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采用粪便检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斑点杂交试验(Dot-hybridization),检测苏皖两个省10县市302农户的307头水牛的粪便、血清及中间宿主小土蜗(Galba pervia),进行水牛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感染的调查分析。粪便虫卵呈阳性43头,阳性率为14.01%,安徽为13.61%(18/155),江苏为16.48%(25/152);感染水牛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为16岁,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母水牛阳  相似文献   

2.
<正> 为查明我省肝片吸虫中间宿主的种类,我们于1989年6月在石台县七井乡对流行区的椎实螺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首次发现了分布在我省的狭萝卜螺,并确认为该地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 1 椎实螺的种类描述.我们在七井乡两个点共调查椎实螺200余只,根据螺体形态、各部量度数据以及生态观察,鉴定为狭萝  相似文献   

3.
正卷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卷棘口吸虫寄生于家禽和一些野生禽类直肠、盲肠中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为下痢、消瘦,幼禽生长发育受阻。辽宁省散养鸡有感染本病的情况。1卷棘口吸虫病生活史中间宿主是多种淡水螺,主要有折叠萝卜螺、小土窝螺和凸旋螺。补充宿主除上述3种螺外,还有半球多脉扁螺和尖口圆扁螺及蝌蚪。终末宿主鸡、鸭、鹅和一些野生禽类。发育过程成虫在终末宿主直  相似文献   

4.
<正>羊的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吸虫引起的羊的寄生虫病。吸虫成虫可寄生于羊的胆管内,幼虫经胆管移行,进入消化道,造成宿主脏器的机械损伤以及胆管炎、肝硬化、贫血等。绵羊对肝片吸虫最为敏感,且死亡率较高。肝片吸虫中间宿主为螺狮和土蜗螺,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可感染附着在水草上的囊蚴感染。2016年进入夏季,新乡地区降水增多,多地发生水灾,灾后有养殖户的羊只发病,经诊断确诊为肝片吸虫病。现将诊治情况作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5.
翟广华 《新农村》2020,(3):29-29
牛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对牛、羊的危害性极大。牛肝片吸虫主要寄生于牛肝胆管中,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后孵出小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继续发育离开螺体,在水体中或附着于水草上形成囊蚴,囊蚴如果被牛只吞食,到达小肠后沿胆管或穿过肠壁和肝实质到达肝胆管内寄生而引发该病。1.临床症状牛体感染肝片吸虫后,多呈慢性经过,轻微或中等感染,膘情较好者.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5366只家鸭,次睾吸虫总感染率为19.6%,其中,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orientalis Tansbe,1921)感染率为9.3%,台湾次睾吸虫(M.taiwanensis Morishta etTseuchimochi,1929)为11.7%,混合感染率为1.4%.这两种吸虫的最高感染月份分别为9月(21%)和8月(32%).东方次睾吸虫感染度低于台湾次睾吸虫(P<0.01).从螺类调查和人工感染试验确证次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tulus(Benson)).次睾吸虫尾蚴主要在白天逸出,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水温与光照是影响逸出的主要因子.实验条件下,东方次睾吸虫完成一个生活史至少需128d,其中螺内88d,鱼体30d,鸭体15d.  相似文献   

7.
牛羊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中所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本病可引起牛羊急性、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使牛羊生产性能下降,幼畜可导致大批死亡,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肝片吸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淡水螺,所以该病多呈区域性流行,雨季、水灾地区流行较为严重。1临床病状吸虫病临床表现因感染强度和牛羊抵抗力、年龄、饲养  相似文献   

