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和‘新梨七号’果实采后贮藏5个月果皮组织结构变化。【方法】以‘库尔勒香梨’‘新梨七号’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果窖、冷库、冰箱、冰柜贮藏条件下存放5个月,应用组织切片技术分析果皮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库尔勒香梨’‘新梨七号’果皮组织结构由蜡质层、角质层、表皮细胞、亚表皮细胞构成,‘新梨七号’较‘库尔勒香梨’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表皮细胞和亚表皮细胞横径大,蜡质层厚,表现耐贮藏;‘新梨七号’亚表皮有2~3层细胞,‘库尔勒香梨’亚表皮有3~4层细胞,‘库尔勒香梨’果皮厚度显著大于‘新梨七号’。不同贮藏方式贮藏5个月后‘库尔勒香梨’‘新梨7号’果实的角质层、蜡质层、果皮厚度和表皮细胞、亚表皮层大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室内贮藏‘库尔勒香梨’和‘新梨7号’的果皮蜡质层、角质层增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皮细胞横径和亚表皮细胞横径显著变薄。室内、果窖和低温贮藏果皮组织结构差异明显。‘新梨七号’蜡质层、角质层、果皮厚度均小于‘库尔勒香梨’。【结论】不同贮藏方式下,‘库尔勒香梨’和‘新梨七号’的果皮组织结构差异明显;蜡质层、角质层和亚表皮细胞横径变化显著;‘新梨七号’耐贮藏。  相似文献   

2.
以8年生‘梨枣’、‘大白铃’、‘金丝小枣’、‘圆铃枣’、‘骏枣’和‘晋矮4号’为试验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果实表面气孔的结构,研究果实表面气孔的特性和差异。结果表明:枣果实表皮气孔呈椭圆形和近圆形,部分皮孔纵轴方向均发现有开裂。成熟期果实表皮气孔均保持开放状态,且部分气孔内含有填充物。‘圆铃枣’和‘骏枣’果实表皮气孔的外横径、外纵径和内横径比较小,‘梨枣’和‘晋矮4号’果实表皮气孔的外横径、外纵径和内横径比较大。‘梨枣’和‘晋矮4号’的气孔大小和开度均最大,‘圆铃枣’和‘骏枣’气孔大小和开度均最小。  相似文献   

3.
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 Zao’)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时期(幼果期、膨大期及成熟期)叶面喷施CaCl_2对果皮与果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细胞壁成分原果胶与纤维素、裂果率、显微结构的影响,为明确钙与‘壶瓶枣’裂果的关系及其潜在生理机制,有效降低枣裂果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喷CaCl_2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裂果率,显著降低了果皮和果肉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活性;显著提高了果皮和果肉原果胶与纤维素含量;裂果率与果皮和果肉中果胶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原果胶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aCl_2处理后,枣果角质层保持完整,不发生龟裂;枣果表皮厚度和角质层厚度显著增加;表皮细胞小于对照且排列紧实,果肉细胞排列规整,果肉空腔数减少。幼果期和膨大期喷钙可作为减少‘壶瓶枣’裂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套袋‘瑞雪’苹果果皮不同部位褐变的差异,明确‘瑞雪’苹果褐变发生原因,作者以套袋‘瑞雪’苹果为试材,于采收期调查果实不同部位(梗洼部、胴部、萼洼部)的褐变率,测定不同部位生理指标和观察细胞结构,探寻苹果果皮不同部位褐变的差异性。结果显示,‘瑞雪’苹果果实各部位的褐变率,梗洼部最高(63.0%),萼洼部最低(23.5%),胴部居中(35.0%)。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褐变果各部位果皮细胞结构受损程度均高于未褐变果,褐变果梗洼细胞受损最重,萼洼则最轻。全钙含量、PPO活性和POD活性与‘瑞雪’苹果褐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夏冉 《中国瓜菜》2014,(6):37-40
为了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种植且不易裂果、耐贮运的中果型西瓜品种,对‘京欣3号’、‘大果抗裂京欣3号’、‘抗裂京欣3号’和‘改良抗裂京欣3号’4个中果型西瓜品种在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春大棚进行抗裂性和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抗病性和坐果率均表现良好,其中‘抗裂京欣3号’综合性状最好,属中早熟脆肉类型品种,全生育和成熟采摘后及运输中均无裂果现象发生,果皮硬度为11.10 kg·cm-2,且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1.78%,果实发育期最短为为38 d,全生育期最短为123 d,单瓜质量和小区产量均表现较好。其他品种虽各具特色但是抗裂性较差,会对农户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向瓜农推荐抗裂性好的品种‘抗裂京欣3号’。  相似文献   

