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渝科技扶贫协作按照"重庆所需、山东所能、优势互补、共商共享、共建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重庆的产业实际和科技需求,重点围绕研发计划设立、科研院所结对共建、科技扶贫培训、人才支援帮扶、产学研合作对接和网络科技扶贫等方面开展工作,真正做到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实现鲁渝科技扶贫协作模式创新,以高质量科技协作助推...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北京市农业局各业务系统应用、数据深化整合问题,实现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技术规范,开发一套专门用于农业GIS应用的通用开发平台。平台可以实现三方面应用:利用平台快速搭建全新农业GIS应用、将GIS应用嵌入非GIS业务系统、平台搭建的农业GIS应用整合和对接已有GIS应用,从而全面满足农业局全局GIS应用需求,实现全局GIS应用的快速定制和空间数据全面共享。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自农业环境监测网络组建以来,各方面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该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农业环境监测工作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农业环境监测是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我国农业环境监测的职责可分为法定职责和非法定职责两大类。法定职责是农业环境监测机构的日常工作,是由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所赋予的职责;非法定职责是农业环境监测机构服务社会的职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管理机制不顺,经费不足等问题。因此,应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理顺条块关系,实行分级管理,在出色完成法定职责的同时,拓宽服务空间和领域,开创农业环境监测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科研院所大型仪器的利用率、降低科研成本,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型仪器信息化管理为研发对象,研发了大型仪器管理系统,重点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及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农业环境监测是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农业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环境监测为农业环境管理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标准,为政府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而农业环境监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是政府行为,具有法定性、社会性和公益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处偏远、环境分散、易变的特点,提出了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环境的应用方案,采用Atmel公司的低功耗控制芯片C8051F和MaxStream公司的XBee模块,并采用了星形网络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低功耗、低成本、低复杂度的检测系统,通过对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检测,实现了对作物种植环境实时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大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发展内涵 模式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农业通过叠加或乘数效应使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进而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因而在未来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对休闲农业的内涵及其在大都市边缘区发展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当前大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的5种类型,即传统型休闲农业、以渔猎为特色的野趣农业、科技观光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民俗民宿类农家乐项目,并从规划、特色定位、政府引导、提升层次、扩大宣传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大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内涵、模式及其研发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其国  黄季焜  段增强 《土壤》2012,44(5):705-711
"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对其内涵、模式及其研发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旱作梯田上,田面和地坎的主体蒸发效应,使靠近田埂的农作物因土壤水分不足而生长受抑的现象普遍存在。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植物群落中物种在自然资源利用上的时空异质性,配置以泡桐作建群种、以紫穗槐为附属种的主防风林带和以山楂或紫穗槐组成为副防风林带,可充分占有生态位,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在中沟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旱作梯田上配置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可显著降低于热风危害,提高光能利用率13.1%。提高土壤(0~80cm)含水量11%,减少梯田埂坎冲蚀量87.5%,使土地生产率由2400元/hm2提高到4725元/hm2。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湖垸农业与退田还湖区替代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析了洞庭湖区湖垸农业形成与洪涝灾害状况,并提出退田还湖湖垸实行避灾种植制度,建立高效替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湿地生物利用与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述了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加强法制建设与湿地科学研究,综合整治,建立生物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科学合理的生物利用模式和具有湿地特色的产业结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草本植物根系网的固土机制模式与力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针对生物软措施的力学固土护坡作用进行了力学机制方面的探讨,提出植物根系网固土力学机制模式的四个层次,以及对不同草本植物根系的固土性能进行了力学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根系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香根草根系平均抗拉强度最大达85 m Pa,其次为假俭草,平均抗拉强度27.3 m Pa,白三叶根系平均抗拉强度为24.6 m Pa,莎草根系平均抗拉强度为24.5 m Pa,宜安草根系平均抗拉强度为19.7 m Pa,百喜草根系平均抗拉强度为19.23 m Pa,马尼拉草根系平均抗拉强度为17.5 m Pa,狗牙根根系平均抗拉强度为13.45 m Pa。不同的植物根系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不同的固土性能与其遗传结构及其组织材料不同有关。充分了解和认识植物根系固土性能,科学合理运用生物软措施代替或部分代替工程措施在我国繁重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该研究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分析了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逻辑,明确了内涵要义,分析了基本特征,探讨了推进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三农”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是党的“三农”理论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从内涵特征分析,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普遍具有的农业竞争力强、乡村多功能性强、城乡融合水平强和支持保护力度强等共同特征,也具有鲜明的国情特征、制度特征、任务特征、时代特征、路径特征和本质特征等中国特色。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实施稳产保供固本工程、乡村产业全链工程、和美乡村建设工程、乡村生态循环工程、乡村文化赋能工程、科技创新攻关工程、农民收入提升工程等。研究可为推动“三农”工作及工程化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目前流行的电子商务为背景,分别论述了基于B to C模式的中国农业书店的设计思想、建设流程和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6.
