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5头健康黄牛同时施行了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内培植牛黄手术和肝脏内胆管插管手术,以探讨牛黄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牛黄菌种的作用下,胆汁的理化特性首先在肝内胆管发生改变,转变为成黄胆汁;胆汁进入胆囊后,黏蛋白含量和细菌的数量迅速增加,结果导致胆汁的黏度升高,胆酸含量和pH值下降,这加速了牛黄小颗粒的形成;在牛黄发生器内,胆汁的黏度和pH值下降,这促进牛黄小颗粒的沉降、聚集和附着,从而减少了牛黄的丢失,提高了牛黄产量。牛的体重大,分泌的胆汁多,牛黄产量高。  相似文献   

2.
体外植黄牛胆汁分泌和排空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培植天然牛黄技术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培植牛黄技术”,是继“牛腹腔内模拟胆囊胆汁引流和快速培植牛黄的研究”,“模拟动物胆囊研制与利用技术”,“牛双胆囊培植牛黄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培植牛黄成因研究”之后最新发展的一项培植牛黄技术。该研究与国内外以前的研究相比,首次截断胆总管,改建体外胆汁流通径路,  相似文献   

3.
人工培植天然牛黄技术至今已有 2 0多年的历史 [1~ 3]。“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培植牛黄技术”[4] ,是继“牛腹腔内模拟胆囊胆汁引流和快速培植牛黄的研究”[5] ,“模拟动物胆囊研制与利用技术”[6] ,“牛双胆囊培植牛黄配套技术的研究”[7] 和“培植牛黄成因研究”[8] 最新发展的一项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的培植牛黄技术 ,该研究与国内外以前的研究相比 ,首次截断胆总管 ,改建体外胆汁流通径路 ,将牛黄发生器 (AG)由腹内移到体外 ,简化了腹腔内植入模拟胆囊的复杂操作 ,并可随时调节成黄内环境 ,有利于牛黄的形成 ,使牛黄产量在 5~ 7个月的培…  相似文献   

4.
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内培植牛黄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48头健康黄牛同时施行胆总管结扎术、胆囊插管术、十二指肠插管术和体外安装牛黄发生器,将原胆汁流通径路改建为肝脏→胆管→胆囊→引胆汁管→牛黄发生器→十二指肠,在体外牛黄发生器内和胆囊内同时培植牛黄。结果表明,植黄牛胆汁pH值降低,胆酸含量下降,牛黄发生器内胆汁粘度低于胆囊内胆汁粘度。胆囊内注入新洁尔灭,可减少胆汁中细菌数量,减轻胆囊炎症反应。全棉材料牛黄床的牛黄产量高于锦纶66和涤纶材料牛黄床,以网眼状全腔充盈型牛黄床的牛黄产量高、质量好。在5~7个月的培植期内,每头牛能生产牛黄14.1~19.6g,牛黄胆红素含量为29.05%±7.51%。  相似文献   

