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田春玉米氮、磷、钾配方施肥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稻田春玉米--杂交晚稻种植制度中玉米产量--施肥量,玉米生产利润--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氮(X1)、磷(X2)、钾(X3)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为氮>钾>磷.筛选出玉米产量≥8250kg/hm2的最优方案为:N394.96~401.25kg/hm2、P2O5116.99~121.8kg/hm2、K2O 232.29~237.06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4∶1∶2.并筛选出玉米利润≥6800元/hm2的最优方案为:N380.60~385.55kg/hm2,P2O5104.73~108.03kg/hm2、K2O222.20~225.12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6∶1∶2.1。  相似文献   

2.
豫西旱地夏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确立了豫西旱地夏玉米产量与N、P、K施用量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对各因素的单独反应规律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分析得出玉米产量最高时N、P、K的配施量为每公顷施纯N221.1kg、P2O5199.7kg、K2O135.7kg。按纯N3.4元/kg、P2O53.2元/kg、K2O3.0元/kg,玉米1.20元/kg计算得出N、P、K最佳配施量为每公顷施纯N181.5kg、P2O5130.5kg、K2O94.5kg。  相似文献   

3.
内单4号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勇  侯旭光 《玉米科学》2000,8(1):063-066
以内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方案,通过建立相应的产量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主要栽培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当地生产条件下,内单4号公顷产量11250kg的优化栽培措施为:密度6.885~7.065万株/hm2,种肥N 30kg/hm2,种肥P2O596.75~108.15kg/hm2,种肥K2O 66.75~74.4kg/hm2,拔节肥N 131.85~145.65kg/hm2,穗肥N102.0~117.3kg/hm2;产量构成为:公顷穗数(68250±750),穗粒数(505±10),百粒重(34.8±0.5)g。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配比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高产夏玉米土壤养分限制因素及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比不施肥显著增产,增产7.3%~15.9%,氮磷钾推荐施肥(OPT)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2 051.2 kg/hm2,增产1 651.2 kg/hm2;施用氮肥、钾肥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N、K是高产夏玉米主要养分限制因素。高产夏玉米植株体内氮、磷、钾的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养分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N>K>P,从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是氮素、磷素和钾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最大的时期,整个生育期,高产夏玉米能持续吸收N、P、K养分。N当季回收率为18.05%,P2O5为14.55%,K2O为18.34%,每生产100 kg经济产量需吸收的N、P2O5、K2O的量分别为1.62、0.69、1.83 kg。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取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以种植密度、麦田套播期、施肥量(N、P2O5、K2O)为试验因子以公顷单产12000kg为目标函数.研究表明,在黄淮海内陆地区高产夏玉米种植密度,施肥量为限制因素.提出了夏玉米单产12000kg以上,以合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为主要措施的配套栽培技术,经过三年试验验证达到了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6.
"登海3638"由山东省莱州农科所1995年以自交系1381为母本,9842为父本组配而成.1997年,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并进行连续3年的多点试验示范,于2000年11月,经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在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等试验,并结合大面积高产验证示范,提出了该组合在山区间套作条件下高产超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和栽培技术模式:Ⅰ.产量目标10500~11250 kg/hm2,每公顷种植密度67 152~70 704株,纯N施用量315.15~365.1 kg,P2O5施用量231.45~259.05 kg,K2O施用量243.15~272.1 kg;Ⅱ.产量目标高于11250 kg/hm2,每公顷种植密度66 480~70 512株,纯N施用量308.4~373.95 kg,P2O5施用量224.4~267.35 kg,K2O施用量232.5~283.05 kg.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不同类型土壤玉米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吉林省东、中、西不同类型土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的氮、磷、钾肥施用模式符合二次曲线Y=ax2+bx+c。利用该模式,结合肥料和玉米价格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不同类型土壤上的氮、磷、钾施用效益,即东部冲积土玉米最佳施肥量为N192kg/hm2、P2O556kg/hm2、K2O33kg/hm2;中部黑土玉米最佳施肥量为N133kg/hm2、P2O538kg/hm2、K2O47kg/hm2;西部淡黑钙土玉米最佳施肥量为N59kg/hm2、P2O565kg/hm2、K2O51kg/hm2。  相似文献   

