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耐药特性等多方面研究了副猪嗜血杆菌(HPS)上海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各分离株因生存环境差异等原因表现出不同的生化和耐药特性,分离菌株对多种药物完全耐药,并且各菌株耐药性各不同。根据16SrRNA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目的条带为821bp的特异PCR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鉴定与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株的PCR扩增产物序列比对结果与此前报道的HPS的同源性为97.3%~100%。运用ERIC-PCR扩增建立指纹图谱,通过聚类分析以确定其基因型特征,ERIC-PCR将20株菌分为Ⅰ和Ⅱ2个大类群,分离株均属于Ⅰ群A亚群。快速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基因型研究为上海地区HPS的监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揭示各分离菌株具有一致的遗传进化背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浙江地区副猪嗜血杆菌(HPS)病的流行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免疫防控能力,本研究对HPS分离株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HPS在含有2%小牛血清和16μg/mL NAD的TS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TS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6 h~18 h后,活菌数达到峰值;6个分离株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2.03×109、5.3×109、1.34×1010、7.0×109、1.17×1010和1.62×109;可在感染HPS豚鼠的心血中分离到该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4个分离株与4型、5型和9型标准菌株图谱一致,但有2个分离株与15个血清型标准菌株图谱不吻合。研究提示浙江地区内HPS的散发、流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细菌血清型复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副猪嗜血杆菌国内流行血清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我国最流行的HPS血清4、5、12、13和14型共16株细菌的菌体形态、生长速度、生化特性、小鼠毒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革兰染色镜检结果表明,除4型菌株H4L3外,同一血清型HPS的菌体形态比较一致;不同血清型HPS的菌体形态具有明显差异,且具有型特异性。培养结果表明,在TSA固体培养基上生长24h后的菌落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13型2.02mm、4型1.91mm、5型1.80mm、14型1.71mm、12型1.66mm,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别。生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HPS的生化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也有较大差别。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除4型外,毒力强弱依次为血清12型、14型、5型、13型,其LD50分别介于(2.74.6)×108、(4.34.6)×108、(4.37.9)×108、(1.07.9)×108、(1.01.3)×109、(2.31.3)×109、(2.32.8)×109 CFU之间,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别。在血清4型菌株中,H4L3的毒力明显偏强(LD50为3.6×108 CFU),其他菌株的LD50介于(1.42.8)×109 CFU之间,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别。在血清4型菌株中,H4L3的毒力明显偏强(LD50为3.6×108 CFU),其他菌株的LD50介于(1.41.6)×109 CFU之间。本研究为HPS不同血清型的快速鉴定、致病机理和疫苗研发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该病又称为革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主要感染4~8周龄的断奶仔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临床严重的急性败血症,往往在感染后2天死亡。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该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疾病。2004年1月份,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流行于新疆北部部分地区部分规模化养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情况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本试验以新疆北部地区几个规模化猪场为研究对象,从可疑副猪嗜血杆菌病病料中分离目标菌,采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试验手段,调查其主要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理生化特性、培养特性及分子特性,并对分离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及对小白鼠的致病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规模化猪场中已普遍存在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感染,5株分离株对小白鼠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且对硫酸庆大霉素和盐酸土霉素已经产生了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8年8月分离自德州市的副猪嗜血杆菌DZ02株,进行其生长曲线的研究表明,液体培养的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期较长,种子液接种后5h左右,溶液的OD600值开始上升,在培养13~17h达到最大,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OD600值开始下降,在24h左右OD600值反而小幅度上升,以后OD600值逐渐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副猪嗜血杆菌四川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情况,本研究采用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副猪嗜血杆菌(Hps)四川分离株从生物学特性、16S rRNA基因PCR扩增和耐药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ps四川分离株具有一定的微厌氧性,能产生"卫星现象",分离株与其他地区分离株生化特性基本一致;所有分离株均扩增出821 bp的特异性16S rRNA基因片段.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头孢拉定、氨苄西林、头孢氨苄、阿莫西林、头孢克洛、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呋喃妥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为75.61%~87.80%;对林可霉素、羧苄青霉素、恩诺沙星、阿米卡星、磺胺甲唑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且多重耐药严重,5~8种耐药占比最多,为21.95%~30.49%,有7株可耐受多达13种药物.结果表明,Hps四川分离株存在严重的耐药性现象.  相似文献   

8.
从青岛某养猪场送检的猪关节液中分离致病细菌,经分离培养、生化鉴定、PCR扩增、产物序列分析等,确定该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生长分析系统测定HPS生长情况,试验数据反应出HPS连续培养中,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4 h进入平台生长期,此时菌体数目较大,为HPS灭活疫苗的研制中灭活时间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二株副鸡嗜血杆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对从广西分离的4株疑似副鸡嗜血杆菌(H.pg)(GX-95,GX-97,GX-98-1,GX-98-2)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根据生物学特性,GX-97和GX-98-1被定为H.pg,GX-95和GX-98-2的生化反应特性有明显差异,用标准H.pg血清未能定型。交叉血凝抑制(HI)试验显示,各菌株之间的交叉HI效价达160,但各菌株与其本身的抗血清HI效价达1280,显示出很强的菌株特异性。抗菌素敏感试验也显示GX-97、GX-98-1和参考菌株的药敏谱更加相似。  相似文献   