西海固地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干旱灾害又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实践经验和政策背景下,基于避灾农业的特征内涵,构建了避灾农业生态模式,进一步提出了实施避灾农业生态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北旱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发展受到诸多障碍。为探索一条突破环境制约,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该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沿革与趋势,明晰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针对西北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与提质增效途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工程原理,形成产供销全链条绿色循环且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的一种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应具备农业资源集约化、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智能化、农业功能多元化五大基本特征。该文构建了以高效益、高效率、高品质、高素质为目标的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出了集优质棉业、精品果业、优质粮草、生态养殖、特色小镇、地理产品为一体的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阐明了以节水控盐协同模式、生境智能管控模式、“园机”一体化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三产”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西北旱区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明确了以农业高效用水和生态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途径。同时实践经验显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对促进区域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显著,如陕西眉县绿色林果业品牌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名单、综合产值达58.5亿元,甘肃广河县和宁夏青铜峡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超9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七团通过秸秆资源化技术单产增加8%、土壤有机质达21.2%,内蒙古科尔沁旗通过优质牧草种植、良种培育的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规模生产与草场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设施农业不同种植模式系统生产力与土壤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在陕西延安日光温室内的田间试验,对黄瓜与不同作物建立的种植模式系统生产力与土壤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茬黄瓜收获后采用不同的种植模式,其系统生产力与土壤生物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由小青菜、豇豆与黄瓜组成种植模式的系统产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最高,翻青玉米、四季豆与黄瓜组成的模式次之。豇豆作为前茬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最高,翻青玉米、四季豆、翻青黑豆和CK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次之,番茄和小青菜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较低。黄瓜收获后利用夏季休闲3~4个月对降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种植豇豆或与豆科作物轮作。  相似文献   

19.
利用径流小区及Eu定位土芯中子活化示踪技术,对不同区域多年、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下土壤侵蚀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坡度<10°时,林、农林、作物、作物 工程这4种模式的土壤侵蚀模数、径流系数无明显差异;坡度为15°时其侵蚀模数分别达1 707.46 t · km-2 · a-1、2 127.3 t · km-2 · a-1、2 144.81 t · km-2 · a-1、1 847.06 t · km-2 · a-1,是坡度<10°时土壤侵蚀模数的10.78倍、11.33倍、8.55倍、9.41倍.不同农业模式在不同时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但所有农业模式在发展前期,水土流失较严重,农林复合模式到中期土壤侵蚀趋于稳定.纯林和农林模式后期能明显减少水土流失.流域内不同农业模式下土壤侵蚀表现为侵蚀与沉积交错出现的趋势,侵蚀与沉积量的大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坡度、农业活动的强弱等因素.复合结构的农业模式优于单一结构的农业模式,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其本身群落、物种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农业气象模式方面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10年来的文献资料,综述了我国在农业气象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农业气象模式的研究时间不长,主要集中于天气-作物模式的研究,特别是产量预报模式的研究.着重介绍了除产量预报模式之外的模式研究概况,其中包括天气-作物生长发育模式、水分利用模式、农业气象灾害模式、天气-作物病虫害模式和作物气候生产力模式,以及某些农业气候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