8.
玉米单交种“试1243”是适合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进行 间作、密植的优质杂交种,是该类型区比较典型的代表品种。为了探索该地区玉米品种的高产生理机制、子粒品质与产量的关系,我们以该品种为试材,以本区广泛种植的 “四单19”和“本玉9”为对照,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种植条件为:纯N 180 kg/hm2,P2O590kg/hm2,K2O 180 kg/hm2相似文献   

9.
N、P、K对高淀粉玉米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02~276 kg/hm2、13.8~138 kg/hm2、8.6~138 kg/hm2条件下,探讨N、P、K对高淀粉玉米华单208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玉米产量,N的影响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K为正线性关系,K与N存在负向互作;对粗淀粉含量,N的影响为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存在最低含量的施N量,P、K则为负线性关系,P与K存在负向互作;对粗脂肪含量,N、K的影响均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P则为负线性关系,P与K存在正向互作。  相似文献   

10.
 利用“3414”回归设计方案对锦科杂1号高产优质栽培施肥用量进行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建模,建立了以子棉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氮、磷、钾三因素肥料效应模型.经模拟仿真因素取值和统计分析,得出子棉产量3982.11~4015.17 kg·hm-2的施肥量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纯氮311.91~328.73 kg·hm-2,P2O5 151.87~162.33 kg·hm-2,K2O 238.88~255.86 kg·hm-2。并对两因素互作效应及单因素效应进行了剖析。通过对氮磷钾、氮磷、氮钾、磷钾及氮、磷、钾三类7种模型提供的施肥量和期望产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据此提出锦科杂1号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推荐施肥措施:每公顷施纯氮300 kg,P2O5 145.53 kg,K2O 232.85 kg,产量期望为4029.42 kg·hm-2,产投比12.57。  相似文献   

11.
吉林中部玉米高产施肥与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伟波  张效朴 《玉米科学》1998,6(2):065-068
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现代高产施肥技术比当地大田玉米增产40%~115%,抗灾能力较强,年际间的产量变异较小;高产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化肥施用量,N素为255kg/hm2较合理,而配施P2O590kg/hm2,K2O 135kg/hm2产量较高,同时N肥利用率可以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40%以上,土壤残留N较少,环境负荷小。  相似文献   

12.
吕忠贵  熊桂云 《玉米科学》1993,1(4):065-068
在湖北省西北部岗地上,于1991~1992年进行了杂交玉米氮、磷、钾单因子和氮、磷、钾三因子共12个肥料试验,研究氮、磷、钾经济施肥量及配比,建立了氮、磷、钾单因子和氮、磷、钾三因子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991年黄褐土杂交玉米经济施N、P2O5、K2O量分别为163~168.5kg/ha、113.7kg/ha和74~97kg/ha,1992年分别为213.4kg/ha、114.7kg/ha和112.6kg/ha。1992年潮土杂交玉米经济施N、P2O5和K2O量分别为167.gkg/ha、108.6kg/ha和163.6kg/ha。作者认为,在黄褐土上N:P2O5:K2O比例以1:0.55~O.65:0.55为宜,在潮土上N、P、K三因子试验中,NK、PK呈正交互作用,NP呈负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情况下,潮土类土壤适当考虑加大N肥用量,减少磷肥投入。所有试验均超过国际粮农组织规定的产投比大于2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氮、磷、钾积累和分配态势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佟屏亚  凌碧莹 《玉米科学》1994,2(2):065-069
紧凑型玉米掖单12号每公顷产10410公斤,需吸收N183.75公斤、P2O569.9O公斤和K2O118.5公斤,每100公斤籽粒需要N1.76 公斤、P2O50.67公斤和K2O1.13公斤,氮素吸收量最多,钾次之,磷最少.高产夏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均在玉来抽雄受精期前后达到最大值,茎秆和叶片对产量形成做出的贡献最大.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变化与植株氮、磷、钾的吸收积累进程之间无明显相关,但增施肥料,培肥地力,乃是获取玉米高产极其重要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水田条件下,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对广东冬种马铃薯的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设计了冬种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各处理对马铃薯经济性状有一定影响,如株高、单株结薯块数、薯块干物质含量等;但对产量影响最大,其中,N2P2K1 处理马铃薯的产量最高,为28 485 kg/hm2,比NOPOKO处理增产18 030 kg/hm2,增产率为172.5%。同时,初步建立了广州市马铃薯产量(Y)与N、P、K 三种肥料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初步得出马铃薯最佳施肥量为:氮肥(N)290 kg/hm2,磷肥(P2O5)153 kg/hm2,钾肥(K2O)298 kg/hm2,最佳施肥量比例为1∶0.5∶1.03。  相似文献   

