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对川甘青8县藏族牧区牧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牧区新农村建设中非生产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治安、村容较差,民主意识不强是牧区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非生产性问题;而经济发展滞后,牧民收入水平低,基层工作薄弱,牧民素质不高和不良传统习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产发展”是中国西部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青海省青南地区、甘肃省甘南州、四川省甘孜和阿坝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及新疆伊犁地区为代表,研究了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出现上述问题存在的自然和制度两大根本原因,并从牧民经济利益补偿、围栏定居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畜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农牧交错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牧民定居是涉及牧区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文化现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项根本措施.是牧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也是广大未定居游牧民的最热切的期盼。但因受历史、自然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定居游牧民过着四季放牧、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笔者通过本文阐述喀什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94-197
通过研究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乌孜别克族乡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关问题,分析了牧民定居后存在的资金、建房、就业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牧民定居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关建议及措施,以期为新疆现代牧区经济发展提供实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从1978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内蒙古牧区牧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牧区经济发展态势不均衡。牧民增收是"三牧"问题的核心,也是牧区走向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必要环节。因此,要想解决"三牧"问题首先要实现牧民收入增长,把牧民的问题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根本要求。本文是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调研实情和相关统计数据作为依据,对新巴尔虎左旗牧民收入状况进行分析,找出牧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吕盈盈  蓝红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26-4928,4948
以典型西部少数民族牧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例,深入分析了影响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牧区草原畜牧业增收受生态限制;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依然缓慢;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牧民就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牧区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抽水式转移";牧民享受的国家惠农政策偏少,政策支持不足。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牧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广大牧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产业化步伐,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牧民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提高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三牧"补贴,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7.
法国农村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采取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道路.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其新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牧区特点,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加大牧区畜牧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牧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是牧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影响新疆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探讨经济主体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以阿勒泰地区牧民总体目标偏好为参照,通过比较富蕴县牧民样本目标偏好的差异,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来确定对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影响显著的因素.[结果]牧民教育文化水平和劳均牲畜饲养规模对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是负影响;劳均赡养系数、牧户生产生活方式和牧户人均收入对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有显著的正影响.[结论]牧民传统上对草地财富的观念、草地畜牧业存在的风险、牧民规避风险的意识以及牧区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决定了现有的目标偏好等级.因此,以人为本、转变牧区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牧民生活则变得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9.
兴安 《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43-346,350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农村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53.4%。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草原牧区,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三牧"问题,即草原退化、牧业增收困难和牧民收入增长缓慢。随着放牧制度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科技的进步,牧区现有人口总量已超过了牧业生产所能承载的人口量,也超过了现有草牧场的承载能力,对牧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牧区人口转移问题成为"三牧"问题的核心问题。西乌珠穆沁旗是传统的牧业旗县,大量人口滞留在牧区的现状既阻碍了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制约着牧民增收,客观上也影响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因此,在实地走访当地牧户和跟踪调查转移牧民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近10年的人口转移相关的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加快牧区人口转移进程、解决"三牧"难题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为牧区人口转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15,(6):24-27
在榆树沟镇牧民定居点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针对牧民定居点生产、生活分散,政务管理效率低,畜牧业生产资源缺乏管理,牧民定居点内外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将牧民定居点的政务管理、人员管理、畜牧业生产管理相结合,通过构建政务管理和畜牧业信息服务两大主要功能模块,规范各类管理和生产数据,建立了适用于牧民定居点的政务管理与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的使用对提高政务管理效率、加大政务公开透明度、发挥畜牧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加快牧区信息化建设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牧民是草地利用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单元,其行为和态度是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微观基础。本文以川西北牧区红原县和若尔盖县为例,通过部门访谈和对牧户的问卷调查,采用定性和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牧民追求牲畜数量增长、对草地过度索取而基本没有投入的草地利用行为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基本生存需求、支出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变、收入来源单一和素质偏低是影响牧民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草原超载过牧的牧户异质性,利用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和陈巴尔虎旗3个旗县的320户牧户样本数据,对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下草原超载过牧的牧户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小牧户是草原超载的主体,草场经营面积越小,载畜量的草地面积单位越低。中小牧户是草场租入的主体,草场承包面积越小,租入草场的概率越高。大牧户是雇工放牧的主体,草场经营面积越大,雇工放牧的概率越高。在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下,草场面积是影响牧户是否超载和超载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草原生态保护,实现草畜平衡,在制定和完善一些政策措施时,应该瞄准草原超载的主体,重点关注草地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和牧户。在草地资源禀赋适中的地区,应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牧户进行草场流转,扩大草场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草地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应该反思围栏的必要性,尝试探索新的草地管理模式,例如集体草场的社区参与式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为推进我国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本研究以绒毛用羊为例,基于内蒙古、甘肃、新疆、辽宁、河北和四川6省371户绒毛用羊养殖户的调查数据,分别从规模报酬、产出水平和生产成本3个方面研究了草原畜牧业适度经营规模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在考虑政府技术培训情况及禁牧政策实施情况下,现阶段调研地区绒毛用羊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较大规模农牧户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为适度的绒毛用羊经营规模。此外,技术培训有助于农牧户生产产出和利润的增加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禁牧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从而对其生产利润具有负向影响。因此,应适当扩大草原畜牧业养殖规模,增加技术培训次数,开发饲料饲草资源,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草场牧户单元现状的形成与草场管理方式改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草场自然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草场牧户单元的生态化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牧民生产生活与草原环境的关系,尽量减少对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体现节约性、适应性的生态特征,继承草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营造适合定牧之后牧民居住的可持续草原人居环境空间,最终实现草原牧区人、草、畜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新疆牧民适度定居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推进牧民定居对改造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农牧结合、减轻天然草地压力、防止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只有38;的牧民实现了完全定居.研究在分析了牧民定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度定居", 适度定居强调牧民定居与游牧结合,适度定居是相对的、有选择性的,提出了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建立适度定居的牧民持续发展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锡林郭勒白音锡勒草场的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草原牧户高度分散、公共建筑缺失、基础设施薄弱是牧区人居现状的主要特点,草场牧户单元的现状分布呈现出梯度性、分散集聚性、动态迁移性的态势,导致了公共设施普遍较为分散、滞后.该文运用中心地理论学说对草原牧区的人居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并对草场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7.
草地资源是畜牧业生产和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共和县草地资源受超载放牧、鼠害严重、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草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完善基础设施,是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GPS及RS技术,通过SuperMapDeskpro2003软件,进行牧户、暖棚位置,草场面积的矢量化分析,研究西乌珠穆沁旗在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过程中实施的冬羔养殖鼓励政策,定量分析该措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政府下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以来,内蒙古生态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初步实现了整体遏制和治理区明显好转,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但仍存在草原面积大,投资少,工程建设内容单一;多数农牧民生产条件较差,对草地依赖程度高,转移人口面临巨大压力;补助年限较短、标准低等突出问题。今后需要在兼顾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兼顾生态保护和牧民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生态资金,丰富建设内容,提高建设和补偿标准,在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赋予农牧民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王凤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752-8753,8755
介绍了包头市牧区基本情况及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将牧区合作社成立分为能人领办型、行政推动型、专业大户联合型3种类型,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特点。针对牧区合作社存在的规模小、盈利能力弱、资金缺乏、人才短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出了牧区合作社发展的设想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