6.
郑少泉 《中国果树》2007,(2):68-68,I0005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于1994年春用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为母本,以优质、大果、晚熟龙眼品种‘青壳宝圆’为父本进行杂交,从杂种实生群中筛选出优质、大果、晚熟、丰产新品种‘冬宝9号’,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1)果实经济性状果实扁圆形,纵径2.9cm,横径3.2cm,侧径2.9cm,单果重15.9~18.3g,最大果重达22.8g。果肩微耸,果顶浑圆,大小较均匀,果实成熟时果皮黄褐色带青,龟裂纹较明显,乳状突起不明显(见图版3)。果肉乳白至淡黄色,半透明,肉质爽脆、不流汁、易离核、化渣、味甜、风味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  相似文献   

7.
‘皖黄’是从‘黄金果’自然授粉的实生后代中,选育的黄肉猕猴桃新品种。果实卵圆形,果顶突出,果面茸毛短而少,果皮绿褐色,果肉金黄色,质细多汁,甜酸适度。平均单果质量102.2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7%,含糖量15.3%,可滴定酸1.28%,维生素C含量720.2 mg·kg-1。在安徽六安地区10月上旬成熟。盛果期产量18.9 t·hm-2。  相似文献   

8.
‘曙光8号’是在河北省沧州‘金丝小枣’资源中选育出的大果型、芽变、抗裂果的地方枣优良新品种。果实长圆形,果个大,平均单果质量14.02 g,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9.99%,可食率96.47%。果皮深红色,肉质疏松,汁液多、甘甜。在河北沧州9月下旬进入成熟期,丰产稳产,抗裂果,为优良的鲜食、制干品种,适于河北平原枣区栽培。  相似文献   

9.
‘灰枣新1号’是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及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在河南省新郑枣区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灰枣’变异单株。该品种2~3 a(年)生枣股结果能力较强,自然坐果率高,平均吊果比为1∶1.34,是对照平均吊果比的4.6倍,不需采用开甲(或砑枣)措施提高坐果率,对生长激素的依赖性不强。果实长倒卵形,枣果面平整,果皮橙红色,平均果实质量11.72 g,最大果实质量为22.80 g,果实整齐度高,商品性比对照‘灰枣’好。树势中等偏强,发枝力中等,5 a生树平均地径9.9 cm,树高2.5 m,冠幅2.5 m,平均单株产量9.96 kg,每hm2产量16 440 kg。适应性较强,耐干旱、耐瘠薄、耐寒冷,较抗枣缩果病和裂果病,在新疆地区没有发现树体冻害现象,适宜在沿黄流域及黄河以北适宜‘灰枣’种植的区域栽培,是一个极具推广前景的‘灰枣’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0.
‘热品10号’芒果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从美国引进的红芒品种,果实卵圆形或圆球形,平均单果重504.6 g;果顶淡绿色,向阳面有红晕,果肩紫红色,着色均匀,果皮光滑,果粉厚;果肉黄色,具浓郁的芳香味,纤维少,种子单胚;可食率78.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4%,总糖含量16.42%,可滴定酸含量0.349%,维生素C含量130 mg/kg。果实于8月中下旬成熟。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适应性强,树势强,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以8个草莓品种为试验对象,从果实外观性状、内在品质及感官评价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8个品种中‘太空2008’果实单果重最大,呈楔形,明红色富有光泽,着色均匀,果实硬度较高,易于高产栽培;‘郑源2号’滋味度最高,果实艳红色,圆锥形;‘宁丰’感官评价最佳,艳红色,香气最浓郁,果实较大,但耐贮性差,适合就近栽培销售;‘圣安’果实硬度最大,果形呈圆锥形,果面明红色,光泽度好,耐贮运,但风味酸,适合进行果品加工;‘粉玉1号’果面颜色特殊,香气浓郁,酸甜适中,感官评价较高,具有栽培前景。  相似文献   

