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极大,其治理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危害;阐述了当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途径--植物修复技术,着重介绍了提高植物修复功效方法中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和改进超积累植物的性能;阐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树木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树木修复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树木在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与传统的修复技术想比,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运作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和易为大众接受等优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不足之处亦日益凸现:植物生物量小、生长缓慢、通常只对单一污染元素积累或超积累等.随着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树木修复技术被应用到污染土壤的修复,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将木本植物用于植物修复将是今后污染环境修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将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更多的选择.为更好地利用木本植物修复污染环境,今后的研究还应注意加强国内优良树木修复材料的筛选及国外优良树木修复材料和技术的引进;加强有机物污染土壤树木修复的研究;加强树木修复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以提高污染环境树木修复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治理重金属污染最为绿色的方法,因为此技术成本低、实施方便、无污染。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是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重点,然而一种植物由具有富集重金属特性到应用于现实的重金属污染修复并非易事。研究表明,在现实条件下,植物修复技术应用于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存在一些约束。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目前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通过分析超富集植物在现实条件下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不足,提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了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包括城市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的普遍性,重金属污染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性,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对于城市大气污染水平依赖性,以及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特征.介绍了目前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固定,植物萃取,植物挥发和根系过滤.同时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未来方向提出了初步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植物修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绿色生态技术,具有成本低、不造成二次污染等特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入,赋予了植物修复新的内涵.文章重点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机理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包括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以及谷胱甘肽、植物螯合素和金属硫蛋白的解毒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重金属污染有害人类健康,影响环境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的净化污染土壤,维持可持续的对土地的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问题之一,利用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保护环境是当今的热点课题。本文就利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原理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植物选择技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一直是难点、热点研究课题,土壤-植物系统是生物圈最基本的结构单元,镉作为植物非必需元素,在生物圈中的移动性较强,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很大。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以超积累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技术,扰动小、就地进行、廉价的特点使其备受关注,不少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当前我国土壤镉污染的特点及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了探究,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铅锌超富集植物及耐性植物筛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提取作用从污染土壤中去除重金属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之一.本研究从植物修复作用机理入手,分析了超富集植物和耐性植物的特点与解毒机制,列出了Pb-Zn超富集植物种类,最后分析了Pb-Zn植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和植物修复工作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重金属铅锌超富集植物和耐性植物筛选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耕地有1/5被重金属污染,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常用理化方法,但成本昂贵,存在一定局限性.现在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技术,受到广泛重视.植物修复技术有植物吸收、植物挥发、植物稳定三大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运用综合技术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成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重金属污染现状,从超富集植物、植物挥发、植物积累、植物代谢、植物固定等方面探讨了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阐述了超富集植物修复机型,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柴河铅锌尾矿耐性植物与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分析了辽宁省铁岭柴河铅锌尾矿库内受尾矿污染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生长于其上的9种植物对Cu、Cd、Pb和Zn的吸收和富集能力。结果表明,Zn在小叶杨和刺玫蔷薇体内的含量较高;Cd在小叶杨和白莲蒿体内积累较多;而Pb在绣球绣线菊和华北蓝盆花中积累较多。但各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需采取综合农艺措施进行铅锌尾矿库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2.
研究利用GIS技术,结合传统农用地等级评价方法,提出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农用地等级评价方法.针对昭阳区农用地资源现状,综合分析影响农用地等级的各种因素,利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行政区划图叠置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土壤管理、立地条件、剖面与耕层理化性状、耕层养分状况、气候等5 个方面16个评价因子,建立农用地等级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酸雨的范围和强度在不断增加,直接或间接破坏了土壤元素间的化学平衡,因而威胁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综述了酸雨的污染现状及其对土壤常量元素、重金属元素以及稀土元素化学行为的影响.指出:①碱性土壤的抗酸雨淋溶能力大于中、酸性土壤;②土壤元素的淋溶量一般随酸雨的酸度和淋洗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可交换态金属元素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它形态;③酸雨促进土壤金属元素淋溶的最终结果,一是减轻了重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压力,二是导致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盐基离子缺乏;④土壤中N,S,P元素的形态和有效性受胶体吸附和微生物转化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在酸雨污染下的变化趋势尚难定论;⑤稀土元素在酸雨条件下的淋失将有利于富稀土地区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MinjiangRiver,oneofprimarytributariesoftheYangtzeRiver,thatisthelongestriverinChinaandthethirdlongestintheworld,isoriginatedfromtheeasternpartofQinghai-TibetPlateauwherethegeomorphologyismainlycharacterizedbyhighmountainswithdeepvalleys(ZhangRongzu,1992).Becauseslopelandsaccountforalargeproportionofvegetatedareaandthesoillayerisverythininmostcases(ChenGuojie,2000),theupperreachesofMinjiangRiverisidentifiedtobeanunstableandfragileecosystemthatiseasilydeterioratedbyanthropog…  相似文献   

15.
