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观察比较铃斑翅夜蛾Serrodes campana Guenée蛹及成虫雌雄个体之间外部形态差异, 总结出其蛹及成虫个体雌雄鉴别特征与区分方法, 结果表明:雌蛹腹部末端第8腹节有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形成的纵裂缝, 形成“人”字形, 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 雄蛹第8腹节无裂缝, 第9腹节靠近第10腹节中央有1纵裂缝, 裂缝两侧各有1个半圆形瘤状突起。雌成虫前翅亚中褶内侧的黑斑外侧半圆形, 前翅基线至外线间与前胸背板同色, 腹部末端圆锥状; 雄成虫前翅亚中褶内侧的黑斑外侧直线形, 前翅基线至外线间浅黄色, 颜色较前胸背板浅, 腹部末端圆筒状。此方法简易有效, 能极大提升野外区分蛹和成虫性别的效率, 对研究其生殖生物学和后续提取性信息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芒果切叶象甲虫体大小和形状的两性异形,我们基于多元统计和几何形态测量学定量分析了雌雄成虫的11个共有形态指标和胸、腹部形状两性间差异。结果显示:所有测量的形态指标中只有喙前段长分布范围在雌雄间不存在重叠;雌性喙后段长显著小于雄性(P<0.05),而鞘翅长、鞘翅宽、体高、腹长、前胸背板宽、头宽、喙前段长及喙全长皆显著大于雄性(P<0.05);前胸背板长与头长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P>0.05);喙后段长、喙全长及腹部大小在两性中差异程度较大,而前胸及头部大小在两性间差异较小;雌性的腹部形状与雄性相比较为圆润,并有向外扩张的趋势。因此,该虫虫体大小和形状存在明显的两性异形。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雌性成虫的触角位于喙近基部1/4处而雄性成虫触角位于喙近基部约2/5处来100%准确地确定其性别。  相似文献   

3.
大黑粉盗目前已成为储藏谷物尤其是玉米的重要害虫。本文描述了大黑粉盗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大黑粉盗与其他储藏物甲虫幼虫的区别为:中、后胸背板无前横隆线,腹末节背板背面观呈三角形,由前向后狭窄,端部尖,端部两侧各具1对粗短刚毛。大黑粉盗蛹的主要鉴别特征有:前胸背板表面具许多微小锥形刚毛瘤,基部1/4处中央两侧具1对大刚毛瘤,前缘和侧缘具许多小锥形刚毛瘤和少量大刚毛瘤;第1~7腹节背板具较宽大侧叶突,第2~6腹节侧叶突前后缘均呈锯齿状,侧缘前半部分具2长刚毛瘤,且通常在其间有1小刚毛瘤,后角具1长刚毛瘤,第1腹节侧叶突前缘光滑,第7腹节侧叶突特别狭窄,后方弯曲后缘缺失,第8腹节侧缘平均分布3刚毛。  相似文献   

