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菌的抑制活性及其定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通过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试验测定其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活性;进行离体试验和苗期试验测定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其在番茄果实和叶片的定殖能力;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L5-4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萌发抑制率为70.74%;在离体试验中,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2.36%和59.85%,在盆栽试验中,对番茄苗期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2.88%;HL5-4在番茄果实和叶片保持一定的定殖密度,处理7d时能保持10~4和10~3 cfu·g~(-1)以上;HL5-4菌株鉴定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oloeaphtis)。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死亡谷芽孢杆菌NBIF-001菌株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对峙结合显微观察确定其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并采用离体组织试验研究其对黄瓜叶部灰霉病及贮藏期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平板对峙条件下NBIF-001对灰葡萄孢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丝发生扭曲、肿胀和变形;离体试验结果表明NBIF-001对灰霉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对黄瓜叶片灰霉病和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效分别达到85.91%和72.52%。  相似文献   

3.
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6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6种药剂的抗性背景,发现它们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水平的抗性。同时结合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具有低等抗性的2株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49%和53.04%,对3株高等抗性的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0.16%、51.67%和32.24%。说明灰葡萄孢的抗性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啶酰菌胺的杀菌活性。2013年和2014年的田间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施药量为375g·(667m2)-1时,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和90.39%。在施药量为300g·(667m2)-1时,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与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综上所述,现阶段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仍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混配对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不同配比(质量比2∶1、1∶1、1∶2、1∶3、1∶4)混配对灰葡萄孢XSZH1的联合毒力,以及最佳增效配比对XSHF6、XSHF2、17RC12和XSHF7等4株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并在田间验证了最佳组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以质量比2∶1和1∶4混配时,对灰葡萄孢XSZH1具有毒力增效作用,前者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为1.69。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以质量比2∶1混配时对其他4株灰葡萄孢菌株也显示出毒力增效作用,且在田间有效剂量为150~250g·hm-2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80.50%~90.13%。可见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以质量比2∶1混配可以有效地控制番茄灰霉病,适合在田间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以芍药灰霉病发病典型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灰霉病原菌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真菌和拮抗细菌菌株的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拮抗细菌菌株对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明确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并获得防治芍药灰霉病的内生细菌菌株,以期为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筛选获得3株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SY5、SY15和SY30,其中菌株SY5抑菌效果明显,抑菌率为84.44%。芍药离体叶片防治结果发现,3个菌株均对芍药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株SY5的防治效果可达67.66%。菌株SY5、SY15和SY30均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初步探讨3个菌株的生防机制,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可合成脂肽类物质,且对灰霉病菌菌丝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其中菌株SY5脂肽类物质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8.89%。  相似文献   

6.
以番茄、抗菌肽和番茄灰霉菌为试验材料,采用平板试验和番茄盆栽植株试验,研究了抗菌肽CB和D20I-39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抗菌肽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及对番茄叶片的抗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抗菌肽防治番茄灰霉病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CB和D20I-39均能抑制灰霉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且具剂量依赖效应,并造成灰霉菌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泄露;CB和D20I-39处理后灰霉菌菌丝呈扁平状、皱缩变细,且随浓度增大菌丝皱褶越发严重甚至出现破裂。番茄盆栽试验显示,预防试验的CB和D20I-39防治效果分别为96.37%±0.13%和83.41%±0.17%;治疗试验的CB和D20I-39的防治效果则分别为14.86%±0.35%和59.74%±0.23%。外源喷施抗菌肽能够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新型抗菌肽CB和D20I-39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灰霉菌,降低番茄灰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抗菌肽CB和D20I-39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为指示菌,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TB-12菌株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番茄灰霉病拮抗菌Bacillus velezensis TB-12菌株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了TB-12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今后该菌剂生产工艺条件的进一步确定及其防治应用的开展奠定相应的基础。结果表明:TB-12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乳糖2%,酪蛋白胨4%,MgSO_4·7H_2O 0.1%,KCl 0.05%;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装瓶量50 mL,初始pH 8,发酵时间60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r·min~(-1)。与采用基础发酵培养基相比,优化后TB-12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效果增加了69.4%。盆栽试验表明,优化后TB-12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效果达到69.2%,治疗效果达到58.2%,分别提高了32.6%和19.5%。TB-12菌株对番茄灰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将从红提葡萄病果表面成功分离的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菌作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筛选得到8株不同种属的拮抗菌。  相似文献   

9.
枯草芽孢杆菌NBF809防治番茄棒孢叶斑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板对峙结合显微观察确定枯草芽孢杆菌NBF809菌株对多主棒孢的抑菌活性,采用活体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番茄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平板对峙条件下NBF809菌株对多主棒孢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丝发生扭曲、肿胀和变形;盆栽试验结果表明NBF809菌株对番茄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3.26%。聚合酶链式反应用于检测NBF809菌株的抗菌素生物合成基因,扩增到bac D、itu C、itu D、mrs M和myc C 5个基因,涉及Bacilysin、Iturin、Mersacidin和Mycosubtilin 4种抗菌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鉴定,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温室中疑似感染番茄灰霉病的番茄植株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分离并纯化病原菌。结果表明,共分离到4株病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明确了引起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相似文献   

