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和菌核净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2010年从江苏省12个地级市的油菜产区采集油菜菌核,经分离纯化共获得6017株油菜菌核病菌。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其对多菌灵和菌核净的抗药性。结果表明,2006-2010年间江苏省各地均有多菌灵抗性菌株的分布且抗药性水平较高,抗药性频率分别为63.9%、24.0%、17.1%、16.7%和9.8%,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经室内研究发现,多菌灵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在菌丝生长、菌核产生、以及致病力等方面无显著差异。而2006-2010年间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菌核净表现敏感,平均抗性频率仅为0.10%,5年内只在盐城、常州、连云港三地监测到共6株低抗菌株,且菌核净低抗菌株在菌丝生长、菌核产生等方面明显弱于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简化组培条件下获得葡萄高效外植体系,对抑菌剂的使用浓度、浸泡时间和培养浓度进行了大量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抑菌剂浸泡浓度为4%,浸泡时间为6h,培养浓度为0.2%时,葡萄外植体的成功率能够达到95%以上,所获外植体分化正常。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离体条件下硒能否抑制油菜菌核病病原菌——核盘菌的生长,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培养基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对核盘菌菌核的萌发、生长、抑制或致死效果以及菌丝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物质外渗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对核盘菌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2.23 mg/L;外源硒仅抑制了核盘菌的生长,并未使其致死;低浓度的硒(<5 mg/L)未显著抑制核盘菌菌核的萌发,当硒的浓度达到50 mg/L时,菌核的萌发抑制率达100%;硒作用下培养基中蛋白质(OD280)和核酸类物质(OD260)的含量增加,且二者的含量均随硒浓度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反映出外源硒显著增加了核盘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研究结果证实,适量的外源硒可显著抑制油菜菌核病原菌的生长。研究结果将为促进微量元素硒在农业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拮抗细菌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细菌CHB101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CHB101对菌核菌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菌带宽为1.12cm。显微观察发现,被抑制菌核菌菌丝壁溃解、细胞质浓缩和外渗的现象,菌丝侧面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在WA平板上,可抑制病菌菌核萌发,随CHB101菌量提高对病菌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递增,但培养滤液对菌核菌菌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葡萄开放式组织培养外植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在开放组培条件下获得葡萄高效外植体系,对抑生素的使用浓度、浸泡时间和培养浓度进行了大量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抑生素浸泡浓度为4%,浸泡时间为6h,培养浓度为0.2%时,葡萄外植体的成功率能够达到95%以上,所获外植体分化正常。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交叉接种油菜和果桑。结果表明,杯盘菌子囊孢子能够侵染油菜,同样,核盘菌子囊孢子能够侵染果桑;在受侵染的桑椹上2种病菌均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而在油菜上不产生。显微镜观察,杯盘菌的子囊盘外囊被切面为圆胞组织结构,核盘菌为角胞组织结构。SRAP分子标记和聚类结果表明,采自西南地区果桑上的杯盘菌和油菜上核盘菌基本各自聚在一类,其中一个杯盘菌分离物和一个核盘菌分离物聚在一类,表现特别。2种寄主上的病菌子囊孢子能相互侵染,因而果桑和油菜不能间套种植。  相似文献   

7.
细菌CHB101抑制油菜菌核病菌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菌丝形态,以及几丁质酶活性变化与抑菌能力相关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油菜菌核病菌在CHB101菌和其浓缩培养液作用下,菌丝出现细胞壁渍解、细胞质凝聚成颗粒状并外渗、侧面产生圆形小孢子等相同形态变化;培养液中几丁质酶活性越强,对油菜菌核病菌核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能力越强。初步结论,CHB101菌抑制油菜菌核病的能力与其胞外几丁质酶活性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拮抗油菜菌核病菌的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2005年,在上海市郊采集常见作物的根际土壤样品,经分离和纯化后共得到254个产荧光的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这些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效果,结果从这254个菌株中筛选出了一个高效菌株P13。试验表明,它对菌核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同时还发现其对多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拮抗作用。通过显微观察发现,P13菌株可致使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出现菌丝变形、菌丝壁溃解、原生质浓缩及外渗等异常现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菌核的形成。经电镜观察、培养物特征和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可初步确定P13菌株为产荧光假单胞杆菌属中的荧光假单胞杆菌。  相似文献   