4.
顾杰  韩振冲 《植物检疫》2003,17(4):236-236,248
在检疫进口刚果奥古曼原木时 ,发现不少直径 6~ 7mm的蛀孔 ,凿开边材 ,表层下纵深 2~ 3cm范围内大面积布满粉末状蛀屑 ,进而发现大型蠹虫 ,并采集到完整的 3种虫态 ,经室内鉴定为毛额奸狡长蠹 (Apatefo moralisFahraus)。目前我国尚未有分布记录。过去曾有其成虫的简要描述 ,现将所观察到该虫的 3个虫态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供检疫参考。1 成虫长 1 4~ 1 7mm ;头、前胸黑褐色 ,触角、鞘翅深红褐色 ,翅端近黑色 ;翅基略宽于前胸背板基部。眼卵形 ,显凸 ,小眼细密 ;前额密被发状金黄色长毛丛 ;触角 1 0节 ,第 8~ 1 0节栉齿状 ,末节顶端…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技术, 研究了粗角梯天牛Pharsalia antennata雌雄成虫外部形态特征?触角和跗节感器种类及其差异?外部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粗角梯天牛雄性个体体长明显大于雌性; 雄虫触角总长为体长的两倍余, 雌虫触角仅稍长于体长; 雌虫第5腹节明显长于雄虫第5腹节?感器研究表明, 雌雄成虫触角上分布有5类18种感器, 即6种锥形感器?5种毛形感器?5种刺形感器?1种Bǒhm氏鬃毛和1种钟形感器, 其中毛形感器Ⅴ型仅分布于雄虫触角, 锥形感器Ⅵ型和钟形感器仅分布于雌虫触角, 毛形感器Ⅰ型在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存在差异?雌雄成虫跗节表面着生有3类8种感器:毛形感器3种?刺形感器3种和锥形感器2种, 同种感器仅在长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蒋华  黄佳聪  杨晏平 《植物保护》2022,48(4):252-257
橘斑簇天牛Aristobia approximator是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主要的蛀干害虫。通过对其成虫外部9个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分析,对照生殖器解剖结果,提出野外快速、准确、无损伤鉴别成虫性别方法。结果表明:体长、触角长、前胸背板宽、腹部第5节长、腹部末端超出鞘翅长在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触角正反面色泽一致。触角超出鞘翅末端长在雌雄间差异极显著(P<0.01),腹部第5节后缘及肛背板后缘形状差异显著,均可以作为野外成虫性别鉴别的特征,而以肛背板后缘雌虫具“W”形黑色宽弧边、雄虫具“U”形黑色浅弧边的野外目测鉴别最简便快捷、准确率最高(100%)。研究结果对橘斑簇天牛性比调查、种群动态预测、科学防控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凹额精灵小蠹(Hapalogenius atakorae (Schedl,1951))是近年来从进口非洲木材中经常截获到的一种外来害虫。本文通过碱解及解剖,观察了凹额精灵小蠹外部形态及雌、雄性生殖器和前胃板的解剖特征,发现其雄虫额部明显下陷成浅坑状,鞘翅斜面上行间1与行间2明显下陷成槽状,下陷区域内行2与行3鳞片毛消失或严重退化;雌虫额部平滑或隆起,鞘翅斜面上在行间1与行间2之间略有下凹,下凹区内行2与行3鳞片毛基本正常。本研究完善了凹额精灵小蠹的形态特征,为凹额精灵小蠹的口岸检疫鉴定提供了更详细和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草地螟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及雌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及鉴别方法在室内研究及种群测报中已经广泛应用,但幼虫及蛹的形态特征及雌雄的鉴别方法目前尚没有报道。本文借助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观察不同龄期草地螟幼虫的形态特征、5龄幼虫性别特征以及雌、雄蛹的区别,以期为草地螟幼虫和蛹的形态识别和性别鉴定提供科学分类依据。研究表明:1)初孵幼虫体色为淡黄色,随着龄期增大,体色逐渐加深,至末龄为灰黑色或黑色,3龄出现白斑和体侧纵带,5龄体背出现2条鲜黄色或黄白色背线;2)雄幼虫第5腹节背管两侧有一对精巢,呈白色半透明橘瓣状,3片精小囊隔膜将精巢分为4个小腔室,预蛹期2个精巢逐渐靠拢、融合并发生扭转,蛹期完全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剥离的圆球体,直至生命结束;雌幼虫卵巢没有明显分化;3)雌蛹腹部8~10节分节不明显,第8腹节中央的生殖孔和第9腹节的产卵孔连接组成一纵裂缝,裂缝两侧平坦,裂缝下端与排泄孔上端距离较远,为(0.48±0.005)mm,腹部末端钝圆;雄蛹腹部8~10节分节明显,第8腹节无纵裂缝,第9腹节的生殖孔呈一纵裂缝与第10腹节相连,裂缝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瘤状突起,裂缝下端与排泄孔上端距离较近,为(0.24±0.005)mm,腹部末端较尖。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一种快速准确鉴别柑橘长卷蛾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观察214头柑橘长卷蛾蛹和180头成虫腹部形态特征发现,雌蛹腹部末端分节不明显,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黑色纵裂,与肛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裂缝较短,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腹部末端分节较明显,第8腹节无裂缝,第9腹节中央有一黑色纵裂,裂缝较长,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雌蛾成虫腹部末端呈圆筒状;雄性成虫腹部末端短钳状具环形毛丝。  相似文献   

10.
刘永平  张生芳 《植物检疫》1989,3(4):241-247
本文对我国仓储物内发现的6种斑皮蠹属重要害虫进行了形态比较研究。比较的方面包括:1.雄虫触角;2.触角窝后缘隆线;3.颏;4.鞘翅表皮花斑及毛斑;5.第1腹板股节线;6.雄虫第8背板、第9、10腹节及阳基侧突;7.雌虫第8腹板和交配囊骨片。在对上述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各个种的快速鉴定特征。  相似文献   