15.
不同高产夏玉米品种养分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本试验于1991~1992年研究了紧凑型玉米掖单13和平展型玉米沈单7号对N、P2O5、K2O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玉米对养分的吸收高峰出现的时间和次数因品种不同而异,沈单7号对N、P2O5、K2O的吸收均有两个高峰,分别在6叶展至12叶展和吐丝至吐丝15d,且最高峰都在6叶展至12叶展;掖单13对N、P2O5、K2相似文献   

16.
栽培措施对玉米根系生长状况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用ABT生根粉4#、肥宝对玉米种子的不同处理及不同施肥水平试验观察结果为:ABT生根粉及肥宝对玉米有明显的促进生根作用,其根长、根重、根体积均比对照在同一生育期有显著增加,尤以生根粉+肥宝处理的效果最佳,表现明显互作正效应;不同施肥水平比较观察,在N、P2O5及K2O为2∶1∶1情况下施用中肥处理即:N∶P2O5:K2O为250kg∶125kg∶125kg/hm2为最佳,表现出根系强壮的特点.根重对维持叶绿素含量水平有一定作用.表现为根重大者,其叶绿素含量相对为高.  相似文献   

17.
在吉林省玉米高产区,公顷产量由原来的7000~8000kg提高到11000多公斤,是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精耕细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的增产作用是主要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即中晚熟、晚熟、中、大穗型品种,公顷6.0万株左右,中熟、小穗型品种7~8万株;在施肥上,应增施氮肥、补施钾肥,公顷施氮量应增加到220~230kg,钾(K2O)应补施到70~150kg,磷(P2O5)要保持原来75~80kg即可;采用综合措施,将田间小穗株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8.
在吉林省玉米高产区,公顷产量由原来的7000~8000kg提高到11000多公斤,是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精耕细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的增产作用是主要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即中晚熟、晚熟、中、大穗型品种,公顷6.0万株左右,中熟、小穗型品种7~8万株;在施肥上,应增施氮肥、补施钾肥,公顷施氮量应增加到220~230kg,钾(K2O)应补施到70~150kg,磷(P2O5)要保持原来75~80kg即可;采用综合措施,将田间小穗株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以氮、磷、钾用量为试验因子,玉米籽粒产量和净产值为目标函数,分析了高产玉米的肥料效应,并模拟出夏玉米亩产≥650kg,亩净产值≥130元的高产、高效益优化施肥方案:亩施纯氮(N)19.14~21.95kg,纯磷(P2O5)3.49~4.37kg,纯钾(K2O)11.53~16.34kg。  相似文献   

20.
豫西水浇地夏玉米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豫西水浇地夏玉米高产高效适宜的施肥方式及适宜的氮、磷、钾配施比例。结果表明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纯N144.0kg、P2O5118.0kg、K2O 130.9kg。适宜施肥方式为在苗期(5叶期)追施全生育期施氮量的30%,同时把磷、钾肥一次施入;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全生育期施氮量的10%作攻粒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