12.
抗裂与易裂枣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枣抗裂果品种‘圆铃枣’和易裂果品种‘俊枣’为材料,测定了果实生长发育曲线、果 形指数及种子败育率,并对果皮、果肉、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及果皮、果肉中细胞壁代谢相关酶的活性 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俊枣’果形指数和种子败育率均显著高于‘圆铃枣’。果实发育后期‘俊枣’ 果皮中的GA3 含量、果肉中的IAA 含量明显高于‘圆铃枣’,而‘圆铃枣’果肉及种子中的ABA 含量高 于‘俊枣’;‘俊枣’果肉及种子中(GA3 + IAA + ZT)/ABA 的比值在整个果实生长发育期均高于‘圆铃 枣’。果实生长发育后期‘俊枣’果皮中的果胶酶及纤维素酶活性高于‘圆铃枣’,且‘俊枣’果肉中的 POD 及PPO 活性也较高。以上结果显示,枣果实生长发育后期易裂品种‘俊枣’果肉中的IAA 积累较多, 而抗裂品种‘圆铃枣’果肉及种子中ABA 含量显著高于易裂品种;易裂品种‘俊枣’果肉及种子中(GA3 + IAA + ZT)/ABA 的比值较高,果皮中的果胶酶、纤维素酶活性影响裂果的发生,其POD 及PPO 活性相 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6个品种的花粉为‘陕富六号’苹果进行人工授粉,测定其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除专用授粉海棠品种‘亚当’外,其他5个品种授粉的‘陕富六号’坐果率均大于70%;6个授粉品种授粉后‘陕富六号’苹果的果形指数、果面光洁度指数和果皮花青苷含量等外观品质以及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内在品质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秋实’授粉的‘陕富六号’果实单果重、果面光洁度指数、着色指数、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最高或较高,而坐果率、果点大小和色泽等指标较小。综合评价,‘A10’‘秋实’和‘B1’均可作为‘陕富六号’苹果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14.
‘银枣2号’是从甘肃省白银市的枣地方品种‘小口枣’中选出的枣鲜食新品种。果实秤锤形,纵径4.11 cm,横径3.55 cm。平均单果重20.8 g,最大果重47.3 g。梗洼中深,果顶深凹,柱头残存。果实完全成熟后深红色,果面光洁平滑,果皮薄,果点小、不显著。果肉浅绿色,肉质细脆,汁液多,味酸甜,口感佳,适宜鲜食,品质上等。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6.15%,可溶性糖含量22.00%,可滴定酸含量0.40%,维生素C含量2 120 mg/kg,可食率96.50%,商品率95%。核内无种子。在白银地区9月中下旬果实成熟。不易蔫果,抗裂果。2016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以‘沾冬2号’冬枣和普通冬枣套袋果实为试材,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研究了无纺布果袋对冬枣果实品质及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纺布果袋改善了‘沾冬2号’和普通冬枣果实的亮度L和饱和度C(P0.05),亮度L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91%和16.69%;同时降低了病果率和锈果率;无纺布果袋对果实的硬度、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可滴定酸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对果皮和果肉矿质含量检测结果表明,无纺布果袋降低了‘沾冬2号’果皮中的铁(Fe)含量,比对照降低了54.93%,但对钙(Ca)、锌(Zn)、镁(Mg)的吸收没有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普通冬枣果皮和果肉中的Fe含量,分别降低了60.62%和41.22%。表明无纺布果袋可改善冬枣的外观品质,但不降低内在品质,提高了冬枣的商品价值,值得在生产上推广,但应注意给套袋后的果实补Fe。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果皮微观结构、表皮蜡质组成和香气释放的影响,在‘南果梨’果实商熟期前15 d喷施0.04 kg·L~(-1)氯化钙,喷水作为对照,在商熟期和后熟5 d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果皮微观结构、细胞排列,并用质谱测定表皮蜡质组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钙处理果实果皮蜡质层较对照脱落更多,但果点比对照完整,果实表层细胞间隙大于对照。‘南果梨’果实表皮蜡质化学组分包括脂肪酸、脂肪醇、酯类、烷烃、烯烃、醛类和酚类,其中以脂肪酸、脂肪醇、烷烃、醛类为主,钙处理果实果皮蜡质中酯类、脂肪酸、醛类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 0.05)。钙处理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总含量在商熟期和后熟5 d时总含量分别为3 959.75和6 676.80 ng·g~(-1),比对照提高20.92%和24.16%。以上表明钙处理通过改变‘南果梨’果实果皮的微观结构和蜡质成分,增加了其香气的释放。  相似文献   