11.
罗力夫 《植物保护》1982,8(4):34-35
茶脊冠网蝽Stephanitis(Norba)chinensis Drake又名茶军配虫、茶网蝽,是我国西南茶区重要害虫之一。严重受害的茶园,一片苍白,大量落叶,树势衰退,叶芽细小,萌发缓慢。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3毫米,褐—黑褐色。前胸背板呈网状花纹,两侧扩张,中部脊状突起盖着头部。前翅网状,有两段淡褐色横斑。雌成虫腹部黑褐色,产卵器着生于第7腹节。雄成虫腹部淡褐色,窄长,腹末有抱器1对。  相似文献   

12.
室内条件下,观察了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对替代寄主和自然寄主的寄生选择性,比较了不同寄主繁殖的蒲螨发育情况,蒲螨后代的生物学差异.结果表明,中华甲虫蒲螨最喜好的是替代寄主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和自然寄主台湾狭天牛Stenhomalus taiwanus,选择系数分别为0.6743和0.6493,差异不显著;其次为多毛小蠹虫Scolytus seulensis和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选择系数分别为0.5006和0.4619,差异不显著,但前一组的选择系数显著高于后一组.通过对单头蒲螨发育和生物学特性观察,替代寄主麦蛾、玉米象与自然寄主台湾狭天牛、多毛小蠹虫繁殖蒲螨从接螨至开始产后代历期分别为6.8、7.9、7.4、7.8d;最大膨腹体直径分别为0.9871、0.9243、0.9662、0.9423mm;每雌产后代雌螨数分别为109.6、105.5、130.3、115.9头,雌雄性比分别为24.6:1、22.7:1、27.4:l、22.8:1;后代雌螨爬行速度分别为5.51、5.20、5.89、5.34cm·min-1;单头蒲螨杀死供试寄主多毛小蠹虫幼虫数量分别为9.3、9.3、9.2、9.6头.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除寄主麦蛾繁殖蒲螨完成1代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其它寄主外,用替代寄主与自然寄主多毛小蠹虫繁殖的蒲螨在其他方面差异均不显著.因此麦蛾幼虫和玉米象幼虫作为中华甲虫蒲螨替代寄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4种花蓟马的鉴别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维球  曾玲 《植物检疫》2004,18(3):149-152
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隶属于缨翅目蓟马科(Thysanoptera:Thripidae).该属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触角8节,前胸背板前缘角及前缘各有1对长鬃,前缘角鬃长于前缘长鬃,后缘角有2对长鬃.前翅前脉与后脉着生排列等距的鬃.雄虫与雌虫形态相似,体略小,体色较淡,一般腹部第Ⅲ-Ⅶ腹板具腹腺域,该属全球已记录有180余种,绝大多数种分布于北美、中美、南美及欧洲等区域[1~3],我国曾先后记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小而纤弱的蝇子。具宽的翅,长的触角和足。头小;眼圆或肾形,有的为接眼式;单眼常缺;触角长,圆柱形,节常呈珠状,10~36节;喙短,很少伸长,下腭须1~4节,胸部卵形稍微凸起,无横缝;腹部8节,膨腹端小而凸出;产卵器间或很长。足细长,基节较短,胫节无端距,跗基节有时很  相似文献   

15.
石鼎和 《植物保护》1980,6(2):30-31
昆虫标本的制作,是研究昆虫、鉴别昆虫、普及昆虫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制作昆虫标本常用的方法,对鳞翅目昆虫的蛹,一般采用浸渍法,即把毒死后的蛹,长期浸泡在药液中保存,用此法制作的标本,往往受药液的长期腐蚀,产生变色、腹节脱落和少量沉淀物;对直翅目的成虫或若虫,一般采用干制法,即把毒死后的昆虫,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填入药棉,整形后干燥保存,但是在制作后不久,往往消失  相似文献   

16.
棉蝗雄性生殖器的解剖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蝗Chondracrisrosearosea (De.Geer)的雄性外生殖器解剖观察得知 :棉蝗雄性外生殖器位于第 9腹节腹板 (即下生殖板 )向背面弯曲所形成的生殖腔中 ,其构造最显著特点是 :(1)外生殖器主要由阳具基背片和阳具复合体组成 ;(2 )阳具基背片略呈桥状 ,具锚状突和冠突 ,其构造比飞蝗简单 ;(3)阳具复合体色带表皮内突呈“V”字形 ,末端尖细 ,并向外张开 ;(4)阳茎由两瓣合并为管状结构 ,其端部有 4个小突起 ,前面 1对较短 ,后面 1对较长 ,略向前弯曲  相似文献   

