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甘蓝抗黑腐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蓝黑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侵染途径、病害的症状和甘蓝抗病遗传特性、抗病性鉴定方法、抗病性材料选择、抗病育种等方面作一概述,并对未来甘蓝抗黑腐病育种提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6.
高山甘蓝黑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原及症状黑腐病是由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病原菌为短杆状 ,极生一根鞭毛 ,革兰氏阴性反应 ,不抗酸 ,好气 ,其生长发育温度范围5~ 38℃ ,最适温度 2 7~ 30℃ ,致死温度5 1℃ ,耐干燥 ,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一年以上。黑腐病除为害甘蓝之外 ,还为害大白菜、胡萝卜等。发病初期 ,首先是从叶缘开始 ,叶边缘叶脉先端出现 0 .5~ 1.0mm2 的“V”字型黄 (红 )褐斑点 ,逐步布满整个叶缘 ,外观形成一道圆弧形宽 0 .3~ 1.5cm波状黄 (红 )褐“亮”带。发病时若在 5~ 10片真叶期 ,最下部叶片开始表现萎蔫变黄 ,随后整个植株逐渐凋萎 ;如… 相似文献
7.
利用SSH技术分离甘蓝抗黑腐病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甘蓝抗病品种A21经黑腐病菌诱导6、8、12、24h后的混合SSH文库。经反向Northern筛选,共获得87条高质量ESTs。通过NCBI中BLAST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83个ESTs与已知蛋白或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喷雾法与浸根法,分别对99份国内外甘蓝种质资源(83份自交系、16份杂交种)进行黑腐病与枯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共筛选出26份抗黑腐病的材料,其中2份表现高抗,即99-192和20-2-5(病情指数10);同时还筛选获得引162、奥奇娜、96-100-919等54份高抗枯萎病的材料(病情指数10)。其中,秋德、99-192、HB34、JS119、ZL66为高抗或抗黑腐病兼高抗枯萎病的材料,且JS119和ZL66为早熟、圆球类型材料。进一步对抗性材料的地理来源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发现83份自交系材料中高抗枯萎病的材料多来自日、韩等国家,且多为早熟、圆球类型;而高抗黑腐病材料多为晚熟、扁球类型,早熟类型中对黑腐病有较强抗性的材料较少。分别对不同抗性材料配制的16份杂交种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黑腐病、枯萎病的抗性分别符合隐性和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黑腐病鉴定的湿度试验及其苗期与成株期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北京新4号、北京新1号、北京大牛心、京翠70号、京翠60号、京秋65号6个大白菜品种进行苗期黑腐病鉴定的湿度试验及其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材料之间对黑腐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新1号抗性最强。比较不同保湿处理下的病情指数,表明湿度是影响黑腐病发病的关键因素。用DPS软件对6个大白菜品种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性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苗期人工接种(接种前不保湿,接种后保湿24 h)和成株期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线性相关,说明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大白菜黑腐病抗性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黑腐病是雪球花菜的一个严重病害,感病植株腐烂,种子产量显著降低。根据 Bain 1955年的报导,甘蓝对黑腐病的抗性是由一个或多个显性基因控制的;但与此相反,William 等1972年报导,对黑腐病的抗性受一个主效隐性基原控制,这个隐性基因具有两个修饰基因。Sharma 等1972年也提出,花菜抗病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多基因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1.