11.
多粘类芽孢杆菌L1-9菌株对番茄早疫病的抑菌防病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1-9菌株是从连云港海域海泥中分离获得的1株多粘类芽孢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打孔法测定L1-9菌株及其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L1-9菌株和无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培养4 d的抑菌带宽度分别达到17.6 mm和15.8 mm,L1-9菌株的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能明显降低早疫病菌的孢子萌发率并抑制芽管的伸长,发酵液的抑制作用高于无菌发酵液。采用离体叶片法和盆栽法测定该菌株的室内防病效果,结果表明:L1-9菌株的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发酵液的防病效果高于无菌发酵液,其离体叶片法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达到79.28 %和67.20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对灰葡萄孢菌有显著拮抗性的产芽胞细菌,利用番茄果实检测拮抗菌及其发酵上清液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ESI-MS检测拮抗菌发酵上清液粗提取物中主要抑菌物质并利用PCR检测合成抑菌物质的相关基因,通过菌体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及gyrB分析对拮抗细菌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筛选的拮抗菌fqhm-13及其发酵上清液对番茄果实灰霉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9.0%和78.1%。fqhm-13发酵上清液粗提取物中主要抑菌物质为脂肽抗生素C14 ~ C16的surfactin A和C15 ~ C17的iturin A。fqhm-13基因组中含有脂肽抗生素合成基因ituC、ituD、fenD和srfAB。fqhm-13菌株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研究为利用芽胞杆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番茄果实灰霉病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3.
灰霉病是月季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的常见病害,多发于冬季大棚及冷库的花朵及花枝上.传统上常用杀菌剂来防治,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试验利用BYM制备的有机物发酵液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喷施发酵液的防治效果较雷多米儿及水分别降低14.82%、62.11%,而在花杯高度、花杯直径、花枝高度、叶片面积及插瓶寿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试验同时还通过对发酵液的过滤分离、微波处理、孢子萌发、菌丝生长抑制等方面的试验,表明发酵液的防病机制是:发酵液中具有抑制病源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促进、保护月季叶片细胞的物质,一方面抑制孢子的萌发及菌丝的生长,另一方面提高植物的活性、降低病原菌对宿主细胞的危害;同时发酵液中的活性菌占据植物表面的生长生态位,降低病原菌在植株表面的附着,从而抑制月季灰霉病的发生.试验对保护地切花月季的灰霉病防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番茄灰霉病是塑料大棚番茄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 ,不仅危害番茄的花和叶片 ,还严重危害果实 ,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近几年来 ,灰霉病已成为棚栽番茄生产中的“疑难杂症” ,较难防治 ,危害严重。为探索棚栽番茄灰霉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在基本了解了灰霉病危害番茄的规律后 ,我们结合实施千亩高效蔬菜项目的基础上 ,应用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防治效果 ,并经 3年(1999~ 2 0 0 1年 )推广应用 ,综合防治技术不断成熟。1 灰霉病的病源和发病规律灰霉病病源为灰葡萄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阶段为子囊菌 )。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5.
从健康番茄植株根际土中分离筛选得到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均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WXCDD51,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菌丝生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无菌滤液可以显著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4.29%和94.06%;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和番茄叶霉病,防效分别为66.23%和69.45%;拮抗试验显示,该菌株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在53.04%~94.59%;促生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用浓度为10~6 cfu·mL~(-1)的菌液浸种处理,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度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80.0%和62.57%。用菌液(10~7 cfu·mL~(-1))灌根处理的番茄幼苗,其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用菌液(10~7 cfu·mL~(-1))浸泡番茄果实可防止腐烂且对果实营养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几种蔬菜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蔬菜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淡色孢科葡萄孢属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Pers.)为主的真菌侵染各种蔬菜所致病害的统称。按该菌侵染蔬菜种类不同,灰霉病可分为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韭菜灰霉病、茄子灰霉病、草莓灰霉病、西葫  相似文献   

17.
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侵染所致,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该病菌不仅危害叶片,而且侵染果实,对保护地番茄构成极大威胁。生产上常用甲基硫菌灵、速克灵等防治番茄灰霉病,由于产生抗药性,致使防效大大降低。0.5%小檗碱水剂是纯植物提取液配制而成的杀菌剂,对环境友好,病菌不易产生抗性,为了明确其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效果及安  相似文献   

18.
<正>1生物学特性灰霉病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可侵染番茄、茄子、黄瓜、西葫芦、菜豆、桃、杏等多种作物。病原菌的菌丝在2~31℃均能生长,20~25℃最为适宜,10℃以下和30℃以上生长明显减弱。日光灯和黑暗各12h交替,菌丝生长最好。最适pH值为5。病菌孢子萌发最适  相似文献   

19.
利用稀释分离法,从健康的番茄植株中分离得到11个细菌菌株。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番茄早疫病菌抑菌效果最好的Fb9菌株,抑菌率为70.81%。Fb9菌株对番茄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番茄早疫病的室内盆栽防治效果为63.7%。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对马铃薯枯萎病菌具有优良拮抗效果,并对马铃薯植株具有促生作用的双重功能生防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方法测定分离筛选得到的菌株L19发酵产物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利用PCR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其脂肽类抗生素和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鉴定,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和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研究了其对马铃薯植株的促生作用以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通过拮抗试验共分离得到25株生防菌株,其中菌株L19可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经形态学及gyrB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光学显微观察发现,L19发酵液致使马铃薯枯萎病菌菌丝扭曲、黏连、膨大和泡状化等畸形,菌丝丧失穿透力,并且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增加,其孢子萌发率降低。L19含有sfp、ituA、fenB、bacD、mycB等脂肽合成基因;可产生12种挥发性化合物,芳香族含量所占比例为47.42%,其次为醇类和酮类,其中2–乙基甲苯为主要挥发性物质,占比20.91%;具有产生纤维素酶的能力。盆栽试验表明,不同浓度L19发酵液可增加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指数,其中5×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