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泗阳县林下黑木耳栽培的生产流程,季节安排,场地、菌种选择,菌袋制作,发菌管理,以及林下栽培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其中,菌袋制作与发菌管理涉及栽培原料选择、培养料制备、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和菌袋开孔等多个环节;林下栽培管理主要涉及耳芽培育管理及出耳管理中的管道铺设、水分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利用林地,生产仿野生富硒香菇,总结了林区选择、菌棒制作、废旧菌棒处理、林下培菌模式、覆土灌水、出菇管理以及采收方面的林下香菇栽培技术要点。试验及实践证明林下生产仿野生香菇技术具有突出的生产优势,不仅菇品富含硒元素,生产效益也很可观,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水稻和黑木耳轮作既有利于解决出耳场地连作障碍问题,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是一种良好的稳粮增效模式。但由于南方露地栽培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存在刺孔排场期易爆发高温烧菌烂棒;出耳期常遇连续阴雨天气无法采收、晒干,甚至发生流耳、烂棒等问题,影响产量和质量。介绍耳稻轮作宜机化设施大棚搭建,以及黑木耳工厂化制棒、室内集中催芽和设施栽培工艺技术。该技术通过创建宜机化设施大棚,提高南方黑木耳抵抗不良天气影响的能力,最大限度满足黑木耳生长发育条件,同时,采用工厂化制棒和室内集中催芽,大大提高菌棒质量和出芽率,有效促进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志龙家庭农场新昌黑木耳栽培基地为例,简述黑木耳简易设施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其主要技术环节有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菌棒排场、出耳管理、采收、田间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5.
孙宝荣 《食用菌》2011,33(2):45-45
全日光黑木耳秋后削顶增产新技术就是在菌棒正常撮后一茬采收后,开发利用没有出耳的菌棒顶端再造生机,增加每个菌棒的生产价值,为菌农节约成本,创造新收益的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6.
选择香菇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架栽、立栽、地栽和林下覆土栽培共4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出菇后菌棒中的灰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香菇栽培模式,出菇后的菌棒中营养元素都有所剩余,菌棒越靠近地面,其氮和磷的生物转化率越高。除有机质外,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的香菇菌棒中残留的营养元素最少,生物转化率最高。从菌棒养分转化方面考虑,推荐使用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栽培香菇。  相似文献   

7.
简述什邡市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产业概况,提出四川毛木耳栽培模式为"熟料袋栽荫棚出耳",栽培技术流程为:季节安排→原料准备→菌袋生产→发菌管理→出耳管理→采收晾晒。四川毛木耳栽培技术具有6个显著特点:菌袋生产期较长,出耳的时间较早,出耳采收期较长;栽培主料靠外购,单价偏高,栽培基质无需长时间的堆积发酵;使用的栽培料袋规格较大;采用机械拌料装袋,省力、省工和高效,发菌荫棚专一;在接种箱内"凌晨抢时抢温"接种,种块萌发新菌丝较快,菌袋成品率较高;低温(菌袋码堆内温度控制在18℃~20℃)发菌,病害减少,发菌成品率较高;较早地将微喷灌系统应用于毛木耳出耳水分管理,省力、节水、节电和降低用工成本;采用耳片竹笆晾晒法,产品质量安全和干燥快速。  相似文献   

8.
综合菌棒发菌、出耳情况以及耳片商品品质,对来源于东北、陕西及浙江丽水等地的18个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judae)菌株在浙江丽水地区进行品种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株新科5、A97-2、A08、Au233、黑丰5号、916-1比较适合浙江丽水地区栽培;其中A97-2、A08、Au233、黑丰5号出耳早,产量较高,可以作为秋季接种较迟的品种,品质以A08最好;新科5、916-1出耳较迟,产量高,抗烂棒能力强,是当前栽培的主流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菌丝培养温度对菌丝生长生理的影响及出耳期耳片的高温抗性,提高黑木耳出耳抗性和产品品质,实验设计5组不同发菌温度,对黑木耳菌丝培养温度、菌丝生理与出耳期耳片耐高温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5℃、20℃发菌菌丝生长速度较对照组(25℃)慢,但菌丝粗壮,培养期感染杂菌少,酶活性高。低温培养的菌丝出耳期抗杂菌污染能力强,耳片不易流耳。低温发菌有利于提高黑木耳出耳耐高温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陇东林下闲置的空间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的现状,于2013年~2015年连续3年在陇东地区开展林下黑木耳栽培料的配方试验研究,经实地观测菌丝生长状况和菌耳的外观性状,并对产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各个栽培料配方试验中均有菌丝长出,但从其生长状况、外观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综合分析,在本地气候环境条件下,杂木屑60%、棉籽壳20%、玉米芯10%、麦麸8%、石灰1%、石膏1%是进行林下黑木耳袋料栽培的适宜配方,平均每个菌棒产黑木耳58.4 g,比对照高出13.6%。  相似文献   

