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艺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3,(4):149-151,15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  相似文献   

2.
刘盛龙 《农业考古》2004,(2):154-154
我曾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宜宾电视台举办的《茶之秀》文艺晚会,观看了市里有名的“景盛茶坊”“亨达茶楼”“假日茶楼”及“叙府茶业公司”表演的“乌龙茶艺”“绿茶茶艺”“水果茶艺”,使人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文化的熏陶。我最早接触到茶艺是在1989年北京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示周上,那时我观看了台湾代  相似文献   

3.
户佳织 《农业考古》2004,(2):162-163
听说,拉丁语的Schola的意思是学校,原本的含义是少数朋友一起涵养情趣、探讨学问。袁勤迹女士是中国政府首次认可的高级茶艺师之一。她在自己的工作室开办了茶艺培训班恰恰如拉丁语的Schola一样优雅而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余悦 《农业考古》2006,(2):87-99
群芳满园春意艳,寻幽探胜更适闲。又是春回大地、美不胜收的时节,我们再一次来到日本,与爱好中国茶的朋友们交流,感到非常高兴。去年我讲课的题目是“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那是棚桥先生的“命题作文”。今年呢,给我的要求非常宽松,随便谈点什么。但是,这种“自由谈”更不好完成。海阔天空,范围太大;信口开河,言不及义。考虑再三,还是谈谈“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为什么呢?中国茶艺存在着“思”与“行”的两个层面。“思”需要理念;“行”需要美感。我在《中国茶韵》一书中提出: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一是哲理为先”,“二是审美为重”,正好去年谈的是前者,今年就谈谈后者。我想讲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6.
陈铭华 《农业考古》2002,(2):151-151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的茶文化 ,得到社会的重新认识和推崇 ,由此兴起了上海茶文化热潮。 1 991年 7月 ,上海首家集茶文化、茶经济于一体的茶艺馆———宋园茶艺馆的建立 ,为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新的内涵。 1 992年 8月 ,“宋园”建立了上海第一支以小学生表演茶艺为主体的苗苗茶艺队 ,也是当时全国第一支少儿茶艺队。以后逐渐形成了以上海黄浦、闸北和浦东为基础 ,以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培训基地的少儿茶艺活动中心。上海市教委还专门组建了上海市中小学茶艺教研组 ,在上海的中小学中开…  相似文献   

7.
范增平 《农业考古》2003,(4):291-297,301
一百多年来的台湾茶文化发展史与茶业市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茶文化活动大部分是商业性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茶艺概念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2,(2):139-144,159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 ,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 ,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可谓众说纷坛 ,莫衷一是。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 ,深以为是。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一、“茶艺”一词溯源中华茶艺古已有之 ,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 ,如唐代的陆羽《茶经》 ,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 ,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 ,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  相似文献   

9.
《农业考古》2004,(4):8-9
(本报讯)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团继去年11月应邀赴法国里昂参加"中国茶文化节"之后,今年6月23日至7月5日又应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法国国际茶文化促进会等单位邀请,赴法国巴黎参加"第一届茶文化周"活动,前后进行了10天50多场次茶艺表演,这是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闭幕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法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专门观看了茶艺表演,并给以亲切的鼓励.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食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人类食用茶叶的方式大体上经过吃、喝、饮和品四个阶段。“吃”是指将茶叶作为食物来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将茶叶作为药物熬汤来喝的,“饮”是指将茶叶煮成茶汤作为饮料来饮的,“品”是指将茶叶进行冲泡作为欣赏对象来品尝的(饮是为了解渴,可以大口饮下。品是品尝,需要细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种方式发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会时期,后一种方式较晚,很可能晚到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11.
寇丹 《农业考古》2001,(2):26-32
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地区使用了中华茶艺这个名词以来不过三十年时间 ,茶艺馆和茶艺表演已遍及国内外的华人区了。江西陈文华先生在他编写的《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详细的发展过程综述和对“茶艺”一词不同理解的辑录 ;世纪之末 ,台湾范增平先生在大陆出版了《中华茶艺学》。但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论及茶艺活动的主题。现在我来谈它 ,也就杜撰了一个名称叫“主题茶艺”。因为研究茶文化的活动 ,就不能不研究茶与人之间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以及这种结合对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应该说 ,自唐代以来的重大茶会、茶宴都是有…  相似文献   

12.
<正>茶艺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精湛必须具备“四要”条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四者缺一不可。茶品以形、色、香、味分高下,水品以清、活、轻、甘、冽别优劣,火以活火为上,器以宜兴紫陶为佳。名茶的形成、品水文学的出现、火候之掌握、茶具之发展历史无不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与茶道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精茶要靠感官鉴定茶的形、色、香、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国茶之起源,源于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之益智健身功能,中国饮茶已有3000余年历史。晋代郭璞注《尔雅》,明确“茶”的含义。进入唐代,伴随着灿烂的盛唐文明,茶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陆羽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推荐湖州紫笋茶为贡茶;浙江长兴顾渚山建起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茶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凝结着汉民族的人文精神,值得向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介绍和推广。本文通过实证调查方法研究中国茶艺在日本推广的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推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汊汉 《农业考古》2003,(4):1-11
为了纪念中法建交40周年,法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决定从2003年至2005年为“中法互办文化年”。从2003年秋至2004年夏,先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作为法国第二大城市的里昂市,于2003年11月7日至9日,在里昂市特地举办了“中国茶文化节”。由里昂市政府、法国中  相似文献   

16.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2):301-303
范增平先生将多年来发表过的有关茶艺和茶文化问题的文章结集成书 ,取名为《台湾茶艺观》 ,承蒙错爱 ,嘱我为之写序 ,以我和范先生十多年的交情 ,没有推却之借口 ,只得从命。初识范增平先生是在 1 2年前的福州。 1 991年冬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蔡荣章先生率台湾茶友赴武夷山参加国际无我茶会 ,路过福州时 ,举办了一次茶艺交流会。当时我正在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 ,到福州联系印刷封面和彩页事务 ,顺便参加了这次茶会。就在这次会上 ,认识了范增平先生 ,同时还经他引见 ,认识台湾天仁集团的总裁李瑞河先生。在日本茶道表演时…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中韩茶文化交流会而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悦 《农业考古》2002,(4):11-13
  相似文献   

18.
周洁琳 《农业考古》2002,(2):145-145
茶艺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社会化的表现 ,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有着民族情结和价值意义的多项重叠。茶艺在中国的历史延续 ,不单是人对物质生活的亲身感受 ,而且是人们观感世界、体验生活的传承与积淀。唐代陆羽以其所著《茶经》奠定了其茶圣的历史地位 ,他在《六羡歌》中写道 :“不羡黄金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本身淡泊明志的高洁情怀 ,为后代茶人树立起精行俭德的光辉榜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尽管都构筑了自己的思想框架 ,“九流十派 ,百家争鸣” ,但如何面对人生却是每个人都回避不…  相似文献   

19.
黄进 《农业考古》2015,(2):234-236
随着茶文化的复兴,近年来开设茶艺课程的高校逐渐增多,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却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茶艺"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对该课程以后的教学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信阳茶俗和茶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本文着重介绍信阳以茶敬客的饮茶习俗、以茶为礼的风习及信阳毛尖茶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