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稻小苗机插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插秧栽培,以其省工,栽培质量好,有利于解决季节矛盾,有利于群体质量栽培和提高光能利用率等优势,已成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深受广大水稻种植户的欢迎。笔者根据近年来水稻机插秧栽培的实践,将简述机插秧栽培流程及其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2.
禄丰县水稻覆膜抗旱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施水稻覆膜抗旱栽培试验,探索出适宜禄丰县的水稻抗旱栽培模式,形成抗旱栽培集成技术,在全县雨养田中进行推广应用.为制定禄丰县水稻抗旱栽培应急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搞好秧苗期化除,培育叶蘖同伸水稻壮苗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基础。但是随着水稻栽培方式的变化.水稻秧苗期杂草群落及消长趋于复杂。因此,搞好水稻苗期化学除草是水稻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多年的栽培实践,我们筛选出了适合不同育苗方式和直播稻秧苗期化除的药剂及施药方法,达到安全、高效、经济的目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栽培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水稻育种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品种的产量性状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针对栽培在生产中的作用就再生稻栽培、强化栽培、直播栽培、水稻旱作栽培四种方式的机理、必要性、效益等方面作简要介绍,促进生产者对此有所认识,无疑对我国高效、稳定的水稻生产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水稻高产栽培专家决策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给水稻高产栽培管理决策提供优化方案,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以Visual C 6.0为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用原型类表示知识类型,以及原型和型自顶向下的方法,开发出了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栽培专家决策系统,该系统依据可视水稻生长模型(VRGM)系统为基础,以水稻“旺壮重”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一次性全层施肥法、水稻生产全程化控栽培管理民果为知识中心,试图覆盖水稻生产全部栽培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常重视水稻栽培科学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农业和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水稻栽培科学研究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实现水稻栽培科学研究高深化、高效化、准确化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就必须创新。对水稻栽培科学研究创新要在提高产量、改良品质、增强抗逆性、改进耕作制度、优化种值布局和提高效益等方面重下功夫。推进水稻栽培科学研究创新的主要对策措施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政府支持,政策优惠;充实队伍,提高素质;倡导联合,加强协作;重视国际交流,参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7.
缪杰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51-51,53
分析了高沙土地区水稻栽培高耗水低产的原因,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高沙土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区水稻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锦州地区水稻钵盘育苗抛秧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钵盘育苗抛秧栽培可省功、省力、省时,它改变了过去的水稻常规育苗手插秧栽培方式,提高了劳动效率及水稻的产量。本介绍了锦州地区水稻钵盘育苗抛秧栽培试验研究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冷浸田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浸田水稻全程地覆盖湿润栽培,具有增温,保肥,节水,灭草等改善冷浸田土壤理化性状的综合作用,为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冷浸田由于采取排水覆盖地膜,协调了土壤水,热,气,肥等因素,从而促进了水稻早生快发,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增多,大幅度提高水稻的单产。水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水层栽培增产11.1%-32.2%。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稀植强化栽培(SRI)是一种新型水稻高产栽培体系,具有省种、省水、节本、增产等优点,符合今后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可持续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一项极具研究和推广价值的水稻新型栽培法,在生产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也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该技术的核心是超稀植栽培,通常密度在每亩5500-7400穴,单本小苗移栽。本文总结了超稀植水稻栽培的相关技术,并对2年来的实践强化栽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稻田轮耕土壤氮素矿化及土壤供氮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稻田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设定“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试验组合,对试验第3季的水稻进行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①淹水密闭培养测定的矿化氮,连少耕土壤较高,连耕、轮耕土壤较低。②施氮处理植株含氮率轮耕前期较低,后期较高;土壤供氮量连耕较高,连少耕最低,与培养法测定的矿化氮结果相反。③轮耕有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在生产上,与常规耕和连续少耕相比,轮耕可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④轮耕后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耕和连耕之间,但仍保持在水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连少耕7~14cm土层紧实,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免耕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以金优253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并测定水稻在免耕、常耕、分根栽培三种栽培条件下水稻干物质生产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分根栽培条件下,免耕侧根系干重在早季和晚季均比常耕侧极显著的低.在单一耕作方式下,免耕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均比常耕水稻低,根冠比和产量比常耕水稻的高,其差异多数情况下不显著.因此认为,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有明显的影响,但通过地上部与根系生长的协调作用,使根冠比增加,并使产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连续旋耕下深耕对不同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为寒地优质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2018—2019年以绥粳18、垦稻12和三江6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前茬连续2年旋耕基础上,设置深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研究耕作方式对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及花后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 年份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耕作方式对寒地优质粳稻生长发育、花后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影响。与旋耕相比,深耕显著增加了每平方米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剑叶展开时间晚且持续时间长,抽穗晚但持续时间无变化;增加了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转运能力,其中齐穗期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分别增加8.34%和5.36%;输出量、输出率及转化率增幅分别为13.19%、6.70%和9.17%,差异显著(P<0.05);提高了齐穗期与成熟期叶面指数,延长了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增加了群体生长速率;促进了主茎倒3、4节位的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和宽度,增加了株高和穗长;每穗粒数和粒重分别增加7.05%和3.37%,收获指数增加1.90%,实现产量平均增幅12.78%。同一耕作方式条件下,在茎蘖数、光合物质生产能力、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能力、产量及其构成上均以垦稻12表现最佳,绥粳18次之;而三江6花后叶面积指数、成熟期每穗粒数和粒重虽然较高,但并不能弥补其干物质转运能力、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低的不足。在互作效应上,深耕×垦稻12处理表现出较高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数,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及转运能力强,粒叶比和群体生长速率高,千粒重与收获指数高,增产9.15%—27.47%。【结论】 在连续旋耕稻田上搭配一次深耕的耕作方式是利于提高本区域优质粳稻产量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安徽省宣城市秸秆还田下稻茬麦适宜播种方式。[方法]2014~2015年,在宣州区青草湖农场开展秸秆还田稻茬麦不同播种方式大田对比试验。秸秆还田播种方式设3个处理和1个对照:割前撒播(1)、小旋条播(2)、先撒后旋(3)、撸草撒播(CK),不设重复。分别考察茎蘖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收获时测实产,计算收益。[结果]秸秆还田后割前撒播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 476.50 kg/hm2,净收益为5 667元/hm2;小旋条播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 253.00 kg/hm2,净收益为4 593元/hm2;先撒后旋处理的实收产量为4 858.50 kg/hm2,净收益为3 757元/hm2,均少于对照的实收产量和净收益。[结论]可根据前茬作物选择播种方式为割前撒播或机条播。一般迟熟粳稻茬选择割前撒播,增产措施是适宜播量;籼稻茬选择小旋条播,增产措施是选择适宜机具、控制播种深度、适量施肥。  相似文献   

