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沙尘天气发生规律及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近50年来沙尘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认为,黑龙江省沙尘天气的发生地域分布广泛,区域间差异明显;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随年代变化有所减少,但沙尘强度有所增加,这与全国沙尘天气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影响沙尘天气的环境因素较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大风和人为因素。分析认为,自然因子的周期变化是造成沙尘天气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起了加强作用。现阶段黑龙江省沙尘天气处于少发期,多发期还会到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市中西部的一次沙尘天气的成因。[方法]以天气学方法结合生态环境变化,对2006年5月30日呼伦贝尔市中西部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的发生及影响进行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该市沙尘天气的发生机理,从生态环境变化角度提出沙尘天气的根源所在。[结果]在呼伦贝尔草原日益沙化的大环境背景下,春季异常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导致这次沙尘的主要因素;严重干旱加上沙尘形成前期的持续升温导致了表土层的疏松干燥,牧草的延迟返青,干土层的加厚,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因子是诱发这次沙尘天气的决定性因素。从地面到高空的异常增暖,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热能条件,促使了大气层结不稳定度的增加;另外,高低空急流的存在对地面大风的形成起到了动量下传的作用。地面蒙古气旋的形成及发展为这次沙尘天气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其带来的大风是沙尘天气形成的直接因素。[结论]该研究为该市沙尘天气的防治提供可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沙尘天气成因及其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空气动力学和天气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大风、对流层低层的强烈垂直不稳定及高、低空急流对哈尔滨沙尘天气做出的贡献,分析了沙尘天气时城市大气中几种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哈尔滨的沙尘天气主要来源是内蒙古中部的沙地,但近年也常出现本地沙源引起的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期间,城市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出现异常,其浓度变化和沙尘天气具有同步性特征;沙尘天气期间,SO2含量呈明显减弱趋势;NO2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则表现较平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临清市沙尘天气特征及沙尘天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对1961~2010年临清市沙尘天气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临清市年沙尘天数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较明显;90年代较80年代略有上升趋势;2001~2010年沙尘天数变化较明显,为各年代最低值,年平均沙尘天数仅3.9d;沙尘天数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临清市沙尘暴天气只发生在春、夏、冬3个季节,且主要发生在春季,占全年沙尘暴天气总数的59%;秋季无沙尘暴;沙尘暴的月变化明显,其中4月的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约占全年沙尘暴天气总数的31%。临清市沙尘天气以扬沙天气为主,占总沙尘天数的73%;其次是浮尘天气,约占18%;再次为沙尘暴天气,约占9%。  相似文献   

5.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地面沙尘天气网络监测系统及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等方面,以沙尘暴气象历史资料和沙尘暴个例分析,解析沙尘暴发生的沙尘源区、传输路径和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表明,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发生的主要源区之一,同时也是境外沙尘暴源区在沙尘传输过程的加强源区,是造成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浮尘、沙尘暴或扬尘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预报,对2018年2月8—9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西部—玉门的一次大风沙尘、大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天气形成原因,并对其对各行业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大风沙尘、大雪天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屠月青  慕彩芸 《北京农业》2013,(15):180-181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11年4月28日午后发生在哈密地区的沙尘天气进行分析,得出:500hPa强斜压槽是此次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系统深厚、移动缓慢使得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高原到新疆的低层暖高压是沙尘天气发生的有利不稳定条件;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地面冷锋前后气压梯度区,地面3h变压对研究沙尘天气发展路径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散度场表现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垂直速度则存在有数值较大的负中心,上升运动强烈,这些因素导致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大风、沙尘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2018年辽宁省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的情况,分析沙尘影响天气在时间和空间的特征,简述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沙尘天气过程对辽宁省中部和西部城市的空气质量影响较大;沙尘天气过程一般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的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2020年5月2—3日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法和分类统计学,研究中国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环流特征及其强度与感热通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槽加强为冷涡,冷空气沿偏西气流南下,有强冷平流。地面沙尘区域内形成北有冷高压、南有低压倒槽对峙的形式。等压线密集区的气压梯度力大,形成偏东大风,产生沙尘天气。在蒙古冷高压底部形成准静止锋,使得天气系统移动缓慢,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沙尘天气发生期间,总体上平均感热通量大于0,地表放热,空气吸热。从感热通量绝对值的平均值看,强沙尘暴是沙尘暴的2~3倍,扬沙、浮尘是沙尘暴的2~4倍。在夜间,由于沙尘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大于地面2 m温度,感热通量为正值,沙尘保温作用对沙尘天气发展起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4月为扬沙、浮尘、沙尘暴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沙尘天气均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气候特征;沙尘天气与大风、降水呈正相关,与大风的相关性明显,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四季气温与沙尘天气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可见大风日数的减少是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对沙尘天气的发生也起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