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处,小麦上病毒病种类较多。先后发现的有小麦丛矮病(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小麦梭条花叶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kllow mosaic virus, WYMV)、小麦黄矮病(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小麦“绿矮”病 (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其中小麦梭条花叶病曾大面积流行。2005年春天以来,江苏小麦上又发生了多种病毒病,除了以上4种,还出现了2种新的  相似文献   

2.
姜华 《植物病理学报》2001,31(2):191-192
 查明辽宁地区近年流行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种类及主要流行株系,为生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是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着重毒原采集、分离纯化、提纯检测、理化特性分析和抗血清制备等生物学特性研究,MDMV-RNA提取、CP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与株系鉴定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玉米对矮花叶病抗性机理,即MDMV对玉米品种防御酶系及生化物质影响的病生理研究,玉米品种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及MDMV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影响研究等,以填补辽宁地区对玉米矮花叶病系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种子带毒与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重要病毒病害 ,196 8年曾在河南新乡地区大发生。 80年代推广丰单 1号、郑单 2等抗病品种 ,病害得到控制。 90年代以来 ,病害再度发生并北移 ,京、津、冀、鲁、豫、陕、甘、辽等地均遭严重危害。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引起。种子带毒是田间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为了明确自然条件下 ,种子带毒对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的影响 ,1999年作者在玉米矮花叶病的重病区河北省抚宁县选择易发病期 (4月2 4日 )播种 333 5m2 高感玉米杂交种沈单 7。试验地内不进行药剂防治 ,其他水肥管理同大田。在…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矮花叶病196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次报道[1],我国1968年在河南省首次报道。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是引起我国玉米矮花叶病的主要病原[2, 3]。根据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SCMV分为4个组,其中第I组分布最广,第IV组是新发现的一个强毒株系,近年来的发生呈上升趋势[4, 5]。SC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粒体为弯曲线状。其由蚜虫非持久性传播[6],能侵  相似文献   

5.
我国玉米病毒病分布及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病毒病害给我国的玉米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玉米上检测到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甘蔗花叶病毒、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等12种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分布情况。同时对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鼠耳病、玉米红叶病和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等主要玉米病毒病害的发生流行、症状危害和防治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代,我们在研究粟红叶病时,曾与禾谷类作物的其他病毒作了比较。根据寄主范围和传染方法等特性,它与大麦黄矮病、甘蔗花叶病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的建立:铜网捕获病毒后,用其稀释约200倍的同源抗血清修饰处理3~5分钟,羊抗兔IgG-金复合物标记3~5分钟,经磷钨酸负染,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周围金颗粒特异性吸附,而背景上非特异性吸附很少。用此技术成功地快速检测和鉴定了病汁液中线状病毒(大麦黄花叶病毒,大麦温和花叶病毒,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连和马铃薯Y病毒)、棒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以及球状病毒(水稻矮缩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大麦黄矮病毒)。用0.5M PBSpH7.0制备病汁液,可大幅度提高同源抗血清对黄瓜花叶病毒的捕获能力。  相似文献   

8.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玉米矮花叶病是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病毒病害之一。1963年美国俄亥俄州大发生,十几个县4048hm2玉米田的50%受害,损失惨重。1965年Wiliams等明确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dwarfmosaicvirus,简称MDMV)侵染所致[1]。目...  相似文献   

9.
于2016—2017年对山西地区358个玉米栽培品种开展了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综合2年的结果发现,在鉴定的358个玉米栽培品种中,表现为高抗(HR)、抗病(R)、中抗(MR)、感病(S)和高感(HS)玉米矮花叶病的玉米栽培品种分别有213、31、17、59和38个,分别占鉴定总数的59.50%、8.66%、4.75%、16.48%、10.61%。参试品种中主栽品种83个,全部表现出对矮花叶病具较好的抗性。其中,60个品种表现高抗,且已在山西大面积推广。275个拟推广的新品种中,有35.27%的品种表现为感或高感玉米矮花叶病,在综合评价及品种选择时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玉米矮花叶病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近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流行成灾,给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病害发生危害特点,在进行病原病毒的提纯、血清制备、检测、病害流行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种传规律和蚜虫传毒机制作了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