9.
<正> 油菜菌核病在江苏省通州市一直发生严重。药剂防治成为控制油菜菌核病害危害的主要手段。多菌灵(MBC)因其杀菌谱广,内吸性强,防病效果好,广泛应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曾使油菜菌核病得到有效控制。但自1995年以来,多菌灵防治菌核病的药效大幅度下降,即使加大用药量,也难以控制其危害。为此,作者于1996~2002年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开展了油菜菌核病抗性监测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李怀波  彭珺  包衍  肖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334-334
2003—2005年,在上海市郊采集常见作物的根际土壤样品,经分离和纯化后共得到254个产荧光的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这些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效果,结果从这254个菌株中筛选出了一个高效菌株P13。试验表明,它对菌核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同时还发现其对多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拮抗作用。通过显微观察发现,P13菌株可致使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出现菌丝变形、菌丝壁溃解、原生质浓缩及外渗等异常现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菌核的形成。经电镜观察、培养物特征和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需求,利用安徽省江淮、沿江和皖南3个区域代表站1991—2010年油菜菌核病观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影响菌核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时段和气象因子,再通过归一化处理、加权等方法得到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的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以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为自变量,以油菜菌核病加权平均病株率为因变量,采用曲线回归方法,建立不同区域代表站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模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江淮、沿江和皖南地区拟合准确率分别为80%、70%和75%;利用模型对2011—2013年发生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江淮地区代表站全部正确,沿江和皖南地区代表站均为2年正确,一年与实际发生情况误差一个等级。建立的模型基本上能满足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油菜品种对江西省油菜菌核病的田间抗性表现,以‘中油杂200’、‘赣油杂108’和‘华油杂62’等30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南昌市、宜春市和九江市开展了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不同的油菜品种在同一地点具有不同的抗性表现,同一油菜品种在不同地点也存在较大的抗性差异;综合各地的抗性表现,‘中油杂22’、‘赣油杂108’、‘富油668’、‘中油589’、‘圣元77’和‘赣油杂1009’对核盘菌有较高的自然抗性且稳定性相对较好。【结论】本结果可为江西省油菜菌核病抗性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油菜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明确核盘菌种群内致病力分化现象,采用离体叶片菌饼接种方法,以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为供试寄主,对采集自黑龙江省6个地区18个县的大豆和向日葵两种寄主植物的93个核盘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除14个菌株不能致病外,其余79个菌株均能引起向日葵叶片发病,但所致病斑直径的大小差异很大(0.2~5.3 cm),中等致病力菌株数量较多,共占总菌株数的66.7%。来源于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地块的菌株其致病性也达到了极显著差异,说明在所测定的核盘菌分离株内确实存在着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菌株,这种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现象与菌株来源地区和寄主来源间均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河套灌区向日葵菌核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向日葵是巴彦淖尔市的主要经济作物,占全市作物总播面积的30%以上,而菌核病制约着向日葵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气象指标,提前判断向日葵菌核病出现早晚、发生程度的轻重,对于指导生产与科学防治至关重要。根据河套灌区向日葵菌核病中心病株出现期、始盛期与同期气象资料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确立向日葵菌核病发生的农业气象指标。结果表明,确定的13个指标中,有7个是4月下旬以前的指标。而这些指标大都直接、间接影响到土壤湿度,通过土壤湿度变化影响向日葵菌核病发生的早晚、发生程度的高低。6月份是关键时段,6月大风每增加1天,菌核病中心病株出现期和始盛期分别提前12.1天和2.5天,6月中旬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菌核病始盛期提前1天出现,6月中旬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菌核病发生程度提高0.09级。根据菌核病发生期和发生程度平均状况,可确定农业气象指标。为降低菌核病孢子存活的土壤条件,变秋灌为春灌,使菌核病存活的条件降低,待播种前进行灌溉,灌后播种,降低菌核病发生程度。加强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力度,减缓大风对作物的伤害,推迟菌核病发生期。  相似文献   

15.
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探明不同类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对油菜菌核病的抗性差异,提供筛选抗耐病性的材料的新来源;【方法】选用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方法和病圃自然发病鉴定,研究了其青角期茎秆接种后病斑的扩展情况和成熟期自然发病情况以及在大田生产中的侵染发病;[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抗病性存在有明显差异,自然鉴定冬油菜材料Wanyou14的抗耐病要优于其他材料,抗病指数为0.36(对照Zhongyou821抗病指数为0),人工接种春油菜材料Ranger具有较好的病害抗扩展性,抗病指数为0.64,中晚熟的材料抗耐病强于早熟材料;【结论】冬油菜材料的抗耐病要优于春油菜材料,春油菜类型也具有较好的抗耐病性,抗性资源通过转育可提高冬油菜的抗病性;生产中油菜类型的选择以中晚熟的冬油菜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交替氧化酶是否参与核盘菌对杀菌剂多菌灵敏感性的调控,研究了交替氧化酶对多菌灵抑制核盘菌生长效力的影响,以及多菌灵对核盘菌呼吸活性和交替氧化酶编码基因aox表达的效应。结果发现:抑制交替氧化酶可削弱多菌灵对核盘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显示交替氧化酶可提高核盘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多菌灵对核盘菌的细胞色素途径和交替途径活性都没有即时影响;多菌灵预处理24 h对核盘菌aox基因的转录水平没有影响,但对其交替途径活性仍有显著诱导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多菌灵的杀菌活性调控机制。而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实践中有望应用交替氧化酶的诱导剂或活化剂来提高多菌灵防治核盘菌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S. Ronicke    V. Hahn  W. Friedt 《Plant Breeding》2005,124(4):376-381
Cultivation of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L.)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To identify new sources of genetic diversity for sunflower breeding 25 sunflower inbred lines were analysed using eight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primer combinations and their genetic similarities (GS) were estimated. Data were used to develop a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using Arithmetic Averages (UPGMA) dendrogram. GS values of 0.58‐0.98 were observed but with no separate groupings dependant on oil quality. The inbred lines were screened for their reaction to inoculation with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Sunflower heads were artificially inoculated with S. sclerotiorum in three environments. Head infection was monitored after 1 week (lesion length) and 2 weeks (head rot). The F5 generation of a cross between a resistant (SWS‐B‐04) and a susceptible inbred line (SWS‐B‐01) was also tested for sclerotinia reaction across three environmen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lerotinia resistance, moderate heritabilities and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assessments were observed. Inbred lines with a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could be identified. These lines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breeding to improve sunflower sclerotinia resistance and to develop superior new hybr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