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茶叶品牌建设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对于中国茶品牌建设的研究,无疑是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去观察其国际竞争力,而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无疑要依赖于产业内各种要素的综合提升,包括产业内企业,产业内环境等。1.茶品牌定位模糊中国的茶品种多样,每一种茶也会形成不同的品牌,例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中国名茶,名气很大,售价也  相似文献   

2.
目前,四川正处于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重点发展茶叶、核桃等五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关键时期。四川茶业历史悠久,茶叶种植面积广,而川茶品牌凝聚力低、品牌价值不高、品牌知名度与认知度模糊等问题,给川茶品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茶品牌建设中的问题,通过研究蒙顶山茶品牌建设现状,从品牌意识薄弱、品牌文化缺失与品牌影响力弱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川茶品牌建设不足的原因,并探讨了利用茶文化促进茶品牌建设的对策,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茶文化是茶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蕴含在茶叶品牌中,茶叶产品是短暂的,但茶文化是永恒的。所以,企业在塑造茶叶品牌的同时,还要同时大力宣扬汉中茶文化,努力增加汉中茶品牌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苏州洞庭碧螺春茶的质量,建立苏州洞庭碧螺春茶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以咖啡因为参照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Shimpack-C18,流动相为乙腈:0.2%冰醋酸水溶液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 nm,分析时间为60 min,流速为1.0 mL/min.结果表明,苏州洞庭碧螺春茶的指纹图谱中共标出11个共有色谱峰,不同等级茶叶共有峰相对峰面积明显不同,利用指纹图谱可区别不同等级的苏州洞庭碧螺春茶.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为评价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叶质量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5.
碧螺春茶考     
谢燮清 《农业考古》2002,(4):300-302,316
碧螺春茶 ,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清代著名贡茶。清代学者龚自珍称 :“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清代词人李莼客盛赞此茶 :“谁摘碧天色 ?点入小龙团 ,太湖万倾云水 ,渲染几经年。……龙井洁 ,武夷润 ,山鲜。瓷瓯银碗同涤 ,三美一齐兼。”由于碧螺春和龙井一样 ,名声大 ,影响深 ,价格高 ,茶叶放开以后 ,纷纷仿制 ,现在全国各产茶省和重点产区 ,几乎都生产仿制碧螺春 ,而且许多仿制碧螺春都获什么金奖、银奖、特等奖、一等奖 ,鱼龙混杂 ,真假难辨。最近苏州又开了一个《碧螺春茶文化研讨会》宣传碧螺春茶文化起源于唐初 ,形成于唐宋…  相似文献   

6.
《当代农业》2011,(8):17-17
3月21日,2011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在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标志着地产正宗优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开始采摘,并少量上市。不仅仅是洞庭山碧螺春,江苏省其他一些新茶区的新茶也开始了采摘"第一波"。江苏省茶叶学会秘书长唐锁海研究员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江苏省茶产业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面积也是逐年扩大。2010年面积在此基础上小幅上升,产值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农家致富》2011,(8):17
3月21日,2011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在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标志着地产正宗优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开始采摘,并少量上市。不仅仅是洞庭山碧螺春,江苏省其他一些新茶区的新茶也开始了采摘"第一波"。江苏省茶叶学会秘书长唐锁海研究员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江苏省茶产业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面积也是逐年扩大。2010年面积在此基础上小幅上升,产值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杜莉 《农业考古》2015,(2):254-259
茶膳是用茶叶及其加工品为原料制作的菜点的总称,是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茶叶消费方式和茶叶经济增长点。四川茶膳是四川茶文化与川菜文化融合的结晶,历史悠久,制法和品种较为丰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今后,应当充分认识茶膳的意义和作用,研发和丰富其品种与内涵,扩大品牌知名度,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山碧螺春茶是中国10大名茶之一,为全国第28种、江苏省第3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本研究探讨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对策,并建议:(1)向农业部登记相应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洞庭山碧螺春茶”;(2)保护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各种农业文化遗产;(3)加强洞庭山碧螺春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0.
《农村新技术》2011,(3):6-6
专家指出,推广中华茶文化,推动我国茶产业发展,应以文化打头阵,走食品工业发展之路。一、业界:茶产业发展应以“茶文化”打头阵 据了解,中国饮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却没有国际知名的中国茶品牌。业内人士认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茶叶消费模式和关注重心,是导致中国茶叶品牌走不出国门的重要原因。对于茶叶消费,西方人更关注的是“健康”,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得到推广和接受。  相似文献   

11.
专家指出,推广中华茶文化,推动我国茶产业发展,应以文化打头阵,走食品工业发展之路。一、业界:茶产业发展应以"茶文化"打头阵据了解,中国饮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却没有国际知名的中国茶品牌。业内人士认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茶叶消费模式和关注重心,是导致中国茶叶品牌走不出国门的重要原因。对于茶叶消费,西方人更关注的是"健康",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得到推广和接  相似文献   

12.
洞庭山碧螺春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本文阐述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优势,分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枫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确定茶为中国“国饮”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国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 ,在世界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 ,我国又是茶叶的故乡 ,茶文化源远流长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倡导茶为“国饮”很有意义。这有利于展现中华茶叶古国的风韵 ,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 ,扩大产品出口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议 ,扩大内需 ,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有利于促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 ,以茶会友 ,增进中外人民的友谊。确定茶为“国饮”是一项崭新工作 ,…  相似文献   

14.
浙江舟山为打响普陀佛茶的知名度,以普陀佛茶文化节庆的方式将当地传统茶产业和佛教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来推广发展普陀佛茶产业,促进普陀佛茶品牌的形成。通过对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开发背景、举办内容、影响力和趋势的分析研究,探索当今时代佛教文化和茶产业的联合开发价值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浙江舟山为打响普陀佛茶的知名度,以普陀佛茶文化节庆的方式将当地传统茶产业和佛教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来推广发展普陀佛茶产业,促进普陀佛茶品牌的形成。通过对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开发背景、举办内容、影响力和趋势的分析研究,探索当今时代佛教文化和茶产业的联合开发价值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了茶树和利用了茶叶。茶叶由最初药用到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至少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茶的发现和利用是我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茶是与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密切相连的,体现民族意趣、心态、习俗以及某些生活方式的文化。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广泛利用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而唐代的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对茶的认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对发展我国茶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陆羽和他的《茶经》是茶文化中具有世界影响的茶学历史人物和历史文献。研究陆羽的《茶经》不仅对发展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创造具有  相似文献   

17.
茶叶商标翻译是不仅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开展茶叶品牌营销、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茶叶商标翻译标准缺失、茶叶商标翻译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中国茶叶商标翻译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茶叶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应从东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出发,分析茶叶商标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究文化语境下优化茶叶商标翻译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本研究以茶和文化为主题,探讨建设集茶叶研究和生产示范、技术培训、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及建设茶科普长廊,茶科技、茶文化演示厅,茶产品展示厅,茶树品种园、资源圃、高产茶园,茶叶茶树繁育、采摘、加工体验区;设计与实施茶艺、茶餐厅;整理形成一套茶产业、文化科普教材.旨在探讨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胡付照 《农业考古》2005,20(2):288-290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五千年来人们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积淀出浓厚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与深厚内涵。而茶叶楹联,作为茶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就散发着其特有的茶香和韵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苏州市洞庭东山、西山地区碧螺春茶叶生产气候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碧螺春茶叶优质高产对策,以为指导碧螺春茶叶生产、推动地方茶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