15.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has benefited from the broad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CA) practices for decades,in which the reduction of mechanical disturbances to soil(also known as reduced tillage, RT) i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principles for CA implementation. Many studies have recommended the advantages of CA practices in the promotion of biodiversity, but the integrated impacts on crop productivity and biodiversity remain unclear. Since CA has been applied in rice production in ...  相似文献   

16.
耕作方式对还田稻草氮素释放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在免耕和常耕条件下,还田稻草氮素释放特性和水稻氮素利用的差异。【方法】2006年和2007年晚稻,在田间将稻草还田,并在不同时期测定稻草中残留的氮素,同时进行桶栽试验,将15N标记稻草还田,成熟期测定水稻积累的总氮素和15N丰度。【结果】稻草中残留的氮素随还田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不同时间段下降的速度差异很大。还田后0~40 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60%,还田后40~100 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10%。两种耕作方式下还田稻草含氮率均呈升高趋势。无论是干稻草还是湿稻草还田,免耕条件下稻草氮素平均释放速率高于常耕。免耕方式下湿稻草的氮素释放速率较高,常耕方式下干稻草氮素释放速率较高。【结论】无论还田稻草状态相同与否,常耕水稻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产量较免耕水稻高。免耕有利于还田稻草的氮素释放,但水稻从还田稻草中吸收的氮素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水稻免耕法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连续3年6季的研究表明,在地力相似,用肥用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免耕撒播法比采用常规耕作插秧法生产水稻,可使稻谷的产量提高1.4%~6.5%,降低生产成本23%~44%。产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免耕法能导致水稻的穗粒性状优于常规耕作法,而这种优势的产生则与免耕法能改善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而有利于提高根系及地上部的生理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相似文献   

19.
播期和耕作方法对直播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比较不同播期与耕作方法对晚稻产量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佳播期和耕作方法。结果表明:7月20日播种的免耕直播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高,比同播期常耕直播稻增产稻谷125.1kg/hm2,增加产值175.5元/hm2,合计节本增收715.5元/hm2。  相似文献   

20.
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早免晚耕和双季免耕的耕作方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群体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同时能提高水稻产量,一般免耕可以增加有效穗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免耕抛秧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水稻千粒重,促进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