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稻鱼蛙共生实用操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开辟牛蛙养殖新环境,摸索提高稻田农业经济效益的新路子,近两年来,江苏省如皋市雪岸乡的一些牛蛙养殖户,利用自家稻田进行了“稻鱼蛙共生”试验,两年来的实践证明,稻鱼蛙共生,综合经营,良性循环,收效良好。一般亩净收入可达2000~2500元,这与单一栽植中稻相比,经济收入翻一番还多。笔者通过调查,将其主要操作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稻田的整理 首先是田埂的处理。加高田埂,使其高出田基15~20厘米,并夯实。其次是田内凼沟的开挖。要求把水凼挖成“目”形,凼沟规格:宽60厘米×深80厘  相似文献   

2.
稻、鱼、蛙共生就是在田中种稻,水里养鱼,浅水区和田间空隙地养蛙。鱼蛙在田中活动能够起到松土、除草、除虫作用,使水稻少用或不用农药。鱼、蛙的粪便和残饵可为水稻提供养料。因而这种模式节约农药、化肥成本,生产出的粮食无污染,可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我中心3年来开展了稻、鱼、蛙生态养殖试验,稻、鱼、蛙生态养殖,每667米2产水稻500~600千克,鱼100~200千克,美蛙400~600千克,每667米2利润约为6 000元。具体技术介绍如下。1 田块标准这种模式要求稻田保水性好,水源充足。稻田内开挖的鱼沟、鱼池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3.
张霞 《海鲜世界》2003,(6):39-40
稻田养殖牛蛙,稻、蛙相辅相成,增产增收,属于一项生态农业。笔者在介绍生态养殖技术的同时,对牛蛙的常见疾病防治作了较为细致的总结,这对指导各地进行牛蛙生产具有相当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辟牛蛙养殖新空间,探索稻田水产养殖新路,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我们于1995年6-10月,在本市雷岸乡雪岸村4组进行了“精鱼蛙共生技术探讨”的生产试验,现报导如下。1试验条件选择透风透光、水源便利、排灌通畅的长方形稻田667m2为试验田;中稻系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9-92”;蛙种为经驯食过的上年越冬幼蛙;鱼种为鲫鱼春片。用宽1.0m的60目聚乙烯网片制成防逃网。饵料以新鲜干蚕蛹为主;肥料为一般粪肥、化肥。2技术措施2.1稻田处理2.1.1夯实田埂,在田内开挖规格为0.70m×0.70m的“田”形鱼(蛙)沟,其中图为距田埂1.20m。鱼沟…  相似文献   

5.
王树林 《内陆水产》1996,22(3):16-16
稻田鱼、蛙结合养殖技术我国有数亿亩的稻田面积,有很多的稻田都可发展水产业。稻田中水温高,富氧,pH值适宜,有水稻遮荫,饵料丰富;稻田鱼、蛙结合立体开发,就是鱼、蛙、稻综合养殖种植,即把水稻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使两种不同的生产在同一场所进行...  相似文献   

6.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田水产养殖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如稻田养鱼形成的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陕西汉中、四川成都等地区就有记载,浙江南部的稻田养鱼具有1200年的历史。近10年来,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稻田水产养殖出现许多新的模式,稻-鱼、稻-蟹、稻-虾、稻-蛙、稻-鳅等共作或轮作模式。这些模式吸收新的种养技术和管理技术,形成了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特征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草鱼之我见赵连胜,张金兰(松花江地区水产局)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  相似文献   

8.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的稻鱼共生结构(Rice Fish Mutualism)反映了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和能量朝着稻、鱼双方有利的方向流动,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鱼是应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共生的理论,有意识地利用生物种群、群落之间的生存竞争及动定协同,从而控制和调育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也就是说,稻田养鱼是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有利的方向转化,并且充分利用新的生态系统,发挥其共生互利的作用,使稻田生态系统产生更大的“负载力”,  相似文献   

10.
赵连胜  张金兰 《水产科技》1995,(5):18-19,17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地搭配一些鲤鱼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1.
韦公远 《齐鲁渔业》2004,21(7):20-21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搭配一些鲤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2.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养殖和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稻蛙共生是指在种植水稻的田块中同时养殖蛙的一种种养结合模式,其充分利用蛙的生态价值来降低稻田病虫害风险以及农药使用成本、改善土壤成分、增加稻田的产量,从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稻蛙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中应用HACCP体系能够减少风险,进一步实现稻蛙综合种养无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最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3.
稻田养鱼是以稻为主,在有利于水稻增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这个特殊水体资源,发展渔业生产,增加鱼产品。在进行稻田养鱼上,过去一般都要求在田里开挖鱼沟,鱼溜、以解决养鱼与水稻生产上的浅水灌溉,施农药,干旱等矛盾,使稻鱼共生互利,获得较好的稻鱼产量。所进行的这些基本措施,人们往往认为麻烦,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殖美国青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田中放养美国青蛙(Rana grglio),利用稻蛙共生的生态学原理,促进了水稻生长,减少了养蛙占地,每公顷产水稻7770kg,商品蛙2731.5kg,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优于未养蛙稻田。  相似文献   

15.
王艳艳  姚俊杰  林艳红  周贤君  李敏 《科学养鱼》2011,(2):33-34,中插2
稻鱼共生系统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以人工措施,将种稻、养鱼有机结合在同一块农田中的农业生产方式,达到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并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  相似文献   

17.
牛蛙(Rana castesbeiana Shaw)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为国外引进种。由于牛蛙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目前,牛蛙已成为我国名特水产养殖主要品种之一,为提高养殖牛蛙质量,探索蛙类生态养殖新路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007年开展了其稻田生态养殖牛蛙的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探讨“稻鱼共生的理论”,提高稻田的最佳经济效益,我们采用高垄低沟的形式,将稻田分厢作垄,进行鱼类养殖试验。把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稻鱼共生的生态结构,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发挥它各自的优势,以达到稻谷增产、鱼增收的目的。本实验于一九八四年度在周文庙乡的周文庙村进行的,实验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牛蛙、鲤鱼网箱联养,即给牛蛙投喂人工配合全价颗粒饲料,鲤鱼不投任何饲料并在网箱中一起养殖。牛蛙主要用肺呼吸,不会出现与鱼“争氧”现象,另外牛蛙吃剩的食物碎屑及其粪便(粪便中未经完全消化的营养物质)可被鲤鱼再次利用,因此蛙鱼网箱联养可大大挖掘水体的生产潜力并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牛蛙网箱养殖很少报道,蛙鱼网箱联养更为鲜见,本人于2001年5月8日至7月7日进行了蛙鱼联养试验,摸索出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并获得成功。1养殖设施1.1牛蛙2001年5月1日从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购得体质健壮的牛蛙80只,试…  相似文献   

20.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尚处于示范阶段 ,刚刚起步就显示出许多优势 ,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好模式 ,值得研究、推广。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和条件1 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稻田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环境 ,田中种稻 ,水里养鱼 ,田、水的空间再养美蛙 ,形成生态养殖的框架。水稻选择抗病力强 ,产量高的品种 ,鱼选择以鲤、鲫为主的杂食性品种 ,蛙选择当前养殖技术较成熟、生长较快的美蛙。在稻、鱼、蛙的种养结构中 ,以蛙为核心主体带动稻和鱼。因此 ,用灯光诱蛾作为蛙的主食品 ,蛾多的时候可作为鱼的饵料 ,蛾不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