX/mIL-18联合免疫可以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利什曼原虫的IgG。免疫接种4周后通过尾静脉攻击利什曼原虫,联合免疫的减虫率达47.7%,单独免疫组减虫率达到31.4%;质粒pVAX/mIL-18组减虫率达到29.1%,灭活苗与pVAX/mIL-18联合免疫组肝脏负荷都要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表明灭活苗与pVAX/mIL-18联合免疫组对Balb/c小鼠有一定的保护力,具有一定预防利什曼原虫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腹腔途径用体内含有荧光蛋白的蜥蜴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感染后采其脏器做冰冻切片,荧光染料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经PCR鉴定,结果显示蜥蜴利什曼原虫感染小鼠后,主要分布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另外,成功建立了利什曼原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检测感染蜥蜴利什曼原虫后BALB/c小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感染13 d内,BALB/c小鼠体内蜥蜴利什曼原虫呈波浪状增殖。这一结果为研究蜥蜴利什曼原虫感染人和动物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方法及疫苗研制等方面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PCR扩增技术从弓形虫RH株全基因组中扩增出弓形虫抗原基因SAG1,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LEXSY-neo2,构建真核表达穿梭质粒pLEXSY-neo2-SAG1。利用电穿孔转染技术将外源基因表达盒转入蜥蜴利什曼原虫,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表达的外源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证明SAG1重组蛋白在蜥蜴利什曼原虫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标记法研究瘤胃原虫吞噬细菌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染色技术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试验设置精粗比分别为10:90和50:50的A、B两组,结果表明:吞噬速率A组、B组分别为106.2、184.2cells(/cell.h),换算为细菌N为0.57、0.99pgN(/cell.h);而每天每头羊由原虫在瘤胃内循环中带出的细菌N损失A组、B组分别为4.32、32.07mgN(/d.只)。  相似文献   

16.
为给I型犬腺病毒(CAV-I)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材料,采集疑似犬传染性肝炎患犬粪便,用PCR方法进行CAV-I核酸检测,并运用犬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PCR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染色法(IPMA)检测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状态。结果显示:患犬粪便样品PCR检测为CAV-I核酸阳性,病料接种MDCK细胞培养24 h后出现明显的"葡萄串样"细胞病变效应(CPE);培养物血清学鉴定为CAV抗原阳性,不同代次病毒培养物均为CAV-I核酸强阳性;第9代病毒核酸序列与Gen Bank中CAV-I毒株核苷酸相似性在99.0%以上,与CAV-Ⅱ相似性仅为65.3%;该病毒与CAV-I毒株处于同一遗传分支;病毒接种MDCK后8 h内均无抗原检出,12 h后细胞核中分布大量的CAV抗原,24 h后细胞出现典型的"葡萄串样"病变,抗原在细胞中呈弥散分布。上述结果表明,分离到的毒株为CAV-I,命名为CAV-ZY180711。  相似文献   

17.
采集一疑似犬细小病毒(CPV)患犬的粪便,用纳米PCR方法对病料进行CPV检测,并应用猫肾细胞F81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染色法(IPMA)检测病毒在F81细胞中的增殖动态。利用PCR扩增分离病毒的VP2基因,测序结果用DNAMAN软件对获得的VP2基因序列进行拼接,并与NCBI上已经公布的犬细小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以及相关蛋白的核酸序列进行比较,确定其所分离的病毒株型并推导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纳米PCR检测结果为CPV核酸阳性,病料接种到F81细胞培养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CPE),血清学鉴定为CPV抗原阳性,序列测定分析表明,该毒株VP2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1755 bp。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属于CPV-2c型,并命名为CPV-2c-Guangxi23。  相似文献   

18.
<正>犬阿米巴原虫病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寄生于肠道引起的消化道寄生虫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急性症状表现为频繁下血痢。1发病情况2008年6月份,宠物主人带一京巴犬来就诊,主  相似文献   

19.
犬消化道寄生虫的粪便检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犬经常与土壤接触,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寄生于消化道以及与其相连的脏器如肝、胰、肺、气管、支气管等内的蠕虫,以及寄生于消化道的原虫(如球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等)都可以通过粪便检查来确诊。本文就犬消化道寄生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病原体特征作一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犬阿米巴原虫病主要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引起人、畜肠道病变的原虫性疾病。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主要寄生于结肠,致使人、猩猩、恒河猴、犬、猪、鼠引起阿米巴痢疾,病原还可转移至肝、肺和脑等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