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预试验结果,通过对人工饲养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投喂含2 g/kg(饲料)诺氟沙星和10 g/kg(饲料)土霉素的药饵,以及设定空白对照组(共8个试验组),构建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运用组织与细胞病理学方法,研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组织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构建的药源性肝病模型中,诺氟沙星组阳性率最高(31.3%),土霉素组阳性率略低(15.0%),与诺氟沙星组和土霉素组池水相通的对照组阳性率较低(10.0%、5.0%),而4个空白对照组均未发现阳性个体;高剂量和长时间使用两种药物均可导致中华鳖出现典型的白底板症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肝、脾、肾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病例的病理过程均符合非寄生性肝病特征。药物致中华鳖肝组织损害的组织病理过程是:在药毒作用下,起初表现为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肝静脉扩张、分支血液回流受阻,窦状隙扩张,肝淤血严重,体积增大显著,后期肝细胞索先于扩张的肝血窦变性和坏死,最终肝血窦也坏死,肝组织硬变并有肝性血样腹水产生;肝细胞内脂滴越来越多,核固缩变形,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以及内质网膨胀而破碎,细胞膜破碎,炎性细胞数量多,细胞病变与组织病理具有一致性。药源性肝病的转归表明,当致病因素(大剂量药物饵料)撤销后,中华鳖有较强的恢复性,且土霉素组较诺氟沙星组康复的快。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微生物方法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110例中华鳖自然病例,采用病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鳖红脖子为主的急性败血症病型,其肉眼病变以肝和肾肿大、出血,消化道严重出血、水肿,鳃状组织出血、坏死为主要变化;显微病变以全身各主要器官的细胞广泛性破坏,出血,溶血为特征;实质器官中以肝细胞被破坏最为严重,表现肝细胞空泡变性,细胞破碎、消失,有的只剩下肝组织结构的网状支架。文中还结合观察结果对中华鳖嗜  相似文献   

3.
通过微生物方法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110例中华鳖自然病例,采用病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鳖红脖子为主的急性败血症病型,其肉眼病变以肝和肾肿大、出血,消化道严重出血、水肿,鳃状组织出血、坏死为主要变化;显微病变以全身各主要器官的细胞广泛性破坏,出血,溶血为特征;实质器官中以肝细胞被破坏最为严重,表现肝细胞空泡变性,细胞破碎、消失,有的只剩下肝组织结构的网状支架.文中还结合观察结果对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为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及其预防治疗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病理模型。【方法】将30只清洁级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感染组(22只)和对照组(8只),采用手术法给大鼠子宫腔内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菌液体积比为2∶1∶1)的混合菌液,对照组大鼠未感染致病菌的混合菌液。分别于感染后第3,6,9,12天剖杀大鼠,检测其大体剖检病变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计算子宫指数,并对子宫内容物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感染后3~12 d,感染组大鼠子宫指数均较对照组大鼠极显著增加(P0.01),感染大鼠子宫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感染后第3天和第6天)、化脓性炎症(感染后第9天)和慢性增生性炎症(感染后第12天);感染前期可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脱落,黏膜层水肿、充血、出血,炎症细胞浸润;感染后期可见肌层增厚等病变。【结论】采用手术法成功建立了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且感染后第3天为造模成功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人源隐孢子虫动物感染模型,确定人源隐孢子虫在模型动物体内的寄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小鼠为接种对象,设计不同接种剂量,于接种后不同时间段剖杀小鼠.结果表明,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均能感染隐孢子虫,使用免疫抑制剂组均能有效建立起隐孢子虫动物感染模型;人源隐孢子虫寄生在小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在感染早期主要寄生在空肠和回肠,在感染中后期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在虫体寄生部位有典型的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通过剖取经微生物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副伤寒病猪的心脏、肺脏、胃肠、肝脏、淋巴结、脾脏、肾脏等组织材料,冰冻切片,H.E染色,对各器官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急性副伤寒病猪各内脏器官均表现为败血症和急性卡他性胃肠炎,亚急性和慢性副伤寒特征性病变为大肠的坏死性肠炎和肝脏的副伤寒结节.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中华鳖胚胎肝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体系,研究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刺激对细胞干扰素生成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从而最终构建基于该成纤维细胞的干扰素生成通路激活模型,以发育至23期的中华鳖胚胎为实验材料,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得到肝成纤维细胞,结合细胞形态学、生长曲线和PCR法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之...  相似文献   

8.
盐酸特比萘芬广泛应用于小动物临床,为了解该药对幼犬肝脏的影响,对30只6月龄以下健康幼犬按照空白剂量组(0 mg·kg-1·d-1)、低剂量组(5 mg·kg-1·d-1)、推荐剂量组(10mg·kg-1·d-1)、中剂量组(20mg/kg·d)和高剂量组(40mg·kg-1·d-1)连续口服盐酸特比萘芬21d,在投喂第21d和35d采取肝脏活组织,H.E.染色,进行肝脏病理切片镜检,观察盐酸特比萘芬对幼犬肝组织病理学损伤.结果显示,各个剂量的盐酸特比萘芬均能造成幼犬肝脏实质性损伤,且越高剂量的盐酸特比萘芬对肝脏的损伤越高;连续给药21d后停药14d、35d时损伤比给药21d时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犬细小病毒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病理解剖、冰冻切片、HE染色法,对实验室确诊为犬细小病毒病的幼犬的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心、肝、肺、脾等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该病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肠道和心脏,病犬肠道各段黏膜上皮细胞均坏死、脱落,固有膜暴露。肠腺上皮细胞也有程度不同的坏死、脱落。心肌细胞变细、变长,局部断裂、崩解,间质水肿,心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脾脏和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其他各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以及炎性细胞侵润。  相似文献   