人工林精准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肥是实现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重要手段,合理施肥可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同时减少环境负效应。人工林精准施肥是以农业精准施肥为基础形成的营林应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林地管理单元精准划分、林地营养精准诊断、精准施肥及施肥效应精准检验。精准施肥技术在农业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应用到人工林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文中结合农林业施肥研究现状,分析实现人工林精准施肥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人工林精准施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潞西市石斛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布了潞西市现有的14种石斛名称,分析了石斛属植物的生长环境,总结了在附主选择、选地整地、繁殖方法、栽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石斛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砒砂岩与风沙土互补特性开展的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土技术,已经被大规模推广应用于毛乌素沙地的综合整治,本文旨在为毛乌素沙地生态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成土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围绕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土的土壤特性、土壤作物交互作用、节水培肥技术及造田水肥管理制度、复配土技术工程进行探讨,指出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土技术研究方面的不足,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研究表明,今后应加深对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土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促进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成土技术在毛乌素沙地更大范围有计划地展开,探索出更加适宜毛乌素沙地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In the subsistence-agricultural region of eastern Zambia, less than 10% of the households have adequate supply of maize (Zea mays L.), the staple food, throughout the year. A major constraint to increasing crop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 is poor fertility status of the soil.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improved fallow has been introduced as a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within a short span of two to three years. Farmers have been testing the technology and a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over the year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decision to adopt the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the results of adoption studies and highlights generic issues on the adoption of improved fallows in Zambia. The synthesis indicates that farmers' decision on technology adoption does not have a simple directed relationship of some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ly, but constitutes a matrix of factors including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community level factors, socioeconomic constraints and incentives that farmers face, access to information, loc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macro policies on agriculture. The adoption of improved fallows is not strictly speaking a binary choice problem but a continuous process in which farmers occupy a position along a continuum in the adoption path. Further, adoption of improved fallows may not take place in a policy vacuum but needs to be facilitated by appropriate and conduciv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Several questions and issues that require further study emerge from the synthesis. These include determination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factors in the adoption matrix,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armers use a combination of inputs and their profitability under changing price scenarios, exact definition to delineate between `non-adopters', `testers' and `adopters' of agroforestry technologi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cash crop farming in farmers' adoption decisions of improved fallows (where off farm opportunities exist). Further, there is a need to deter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poverty, labor availability and the adoption of improved fallows and, to evaluate a combination of policy interventions at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 to promote the adoption of agroforestry-based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毛竹主要经营技术对新造竹林竹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取耕种(松土)、施肥、疏笋及组合经营技术措施,对毛竹母竹、3年生和1年生实生苗新造林地竹鞭的生长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种(松土) 施肥 疏笋”的组合经营方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条件,竹鞭生长快、质量高、分布均匀;该试验区3年生实生苗竹鞭延伸范围最大,竹林郁闭速度最快,依次为1年生苗、母竹。经过4 a培育,3年生实生苗竹林新竹平均胸径达2.7 cm,而同期栽培母竹新竹的平均胸径为5.1 cm.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营造林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营造林地实施监测,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和土壤蓄水能力对工程营造林地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不同造林措施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工程营造林对减少地表径流和消减泥沙的作用明显.2004~2007年工程营造林地累计固土量为64 814.71 t,累计固定肥力约10 085.2t;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是水源涵养的主体(累计贡献率为69.3%),人工造林和配套荒山造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