8.
<正>肝片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所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病。肝片吸虫属片形科、片形属,经常寄生在牛、羊等动物肝脏、胆管器官中,靠吸食肝脏中的血液存活。肝片吸虫能破坏动物的肝脏,并能产生溶血毒素,使患病动物贫血、水肿、食欲不良及肠炎,同时伴有全身性中毒症状。肝片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通过螺、蜗牛中间宿主寄生传播,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动物死亡,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以下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一例羊肝片吸虫病诊治案例,供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牛肝片形吸虫病又名肝蛭病,是指牛感染了肝片形吸虫而引起的以贫血、消瘦、肝炎、胆管炎、颌下水肿、肝实质或胆管内有虫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对幼牛危害大,死亡率高。成年牛一般慢性经过,很少死亡。一、流行病学肝片形吸虫分类上属于片形科,片形属。虫体呈扁平状,灰红褐色,大小为长20~40毫米,宽9~14毫米。其终未宿主主要为牛、羊、骆驼和鹿等反刍动物。猪、马属动物和人也可感染。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0.
1989年3-9月作者检查雅安9种淡水软体动物11838只,4种陆生软体动物790只,从中查出21种吸虫的胞蚴(或雷蚴)和尾蚴期。通过本次调查发现11种吸虫的中间宿主(或第一中间宿主)新记录共15个,文中对赤豆螺与人和动物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宋志慧  杨鲁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39-10441
[目的]探讨2,3,5-三氯酚和2,3,6-三氯酚对小椎实螺的毒性指标。[方法]以小椎实螺为供试生物,采用半静态法对小椎实螺进行驯养和试验,测定2,3,5-TCP和2,3,6-TCP对小椎实螺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和POD活性的影响。[结果]2,3,5-TCP和2,3,6-TCP对小椎实螺的96 h LC50分别为0.525和1.925 mg/L,毒性顺序为:2,3,5-TCP>2,3,6-TCP;2,3,5-TCP和2,3,6-TCP的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2,3,5-TCP和2,3,6-TCP暴露1 d胁迫小椎实螺POD为诱导-抑制效应,暴露3和5 d胁迫小椎实螺POD为抑制效应,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不同酶活性变化显著。[结论]为进一步探讨氯酚对腹足动物的毒性机理以及对氯酚化合物污染的早期诊断与生态风险评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安徽省望江、合肥、太湖、巢湖、蒙城、凤阳、灵壁、肥西、宣城、旌德等10个市县的油菜病茎上分离得到60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并对其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有18株对多菌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上述各地均有抗药性菌株分布,但所占的比例不一,以蒙城系列(MCS)监测到的抗药性个体比例所占比例最大(66.7%),太湖(THS)最小(9.1%),但监测到THS-1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最强,高达743.8347mg/L。结果提示安徽省各地油菜菌核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且个别菌株已达到极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苦楝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对生长于安农大校园、安徽灵璧、江苏无锡、陕西咸阳的苦楝植物内生真菌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研究。初步分离培养获得290株内生真菌,经分离纯化、形态观察、显微鉴定,它们分属于1亚门、5目、6科、11属。研究发现:不同地理来源的相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不同,不同地理来源不同季节相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也不同;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密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各个部位内生真菌的密度在春、夏季和秋季的变化不尽相同,体现了其明显的生物多样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大豆新品种“淮豆8号”是利用淮89-15为母本,菏84-5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单籽传法育成的高油高产夏大豆新品种。于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好,产量水平2700 ̄3000kg/hm2。株型紧凑,叶片上部披针形,有利于通风透光。品质优良,突出表现在脂肪含量高,超过22%。抗倒伏,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应性较广,适宜在山东西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入世以来我国棉花主产区竞争力变化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综合优势指标,分析了入世以来我国13个棉花主产区竞争力的变化.研究表明,加入WTO后我国各棉花主产区竞争力表现出"大稳定、小变动"的变化趋势,河北、湖北竞争优势有所提高,河南、安徽、江苏竞争优势下降,从而形成当前新疆、天津、山东、河北竞争力较强,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竞争力居中,湖南、山西、陕西...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趋势线法、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及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法对1949-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旱灾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降低粮食主产区旱灾风险及灾害损失的措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除江苏省外,干旱发生率均高于60%,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2)东北地区各省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均呈现增加趋势且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长江流域的湖北和四川省干旱受灾率呈增加趋势,江西和湖南省干旱受灾率呈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M-K趋势检验,变化趋势不显著;上述长江流域四省干旱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只有湖北和四川省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黄淮海地区除江苏省干旱受灾率呈微弱线性增加趋势外,其他各省干旱受灾率均呈减少趋势,但只有安徽省通过M-K趋势检验,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黄淮海五省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只有河北和江苏省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3)M-K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旱灾受灾率变化突变点为2002年,之后呈减少趋势;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干旱受灾率变化突变点分别为1977、1970、1983和1977年,之后干旱受灾率呈增加趋势;各省区干旱成灾率突变点如下: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为1988、1977、1981和1984年,黄淮海地区的河北和江苏省分别为1961和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和四川省分别为1986和1975年,各省区干旱成灾率在突变点之后均呈增加趋势。综上,粮食主产区干旱灾害发生率普遍较高且年际变化大,东北地区旱灾影响范围、规模以及致灾程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黄淮海地区的河北和江苏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和四川省虽然干旱影响范围和规模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是旱灾的致灾程度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干旱受灾率显著期普遍发生在2000年后;干旱成灾率增加趋势显著期普遍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201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杂交油菜华油杂9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油杂9号在长江下游区域试验与湖北省区域试验中,比对照中油821和中双6号分别增产24.57%和16.68%,均居首位.在近几年的生产中,表现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丰产、稳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适应性广泛等特点;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及淮河以南地区种植,大面积增产显著,是目前最具有推广潜力的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山东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实际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玉米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选育生育期长和耐热的夏玉米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建  甄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33-2635,2704
以安徽省典型年的县域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九五")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县域总体空间差异变化趋势出现波动,县域间空间相互作用不强.大部分县域经济增长缓慢,呈现出较低层次的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江苏与安徽小麦良种补贴中标价格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江苏小麦良种补贴情况,并对其2007年中标价格与安徽进行比较。从农民的角度看,安徽良种补贴效果好于江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