17.
两性异形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一般是由于雌雄两性在生活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导致,它反映了两性在不同选择压力作用下适应的结果。为研究敏麻蜥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于2014—2017年在新疆北部地区捕捉的152号活体进行8项形态学指标测量,怀卵雌性室内暂养用于收集繁殖数据。结果表明:敏麻蜥的雄性成体具有更大的头部、四肢以及更长的尾部,这是受性选择驱使;两性间局部形态的两性异形与异速增长无关,表明两性之间的差异可能在亚成体阶段乃至幼体阶段就已形成;雌性受繁殖力选择作用而具有更大的腋跨距,雌性通过增加对单个卵的投入,以及增加窝卵数来提高繁殖输出;雌雄两性间的断尾率与咬痕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性选择作用在两性尾部上的选择压力相等,因为性选择作用下的雄性间竞争与雌雄个体的交配过程均有咬尾行为。表明性选择与繁殖力选择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敏麻蜥局部形态的两性异形,并使头体长表现为雌雄同型。  相似文献   

18.
朱红毛斑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 Walker)(鳞翅目:斑蛾科)是榕树上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研究了朱红毛斑蛾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结果表明,朱红毛斑蛾卵粒聚集排列成连续线状;幼虫共6龄;雌雄成虫可通过触角鞭节颜色、腹末有无毛须和腹部腹面体毛颜色加以区分。在广西1年发生2~3代,以第2代预蛹期幼虫及蛹和第3代低龄幼虫越冬。成虫羽化高峰为10:00-13:00;交配高峰期为13:00-18:00;产卵高峰期为11:00-15:00;幼虫仅为害榕属植物叶片,当食料缺乏时还会为害其枝条韧皮部;越冬幼虫喜欢在位于地表突出的根系附近或杂草丛下化蛹越冬,极少数在土壤表层0~10mm处做蛹室化蛹。自然条件下发现2种朱红毛斑蛾的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19.
网目拟步甲(Opatrum subaratum Faldermann)俗称网目砂潜.据报道,它曾是林业上苗圃地的重要害虫,为害小辣椒在本地从未发现过. 2001年5月份方城县小辣椒发生严重为害.据5月10日至6月20日调查,幼虫有群居习性,爬行速度快(与金针虫截然不同),平均每株小辣椒5~25头,最多1株周围45头,平均每667 m2有虫2万~10万头,田间可见大片小苗被啃而被风刮倒,全县发生面积11 8 hm2.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 mm,体黑色,一般体附有土,头较扁,前胸发达,前缘呈半月形,上生细砂点刻,鞘翅上点刻多,并有几条纵隆起线;幼虫(又称伪金针虫)体细长,约20 mm,灰黄色,胸足3对,第一对比其他2对粗大.腹末端前部稍突起成一横沟. 为害特点:小辣椒定植后,幼虫围绕表土层中根部啃食一圈,使植株遇风即倒,成为小辣椒地块的主要地下害虫. 该虫在田间的分布,据28块田调查,主要分布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枯草落叶中,占85%以上. 进入6月中旬以后,该虫逐渐化蛹羽化.据试验,多种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防治效果不理想,而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灌根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豆小卷叶蛾是豆类的重要害虫。幼虫卷食芽、叶、花簇,并蛙食莢、粒、嫩茎等部。一般大豆受害,株高減低14—48%,結莢数減少11—27%左右。成虫体色暗褐,翅展16—20毫米。下唇須伸向前方,側視呈三角形。前翅中室外側有一黑斑。M脉在翅基的一段消失,Cu_1自中室下角伸出弯向前方。雌蛾翅韁3条,交配囊体具交配囊片2枚。雄蛾翅韁1条,第八腹节具侧味刷。卵扁薄呈椭圓形,长径0.56—0.75毫米,初产黄白色,在发育阶段卵面依次出現紅色小点。幼虫共5龄,老熟时体长11—14毫米。体青微褐,头部褐色,两侧有黑色楔形纹。腹足趾鈞双序全环,臀櫛5—8齿。蛹褐色,体长7—9毫米,雌蛹生殖孔生于第八和第九腹节,雄者位于第九腹节。此虫在武功地区一年发生4—5代,多以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发生于4、5月,第一代多为害草木樨等。第二代发生于6、7月,主要为害春播豆类。第三代发生于8月,主要为害夏播豆类。第四代发生于9、10月,发生較早的为害夏播豆类,迟的为害草木樨和野生豆类等。成虫夜出,飞行力強,对强的灯光和黑光灯有趋性。产卵量与补充营养有密切关系。卵散产于豆株下部叶片背面,幼虫孵化后須爬至上部幼嫩芽叶始能取食生活。已发現寄圭11种,有些生物学特性在防治上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