10.
经对患犬瘟热性腹泻的8例病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4例肠炎主要是由小袋虫引起,还有1例是小袋虫与隐孢虫混合感染。小袋虫主要存在于病犬的空肠和回肠黏膜的上皮细胞间以及固有层内,在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破坏的肠绒毛所形成的粘液内,也能检出大量的小袋虫。小袋虫的虫体主要有包囊体和滋养体。包囊体多呈圆形,胞浆致密、深染,经PAS染色,在其胞浆中可发现大量深红色的粗大颗粒。滋养体多呈椭圆形,其胞质疏松,着色较淡,PAS染色时,其胞浆中有少量呈红色的粗大颗粒。用抗犬瘟热病毒核衣壳蛋白抗体染色检查,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隐窝的腺上皮细胞、浸润在肠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集合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均呈强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洞庭(DT)、黄河(HH)、黄沙(HS)、日本(RB)以及绿卡(LK)(洞庭与黄河杂交子代,DT♀×HH ♂)5个不同群体16项生物学外部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绿卡与其母本洞庭群体先聚合,然后再与其父本黄河群体聚为一支,而黄沙和日本群体另外聚为一支,然后两支再汇聚;主成分分析得到了2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51.93%和11.02%,累计贡献率达62.95%;在16个测量参数中挑选9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61.7%~89.5%,判别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华鳖5个不同群体分为两大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洞庭(DT)、黄河(HH)、黄沙(HS)、日本(RB)以及绿卡(LK)(洞庭与黄河杂交子代,DT♀×HH♂)5个不同群体16项生物学外部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绿卡与其母本洞庭群体先聚合,然后再与其父本黄河群体聚为一支,而黄沙和日本群体另外聚为一支,然后两支再汇聚;主成分分析得到了2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51.93%和11.02%,累计贡献率达62.95%;在16个测量参数中挑选9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61.7%~89.5%,判别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华鳖5个不同群体分为两大支。  相似文献   

13.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剖检和组织学观察研究了中华鳖白底板病 .结果表明 ,鳖白底板病是一种出血性贫血 ,其发生发展为一慢性过程 .病鳖胃、肠道严重出血 ,肠粘膜萎缩 ;肝细胞出现弥漫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以及坏死 ;脾淤血、出血、白髓萎缩 ;脑组织呈非化脓性脑炎及脑膜炎 ;肠壁、脾脏、肺脏及肝脏内均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相似文献   

14.
一种中华鳖穿孔病病原菌的分离和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有穿孔病的中华鳖的病灶中分离到菌株N9910和N9911。用二菌株分别进行小白鼠和鳖的感染试验,均能使小白鼠死亡及鳖发病,感染鳖出现与自然发病鳖相似的症状,并从人工感染的死亡鳖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测定,二菌株均鉴定为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二菌株对氯霉素、菌必治、氟哌酸及丁胺卡那霉素均呈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5.
中华鳖微卫星座位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生物素杂交法与放射性同位素杂交法相结合,从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基因组中分离出含有GA/CT和CA/GT重复类型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共获得931个阳性克隆,从中选取286个进行测序,得到273个(95.45%)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其中70.34%的重复数在10以上,55.51%为完美型。除探针中使用的CA和GA重复单元外,还观察到GC、TGTGT的重复序列。设计获得242对微卫星引物,合成40对,并对中华鳖群体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对引物表现为单态,6对引物扩增带不是目的带,4对引物无扩增条带,其余22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48个,观测杂合度为0.1667~0.9620,期望杂合度为0.1528~0.7222,多态信息含量为0.1411—0.680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382,大部分标记适用于中华鳖群体的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15只健康中华鳖的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的超微构造。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细胞上部胞质中充满黏液性颗粒,其形状多样化;上皮中有少量淡染的亮细胞,其结构与周围细胞基本相同,只是数量有差异;上皮细胞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连接。胃腺上皮细胞还未分化为独立的主细胞和盐酸细胞,但腺体细胞的结构同时具备两种细胞的特征,即既有发达的细胞内小管和丰富的线粒体,又有大量膜包分泌颗粒和粗面内质网。上述结果表明,中华鳖胃黏膜上皮具有分泌黏液的细胞结构:一种胃腺细胞可同时执行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物分离到两种细菌,人工感染试验均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并死亡,从人工感染死亡鳖中分别再次获得同种细菌。根据形态、生长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别被鉴定为运动型气单胞菌的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和温和气单胞菌(A. 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二种细菌对菌必治、氟嗪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均呈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9.
用添加免疫增强剂——三花散的饲料饲喂中华鳖,研究了免疫增强剂对中华鳖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增强剂对中华鳖肾脏中SOD活性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对肝脏中SOD活性的改善作用明显,肝脏组织中两种酶的活性随免疫增强剂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加强,说明免疫增强剂不仅可以提高中华鳖免疫因子的活性,而且有可能促进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