11.
四季连作培养香菇菌袋,填补了夏季市场鲜品菇货源的空白。但由于夏季高温高湿,制约了生产成品率。许多厂家生产的菌棒,在发菌期造成大量污染,损失严重。近几年,笔者经过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关键技术,在遵化市大面积推广,初见成效。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1选用耐高温抗逆强的优良菌株 从推广应用中表明,在唐山地区应用中偏高温品种9308,其适应范围为8~28℃,可很好地越夏进入秋冬出菇。2改善环境,优化发菌场所 传统的菌丝培养场所是室内发菌,由于空气不流畅,菌丝生长缓慢,扭结力不强。改室内发菌在菌丝生长中期移到室外荫棚下发菌,当菌丝生长到1/2时,将菌袋移入荫棚(九阴一阳)下,  相似文献   

12.
正林下香菇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林地,充分利用其遮荫、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1菌棒的运输和摆放当菌棒的3个接种点菌丝圈基本成环时,运往林地里摆放。运输时应注意轻拿轻放,不要使菌棒有破口,避免污染,更要注意不要使菌棒折断。运输途中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高于40℃超过2小时菌丝将烧死。菌棒运到林下"井"字型码放,每3天倒垛1次;也可直接平铺于林下地面,每隔  相似文献   

13.
崔云 《吉林蔬菜》2014,(9):33-34
<正>林下香菇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林地,充分利用其遮荫、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1菌棒的运输和摆放当菌棒的3个接种点菌丝圈基本成环时,运往林地里摆放。运输时应注意轻拿轻放,不要使菌棒有破口,避免污染,更要注意不要使菌棒折断。运输途中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高于40℃超过2小时菌丝将烧死。菌棒运到林下"井"字型码放,每3天倒垛1次;也可直接平铺于林下地面,每隔几天滚动1次;最好直接上架入棚,不用倒垛、滚动。此间温度管  相似文献   

14.
试验比较了6个毛木耳品种林下栽培出菇性状。结果表明,毛木耳Ⅰ出耳快、菌袋污染率低、产量较高、朵大肉厚,制干率高,可作为林下栽培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15.
正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转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1袋栽香菇转色管理方法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香菇转色管理应该在菌袋达到以下4个标准时进行,并严把"四关"。  相似文献   

16.
徐占波 《食用菌》2010,(1):62-62
1采用两场制、减少重茬带来的损失 笔者所说的两场制,就是通常所说的室内发菌、室外出菇,可以根据需要搭建一个或多个发菌棚,棚内用木方、竹杆搭成栅栏式,分5-7层,中间用木方或竹杆隔开。香菇菌棒放在上面,间距3cm,上层与下层间距5cm,这种养菌棚既通风,又散热。养菌棚上方用弓型或三角型拱架均可,罩上塑料膜再用草帘遮光,草帘上方再罩高密度遮阳网,遮阳网与草帘间距50cm,防止阳光直射。这样的发菌棚基本上满足了发菌、转色的条件。棚内要定期消毒。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的幼耳发育不良菌棒和同批次棉籽壳为材料,通过棉籽壳的质量检测、菌棒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不同处理的重栽试验,从原料棉籽壳角度探索幼耳停止生长的原因。棉籽壳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棉籽壳营养成分含量均符合《食用菌栽培原料用棉籽壳》标准要求,但通过浮力试验和显微镜观察显示棉籽壳中掺杂泥、沙、石、灰等小颗粒物质和一些蜡状物质,棉绒短而少。通过对菌棒内菌丝分离培养,菌糠浸提液观察,含水量、酶活力等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均表明幼耳发育不良的菌棒内的菌丝代谢活动受到抑制,这可能是由于棉籽壳质量问题导致菌棒孔隙度降低,造成缺氧,从而抑制了菌丝代谢活动。重栽试验表明幼耳发育不良的菌棒内存在某种有害物质抑制了银耳的生长发育。因此,棉籽壳作为银耳栽培主要原料,质量检测至关重要,其将直接影响银耳的出耳,造成菇农损失,因此原料质量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辛颖  朱正威 《食用菌》2016,(4):31-31
正在香菇栽培过程中,脱袋的时期和脱袋摆菌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影响菌袋的转色和出菇。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设施栽培香菇脱袋时期和脱袋摆菌棒要注意问题,供大家参考。1脱袋的时期脱袋必须掌握最适合的时期。根据笔者经验,菌丝生理成熟主要从菌龄、形态、色泽、基质4个方面进行综合观察判断,也就是通常所要求的脱袋"四个标准"。菌龄:从接种日算起,经过发菌培养,到离开培养室之前的天数为菌龄。这个时间参数,因受培养期间的温度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总结黔东南州松(杉)林下猴头菇栽培技术模式,为丰富猴头菇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松(杉)林下栽培猴头菇具体包括林地选择、季节选择、菌种/菌棒制备、林下出菇、病虫害防治、采摘及采后处理等技术环节。每个技术环节连接紧密、环环相扣,科学合理地拟合黔东南州林下气候特征与猴头菇出菇期间所需的温度、湿度、光、O2等生态因子,构建适宜的仿野生出菇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夏季高温期间,香菇菌棒每出一潮菇后需要一个间歇养菌期(复菌期)。这个养菌期是高温期间香菇出菇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被菇农形象地称为菌棒的"坐月子"。在此时期菌棒能否得到良好的休养生息,不仅决定着下一潮菌棒出菇的质量和产量,也决定着菌棒能否安全渡过病虫害侵染的高发危险期。这也是高温反季节香菇管理的难点所在。菇农往往就是在这个时期管理上发生错误,使菌棒整体产量下降,甚至菌棒报废,造成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夏季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