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中单808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杂交玉米单株种植最佳密度与产量的影响,2010年进行了5个不同密度移栽试验,其试验结果为4 500株/667 m2产量最高为678.4 kg/667 m2,其次是4 000株/667 m2产量为kg662.3 kg/667 m2,第3是3 500株/667 m2产量为649.7 kg/667 m2,第4是2 5... 相似文献
3.
以联创808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于2014—2015年对联创808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联创808的穗长、单穗轴重、单穗粒重、茎粗、单株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其产量、百粒重、出籽率、秃尖长、株高、穗位高、穗粗的影响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的穗长、穗粗、单穗轴重、单穗粒重、茎粗、单株的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出现下降趋势,群体叶面积指数出现增高趋势;玉米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玉米的产量出现降低。联创808具有较强的耐密性,适当的增加种植密度,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有效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实现玉米产量的增加,其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宜控制在6万~9万株/hm~2之间。 相似文献
4.
5.
6.
7.
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中单28产量及若干生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2006年以春播玉米新品种中单28为试验材料在密云县穆家峪镇羊山村进行试验,设4.50万株/hm2、4.95万株/hm2、5.40万株/hm2、5.85万株/hm2、6.30万株/hm25个处理。通过对各处理的植株性状、抗逆性和产量性状进行分析得出,中单28在密云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40万~5.8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新单29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农业性状及产量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当新单29每667m^2种植密度3500株时产量可达563.2kg,低于和超过这一密度时产量均会降低。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实现半岛地区小麦玉米双高产,探明适宜的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05’,采用5个播期和3个密度的试验方法,研究‘登海605’在半岛地区适宜的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登海605’适宜播期是6月15日至6月21日,在适期内争取早播,以实现高产,最佳密度为7.2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索中浙优1号在荔波县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下的丰产和稳产性,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对中浙优1号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密度为22.58万丛/hm2、栽植方式为等行栽植,规格16.65cm× 26.64cm,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平塘县江优919不同栽培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江优919最适宜的栽培密度,开展了15221株/667m2、13307株/667m2、11 223株/667m2、8547株/667m24个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江优919栽培密度越大,单产越低,株高越高,穗长越长,总粒数越小,实粒数越少,结实率越低,分蘖率越低,千粒重变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兴农单1号育苗移栽最佳栽培密度,进行了2800株/667m2、3200株/667m2、3600株/667m2、4000株/667m2、4400株/667m2、4800株/667m2 6个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密度为4000株/667m2,单产最高,达823.8kg/667m2,适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讨烟田油菜免耕适宜密度,以行距为固定的烟垄行、穴距为33.33 cm,穴定植留苗2株、3株、4株、5株4种不同定植密度,进行了烟田油菜免耕直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烟田油菜免耕直播最佳密度,在现有施肥水平和管理条件下,以穴定植3株,定植密度6000株/667m2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在夏季空闲日光温室内不同种植密度对空心菜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4个种植密度,分别为20 cm×15 cm、20 cm×10 cm、15 cm×15 cm、15 cm×10 cm,研究空心菜的生长量、产量及品质在不同种植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夏季日光温室内种植空心菜,不同种植密度对空心菜产量及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以20 cm×10 cm的种植密度最好,其生长量最高,产量最高,且可以降低硝酸盐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Vc、干物质的含量,使品质达到最好。说明在日光温室内种植空心菜并不是密度越大或是越小,空心菜的生长量和产量越高、品质越好,只有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情况下,才能同时获得较高的生长量、最高的产量和最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北方地区设施叶用甘薯适宜种植密度,兼顾采摘难易和效益,在留有采收空间的前提下,设置6个密度(12万、15万、18万、21万、24万和27万株/hm2),研究其对叶用甘薯茎尖性状、采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2万株/hm2处理相比,15万、18万、21万、24万和27万株/hm2处理下,总采收量分别显著增加14.9%、19.4%、25.7%、20.5%、16.4%,21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的增加源于平均采收茎尖数的增加,其中单次采收茎尖数的增幅在采收前期和中期较大,采收前期茎尖产量的增幅高于后期。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个茎尖平均鲜重逐渐降低,主要源于采收茎尖基部茎粗的降低。各处理下叶用甘薯净效益均较12万株/hm2处理增加,以21万株/hm2处理的净效益最高,增幅达30.1%。综合考虑,为兼具采摘和生产功能,在设施留有30 cm采收空间的条件下,种植叶用甘薯推荐21万株/hm2的密度,3行为一生产单元,留出采收空档,参考株行距18 cm×17 c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