白菜炭疽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不同的接种方法、苗龄、温度、接种物浓度及调查时期对白菜炭疽病苗期抗病性表现的影响,并与成株期抗病性比较,筛选出一套快速、准确反映成株期抗病性的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即在20~32℃温度下,用6000-12000个/mL分生孢子的悬浮液于子叶期点滴接种,保湿24~48小时,当感病品种的病情指数达85左右时调查各供试品种的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室内苗期耐抽薹鉴定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春季白菜生产中 ,由于先期抽薹导致栽培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近年春大白菜面积的发展 ,白菜耐抽薹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除了气候条件的变化及栽培不当导致抽薹外 ,品种本身的耐抽薹性强弱是影响结球质量的先决条件。一般品种冬性越强 ,花芽分化越晚 ,需要低温春化处理的时间越长 ,在春白菜栽培中越不容易发生先期抽薹 ,反之亦然。然而 ,白菜抽薹除了受低温春化影响外 ,在抽薹过程中还受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1,2〕。因此如何鉴定耐抽薹性的强弱比较困难。为此 ,笔者近年对白菜耐抽薹鉴定指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2〕。本文介… 相似文献
13.
14.
蕾期授粉条件对甘蓝结荚率和结籽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甘蓝蕾期人工授粉、天气条件以及花粉和柱头年龄对结荚率和结构籽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晴天和阴天授粉比雨天授粉的结英率高且结籽量大,用当日或次日所开花的花粉对开花前1-2d的蕾进行授粉,结荚率和单英结籽数均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5.
16.
丁虫腈在甘蓝中的残留特性及安全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丁虫腈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甘蓝上的安全使用进行了评价。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丁虫腈在土壤及甘蓝中均消解较快,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89~4.41 d,药后14 d消解率91%以上,在甘蓝中的半衰期为1.18~1.28 d,药后3 d消解率95%以上|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80%丁虫腈水分散粒剂在甘蓝上用于防治菜青虫,以31.2、46.8 g?hm-2(有效成分)兑水喷雾,连续喷药2~3次,喷药后7、14、21 d收获的甘蓝中丁虫腈残留量0.002 1~0.016 mg?kg-1,均低于0.05 mg?kg-1,因此,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甘蓝上使用,按采收间隔期7 d收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结球甘蓝耐裂球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球甘蓝‘79-156’和‘96-100’为亲本配制的6 个联合世代(P1、P2、F1、B1、B2、F2)群体为试材,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耐裂球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两年结果均表明,耐裂球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0 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两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2010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3%、1.4%和59.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56.2%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0.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9.1%;2011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5.5%、22.3%和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24.3%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3.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6.1%。表明该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B1、F2 主基因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促生菌NK1诱导白菜幼苗对炭疽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植物根围促生细菌NK1菌株为诱导因子,对其诱导白菜抗炭疽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菌株NK1灌根处理白菜幼苗后,叶片上病斑数及病斑面积较对照明显减少(P<0.05),对炭疽病防效达68%。不同诱导方法诱抗效果呈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种子处理+灌根处理方法的诱导效果最好。对菌株NK1诱导持效期的研究发现,诱抗效果以菌株NK1处理白菜植株后的第5 d接种白菜炭疽病菌时最好。此外,用菌株NK1灌根法处理白菜根部后,白菜根部与叶片组织中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较对照都明显升高(P<0.05),表明菌株NK1能诱发白菜对炭疽病产生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19.
甘蓝抗枯萎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抗性基因分布频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来源于山西省寿阳县的甘蓝枯萎病原镰刀菌株GLHW 1,在26~30℃条件下对87份甘蓝种质资源进行枯萎病抗性评价,并探讨抗性基因在不同生态地理种质类群中的分布频率。筛选出具A型抗性基因的高抗枯萎病材料36份。这36份高抗材料中,绝大部分(31份)来源于欧洲、日本及韩国等甘蓝枯萎病抗性育种研究较为先进的国家,只有2份(C59和C73)是来源于中国大陆的传统育种材料。通过对不同农艺性状的甘蓝材料与枯萎病抗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具不同结球类型、不同叶色、不同熟性的甘蓝材料中均存在抗或不抗枯萎病的育种材料。但总体而言,从日本及韩国引进的高圆形耐裂材料具枯萎病抗性的比率较高;叶色灰绿的甘蓝材料具枯萎病抗性的比率也较高;我国现有的早熟甘蓝育种材料中普遍缺乏枯萎病抗性基因,高感材料达77.7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