5.
手术培植牛黄已被越来越多的养牛户所接受。我县近两年手术培植牛黄240例,成功231例,成功率为96.25%。手术植黄技术是把植黄菌连同黄床注入胆囊的一种无害的细菌接种。为了使植入的菌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获得优质高产的产品。做好植黄事故的预防,避免意外损失,提高技术水平,保证牛黄产量和质量将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现将实践过程中遇到常发事故和采取的紧急措施阐述于后,仅供参考。一、误切肠管。十二指肠紧靠肝脏,并同胆管相连,植黄牛经过手术前绝食,肠内空虚,仅有少量食糜,跟排空胆汁的胆囊相似,初做胆囊手术的新手,难以辨别真假,把十二指肠误认为胆囊切开植入黄床,造成肠梗阻,通常诱发肠切口感染,肠坏死,肠穿孔,使植黄手术失败,导致牛只死亡。预防措施是严格区分胆囊与肠管。两者的区别是:十二指肠为长管状,一侧附有肠系膜,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通过外科手术方法,用16头黄牛进行了腹腔内模拟胆囊胆汁引流和快速培植牛黄的研究。将模拟胆囊植入腹腔网膜囊内,并经胆囊导管与胆囊连接。术后连续性引流采集模拟胆囊内胆汁,每头实验牛日平均胆汁引流采集量529±183ml;3~4个月可提取胆红素4克左右,并由模拟胆囊获取培植牛黄9.33±1.96g,其质量与天然牛黄相似。实验证明,黄牛腹腔内模拟胆囊胆汁引流采集和快速培植牛黄对动物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牛黄是产于牛体胆囊内的名贵中药材。价格昂贵,市场紧缺,自然生长非常稀少。为解决天然牛黄不足,我们运用其自然形成的机理,利用外科手段给牛体胆中植入塑料网架作核心,再注入经胆汁驯化培养的大肠杆菌。由于菌种在胆汁中的繁殖和作用使胆汁中的胆红素、胆酸盐等有形成份沉积在粗糙的核体表面,就形成了培植牛黄。其药效和成份与天然牛黄相同。从1994年科技局立项至今,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亲自主持为我县累计培植800多例,以平均25.3g的牛黄  相似文献   

8.
牛黄是产于牛体胆囊内的名贵中药材。价格昂贵,市场紧缺,自然生长非常稀少。为解决天然牛黄不足,我们运用其自然形成的机理,利用外科手段给牛体胆中植入塑料网架作核心,再注入经胆汁驯化培养的大肠杆菌。由于菌种在胆汁中的繁殖和作用使胆汁中的胆红素、胆酸盐等有形成份沉积在粗糙的核体表面,就形成了培植牛黄。其药效和成份与天然牛黄相同。从1994年科技局立项至今,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亲自主持为我县累计培植800多例,以平均25.3g的牛黄产量获得成功,农民增收近千万,被誉为“牛肚子里面开金矿”。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牛黄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良好的退热、镇静、祛痰和解毒作用。用活体黄牛手术植入法培植天然牛黄是牛的再利用和解决牛黄奇缺的重要方法。一般基层兽医均可作此手术。一、牛黄的产生当牛胆囊中有蛔虫卵、肝片吸虫等异物时可引起胆囊炎症,使可溶性胆汁变成固体沉淀,被吸附在异物上形成牛黄。根据这个原理,通过手术方法将一核心物放置在胆囊中,并且引种大肠杆菌,经一年左右时间,即可收  相似文献   

10.
根据动物胆结石症的成因机理,在活牛体内培育牛黄的主要技术关键是:第一,采用椭圆形塑料压膜空心网架,外包尼龙布,通过外科手术将其植入健康牛胆囊内作为育黄核体。第二,在胆囊内注入经胆汁琼脂培养基驯化培养的鸡(或牛)大肠杆菌,使胆囊感染。第三,在胆囊根部靠近胆管处对胆管作半结扎术,人为造成胆管半阻塞,减弱胆囊扩张力,促使胆汁淤滞、浓度增加。若上述生黄条件应用得  相似文献   