17.
抗裂制干枣新品种‘阎良相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良相枣’为优良制干枣晚熟新品种。果实中等大小,扁圆形,平均单果质量9.5 g,最大果15 g,平均单核0.4 g,鲜枣可食率96%,可溶性糖29.2%,有机酸0.31%。果皮赭红色,韧性强,极抗裂,适宜制干,制干率46%。制干后,干枣果肉饱满,富有弹性,果面光亮。适宜年均气温11~13℃、 降雨量550~650 mm的北方地区栽培,适宜枣粮间作。  相似文献   

18.
‘凯特’杏成熟期果面遇雨积水是裂果的主要诱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凯特’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水分运输情况,阐明引发成熟期裂果的主要原因。【方法】跟踪杏发育进程,分别于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期、硬核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成熟期进行采样。品红示踪试验中,将带有杏果和叶片的枝条浸入品红溶液中,每隔30 min观察1次;每次选留3~5颗完好的果实,将果实果柄完整取下并在果实中部切取1 cm3小块,投入预冷的FAA固定液中,4℃冷藏1周后,对切块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处理;采用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不同发育时期果皮细胞活性进行检测;每次采样后切取新鲜的果实表皮,对其进行曲利苯蓝染色,观察果皮细胞死亡程度。【结果】‘凯特’杏发育前期,品红溶液均能较顺畅地运输至果实,进入成熟期后品红溶液运输十分困难。杏果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均保持较畅通状态。杏果实发育后期,果皮细胞出现较多由表皮毛退化形成的"缺口",有的"缺口"直接与皮下层细胞相连。随果实发育进行,‘凯特’杏果皮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和死亡现象,且果锈及其周边部位细胞死亡较为严重。【结论】‘凯特’杏发育后期,虽然果柄导管未发生明显的异化,且水分运输功能正常,但内果皮(果核)木质化加剧且与果柄"对接",使根系吸水难以大量进入果实。同时,果实表皮毛退化、表皮细胞出现"缺口",且果皮细胞凋亡、局部死亡,为果实表面水分大量进入果实打开了通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果园微气候条件对南疆‘灰枣’坐果及枣果品质的影响。【方法】2014在库尔勒‘灰枣’果园设置树体阴阳面、遮阳、喷水及地表覆盖物等果园微气候处理方式,研究不同处理下空气及土壤的温湿度变化状况对‘灰枣’果实坐果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灰枣’园中温湿度的均值为土壤大于空气,而温湿度的差值则是空气显著大于土壤。地膜覆盖处理下土壤温湿度显著高于秸秆覆盖及对照,能够有效提高坐果率;遮阳处理使空气温湿度有所降低,对枣果纵横径和蛋白质的增加有促进作用;秸秆覆盖给枣树土壤提供了一个温湿度均较为适宜的微环境,使果实中糖、蛋白质、可滴定酸、类黄酮、花青素和维生素C含量均有所增加;设定时间段内,每隔1 h对树体进行一次喷水处理空气湿度为所有空气处理中最高,有利于可滴定酸的积累。【结论】果园微气候因子处理对南疆‘灰枣’坐果和品质有明显影响,其中遮阳、每隔1 h喷水、秸秆和地膜覆盖对‘灰枣’坐果和品质的促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翠冠’梨果锈形成过程,为阐明‘翠冠’梨果锈形成机制和研制果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光学、体式、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翠冠’梨果锈形态与发生过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花后49~56 d,果实进入快速生长期,果肉细胞体积增大,向外扩张,而表皮、亚表皮以及近果皮多层细胞不能同步增大,导致角质膜断裂,表皮、亚表皮细胞先胞壁加厚,然后扭曲变形、破裂、死亡。单宁细胞下3~5层细长形薄壁细胞,在果锈形成过程中,细胞壁也急剧加厚,但不再破裂,而是形成保护层,起到次生保护作用。【结论】‘翠冠’梨果锈主要是破碎的角质膜、木质化加厚的表皮和亚表皮细胞及果点上易剥落的物质。果锈形成的关键时期是花后49~56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