10.
副鸡嗜血杆菌分离株致病性和生长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副鸡嗜血杆菌河北省分离株W菌株致病性及生长特性,以不同剂量对80日龄公鸡进行致病性试验.对W菌株16 h培养物进行100倍稀释,采用微量点板计数法在不同培养时间进行细菌计数以绘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鸡接菌量在1.11×104cfu/只时发病率可以达到100%,由生长曲线计算W菌株的世代时间为25.33 min.W菌株可能成为研制优良鸡传染性鼻炎疫苗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于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调查了广西南宁、桂林、玉林、钦州4个市60个猪场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情况。采集病猪组织样品共86份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对疑似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PCR鉴定;最终分离鉴定到26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率为30.2%;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致病性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6株分离株中血清4型有5株,5型3株,9、11、13、14、15型各1株,有1株与2、9、10、11型血清均有凝集,其余12株未能鉴定出血清型。血清型5、13、14菌株和5个未能定型的菌株能引起小白鼠全部死亡,其他菌株对小白鼠致病性不强。药敏试验结果表明70%以上的菌株除对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外,对其他药物敏感性不高。本调查结果将对广西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所引起的猪群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在中国各地屡有发生,对仔猪和青年猪造成严重危害,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疾病。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复杂,分离培养困难。为了全面认识该病,对其病原学、病理变化、流行病学、致病因子、诊断方法、免疫防治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采用121 ℃高压处理副猪嗜血杆菌4型和5型耐热蛋白,混合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通过对试验条件进行筛选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抗原包被浓度为10 μg/mL,37 ℃包被2 h;封闭液选择含20 g/L脱脂奶粉的PBST,封闭30 min;血清的稀释度为1∶80;抗原抗体反应时间为45 min;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12000,作用时间为30 min;底物显色时间为15 min。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试验及对200份送检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敏感性比间接血凝试验高,对已知阴阳性血清的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国外ELISA试剂盒一致,可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抗体检测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将副猪嗜血杆菌(Hps)4、5、13型分离菌株超声产物致敏经戊二醛和鞣酸处理的绵羊红细胞,建立了检测Hps抗体的间接血凝试验方法。对15种血清型Hps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抗体效价达1∶25~1∶210,敏感性明显高于琼脂扩散试验。对其它16种病毒和细菌的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除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凝集外,其余均为阴性。对620份临床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67.58%。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可用于Hps抗体水平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本教研室分离得到的副猪嗜血杆菌,选择毒力强、生长性能和毒力都稳定的菌株作为原始毒株。通过化学诱导剂诱导原始菌株发生突变,再经过毒力试验,挑选出毒力有明显减弱的菌株。安全性试验发现,这些减毒菌株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弱毒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革拉泽氏病,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纤维素性心包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目前预防该病主要是灭活疫苗,但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不强或无交叉保护作用。因此,发展新的广谱疫苗是未来的趋势。文章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疫苗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综述。  相似文献   

17.
副猪嗜血杆菌是引起猪格氏病的病原,多继发感染引起全身性疾病,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作者主要对其潜在毒力因子,包括外膜蛋白ompP5和ompP2、自转运蛋白vtaA、转铁蛋白、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和毒素等的研究作一综述,并对应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的最新研究方法进行概述,从而形成对其毒力相关研究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隋慧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8):205-207
从锦州市某猪场7份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料中分离到4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进行了细菌培养特性试验、纯化后镜检、V因子需要试验、卫星现象检查、生化试验、PCR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细菌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4株分离菌株对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头孢噻肟、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均较敏感;对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均为耐药;对链霉素呈现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Due to the serovar diversity in Haemophilus (H.) parasuis, it is difficult to develop a universal serological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this pathogen. Here, we report a universal plate-agglutination test for detecting H. parasuis. Diagnostic antisera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antisera of serovars 4, 5, 12, 13 and 14 in the optimized ratio. The results of the plate-agglutina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diagnostic antisera could agglutinate with all 15 reference strains of H. parasuis and 74/75 clinical isolates. Further, the specificity of the method was validated with 22 bacterial strains from 12 related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采用酪蛋白平板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平板初筛法,分别从北京、大连、日本3个产地的纳豆食品中分离筛选到10株产蛋白酶菌株(NY-1~NY-10)和10株产纤维素酶菌株(NS-1~NS-10)。经酶活力测定NY-1为蛋白酶活力最高菌株,NS-1为纤维素酶活力最高菌株。通过2株菌的生长曲线、芽孢形成曲线、产酶动态变化曲线和酶活力传代稳定性试验,得出NY-1的最佳种龄为16 h,最佳芽孢收获时间为28 h,芽孢量的对数值为(6.92±0.047)、蛋白酶产酶高峰时间为18 h,酶活力为(44.12±1.48) U/mL,;NS-1的最佳种龄为14 h,最佳芽孢收获时间为28 h,芽孢量的对数值为(8.41±0.0060),纤维素酶产酶高峰时间为40 h,酶活力为(60.94±1.22) U/mL,蛋白酶和纤维素酶酶活力在7代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