11.
据人医一些微生物学著作记载,胆囊内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胆囊炎的感染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在家畜方面仅见报道于天然牛黄的胆囊胆汁内存在大量大肠杆菌。有人认为在人工培植牛黄中大肠杆菌经驯化后能在牛胆汁内繁殖生长良好。但对畜禽胆囊内大肠杆菌的带菌情况未见详细报道。因此我们对经育肥屠宰的牛、羊及鸡胆囊内大肠杆菌的带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大肠杆菌在牛胆汁及人工配制的胆盐肉汤内的繁殖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供兽医临床和人工培植牛黄参考。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胆囊采集将屠宰后的畜禽立即结扎胆管取出胆囊,放置4℃冰箱保存备用。共取育肥屠宰的牛14例,羊33例,卵肉兼用公鸡7例。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牛黄培植与狗宝手术后由于胆囊炎而继发的胆囊萎缩、胆囊变性等导致胆囊不能有效地发挥其贮存胆汁与排出的作用,笔者利用内部器官,采用同体组织的移植方法,进行胆囊重建术的试验研究,使免疫排斥现象得以有效降低,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延长了移植组织的寿命,保证正常取胆汁,提高了经济效益。现将其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28头黄牛施以双胆囊植黄术,即在胆囊内的牛黄床和腹腔内的模拟胆囊内同时培植牛黄。植黄期间,测定了胆囊和模拟胆囊内的压力及胆汁粘度,胆囊和模拟胆囊内的压力差△P与胆汁粘度η的回归方程为:△P=-0.127+0.498η。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选用健康绵羊11只,采用人工置核、注射不同菌型E.coli等模拟措施,并通过对施术动物不同时间引流胆汁的理化指标及胆囊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的检测和观察,探讨人工培黄技术中有关模拟措施对胆囊内环境的影响及该环境的改变与牛黄形成的相关关系。实验发现,在培黄期间胆汁pH、粘度升高,胆固醇含量升高,而胆汁酸含量下降;同时施术动物胆囊表现为程度不等的粘膜上皮变性、脱落,粘膜下腺体增生或腺上皮变性、毁坏。结果表明,植入适宜的载体是形成牛黄的基础,注入E.coli造成胆囊适度感染在人工培黄中必不可少,而培黄动物胆囊壁固有层内腺体的增生及炎症反应是胆汁内粘蛋白增多、胆汁粘度升高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肠管运动实验的在体法和离体法研究证明,天然牛黄、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对家兔在体肠管和离体肠管平滑肌的收缩强度和收缩频率均无明著,中胆红素培植牛黄,低胆红素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三者之间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亦无显著性差异。采用大鼠胆管插管法,观察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对大鼠胆汁分泌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胆红素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相似,三者均能显著地增加大鼠胆汁的分泌量。从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胆汁  相似文献   

16.
对28头健康鲁西黄牛施行双胆囊内培植牛黄手术,使胆汁经肝管、胆囊、胆囊引流导管,模拟胆囊、胆总管“T”型插管和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术后测定了每头牛的胆汁分泌量;每隔2h测1次,对1d内各个时段的胆汁量的多少作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一、筛选原则关于致黄菌在培植牛黄中的作用,这方面的理论众说纷纭。但在培植牛黄手术过程中,注入适量致黄菌,以改变正常胆汁的生态环境,刺激胆囊粘膜发炎,达到胆红索性  相似文献   

18.
神农本草经载:“牛黄为百草之精华凝结而成”。从目前看,对牛黄形成的真正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影响牛黄形成的因素很多,其形成也非常复杂。但比较公认的因素有:胆汁理化性质的改变;细菌性因素;核心;胆汁阻滞。试验证明,促进牛黄形成的诸因素,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而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只有胆囊在菌种的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人工培植牛黄的形成机制,寻求提高人工培植牛黄产量与质量的途径,从多个角度对人工植黄牛的肝、胆进行了系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肝脏只见轻微的间质增生和颗粒变性,有的肝脏间质增生显著,肝内胆汁郁积;大多数胆囊发生以腺体增生为主的慢性卡他性炎症,有的胆囊发生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慢性增生性炎症。  相似文献   

20.
培植牛黄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131头牛采用三种不同植黄方法,研究影响牛黄形成、增产的有关因素及牛黄形成机制。三种植黄方法牛胆汁中的胆汁酸、胆汁钙、胆红素、pH值均降低。牛胆囊内植黄期间胆汁粘蛋白、总蛋白含量升高(P〈0.01),胆汁粘度增大(P〈0.05),在牛腹腔模拟胆囊内(以下简称AG)和牛双胆囊(以下简称DG)内植黄期间胆汁粘蛋白、总蛋白含量降低,粘度变小。3种不同植黄方法牛胆囊内胆汁充盈度、胆汁郁滞量和胆道内压力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