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讨论不同产地,不同地理位置瓜蒌子形态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瓜蒌子的长、宽、厚、百粒重,根据瓜篓子百粒重、长、宽、厚、长×宽×厚、长/宽、厚/宽7个指标,分析瓜蒌子的产地差异、地理变化规律及不同产地种子形态相关性.结果:瓜蒌子长度和宽度呈明显正相关,宽度和厚度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不同产地不同地理瓜蒌子差异不明显,产区内差异较为显著.瓜蒌子的形态学指标间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3.
播下努力,自会收获成功;播下心血,自会收获美丽;播下智慧,自会收获希望。从皱皮木瓜到沂州木瓜再到观赏木瓜,几十年的轨迹上写满了努力、心血和智慧。  相似文献   

4.
种子种质贮藏方法学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新雄 《种子》1992,(6):25-28
随着遗传资源保存的发展,种子种质贮藏方法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研究学科。本文着重介绍种质贮藏寿命,贮藏设施,生活力及活力测定,种子干燥,遗传因素,生活力的预测及种质更新等方面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木瓜为蔷薇科木瓜属植物,全属共5个种,光皮木瓜种、皱皮木瓜种、毛叶木瓜种、西藏木瓜种和日本木瓜种。沂州木瓜源自皱皮木瓜实生群体,是由沂蒙山区原有皱皮木瓜资源中选育的,其果实大、结果多、果肉厚、肉质细腻、芳香浓郁而且营养丰富,适宜加工食用,是我国珍贵的观赏、食药兼用的多用途植物。  相似文献   

6.
张娜  吴媛  吴之坤 《种子》2022,(1):7-13,43
为挖掘血人参野生优质种质资源,以黔产不同种源血人参果实、种子为材料,测量其形态大小、千粒重、硬实率等性状,用培养皿发芽法研究种子的萌发特性及不同种源野生血人参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萌发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血人参果实大小、种子大小、千粒重、硬实率差异极显著(p<0.01);D 10(普安县森林公园)种子的饱满度最好,D ...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测定了抗病毒转基因木瓜品系55-1、GM YK和华农1号的结构特征序列,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合成了结构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了55-1、GM YK和华农1号的结构特异性检测方法.为提高检测效率,将结构特异性检测引物和内源基因检测引物置于同一反应体系之中,建立了转基因木瓜品系的两重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用于进口木瓜的检测,从中发现未经我国批准的转基因木瓜品系,为转基因产品的标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甜荞种质资源种子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22份甜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脂肪及脂肪酸等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种质间的变异幅度较小。聚类分析后,22份供试荞麦种质可分为2类:第一类为粗蛋白、脂肪、Fe含量较高。第二类VE、Se、VP的含量较高;所有供试材料的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含量均明显低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棕榈酸和油酸);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与面筋质的相关性亦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扁蓿豆不同种质材料种子萌发期抗旱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5个PEG渗透势梯度模拟干旱胁迫,以黄花苜蓿作对照,探讨了4份扁蓿豆种质材料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通过对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活力指数和半致死渗透胁迫强度3项指标的综合分析,扁蓿豆种质材料在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高于黄花苜蓿,4份扁蓿豆种质材料抗旱性大小顺序为:材料4>材料1>材料3>材料2。其半致死渗透胁迫强度分别为:-1.30MPa、-1.03MPa、-0.85MPa、-0.78MPa。  相似文献   

10.
卢新雄  崔聪淑 《种子》1991,(6):60-62
我国从70年代末以来,种质库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今全国建成了十几座中、长期冷藏种质库。利用冷藏种质库保存正常型的种子,除贮藏温度较低外,还要求种子的质量要高(纯度、净度、生活力高),种子的含水量要低并且要密封包装后贮存,以实现较长期保存种子生活力。为达这一目的,种子在种质库须经过清选、发芽检测、干燥、包装等处理。国家种质库经过5~6年来的不断摸索,已形成一条种子处理流  相似文献   

11.
西瓜种质资源种子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102份西瓜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单瓜种子数、种子千粒重、种子长度和种子宽度等11项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重量、单瓜种子数、千粒重、种子厚度、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形指数和种皮底色等11个性状都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多样性指数介于0.69~2.05之间,参试材料中,种皮底色为灰黄色的品种居多,种子表面光滑的品种居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重量与单瓜种子数、种子长度和种子宽度极显著正相关。单瓜种子数与种子厚度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种子厚度、种子长度和种子宽度极显著正相关,种子厚度与种子长度和种子宽度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浸提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光皮木瓜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光皮木瓜中黄酮提取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提取温度,其次是乙醇浓度;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40,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5h。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黄酮类物质得率为11.230mg/g,为索氏提取法提取得率的2.56倍。  相似文献   

13.
为解除多花黄精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利用Nikon-SMZ 800体式显微镜观察多花黄精种子不同萌发时期的外观形态,采用石蜡切片法将多花黄精种子特殊部位制成切片,在Olympus-BX 6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解剖结构,探究多花黄精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多花黄精种子萌发过程可分为:刚采摘、未萌发、刚萌发、小球茎形成、初生根茎形成和出苗6个阶段;2)成熟的多花黄精种子,其胚未分化出明显的子叶、胚芽和胚根,随着种子的萌发而分化成成熟胚;3)多花黄精种子的萌发伴随着胚乳的降解;4)多花黄精种子同时存在生理休眠和形态休眠,具有形态生理休眠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夏蜡梅种子形态结构和萌发特性,以其种子为研究对象,用体视显微镜结合石蜡切片法观察夏蜡梅种子形态和种胚的解剖结构,用称重法测定不同处理种子吸水率,并统计不同贮藏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夏蜡梅种子呈不规则纺锤状或长圆形,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属双子叶无胚乳种子;外种皮致密坚硬,深褐色、有光泽,透水能力较差,通过刻伤种...  相似文献   

15.
测定华北驼绒藜不同发育程度种子含水量、千粒重、萌发特性,观测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特征,以了解华北驼绒藜种子成熟度、形态特征和种子活力的关系,为生产中确定适宜收获时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后40 d时种子含水量为39.89%,趋于稳定;干物质积累在花后36 d增长趋于平稳,40 d积累停止,此时种子千粒重为1.69g,发芽率达到峰值,为98.7%.在授粉后10~12 d发育成16细胞原胚,14 d发育成球形原胚,15~17 d发育成心形胚,授粉后25 d胚体发育为成熟胚.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适宜的收获时间为花后36 d.  相似文献   

16.
以木瓜粉为原料,添加一定的辅料,采用湿法制粒法研制木瓜咀嚼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木瓜咀嚼片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木瓜咀嚼片的最佳配方为:木瓜粉和辅料的质量比1∶3,糊精添加量40%,甘露醇与蔗糖质量比1∶2,PVP-K30的70%乙醇溶液添加量12%为黏合剂,硬脂酸镁添加量1.1%为润滑剂,每片质量为0.40 g。按此配方制得的木瓜咀嚼片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分别为0.076 4、0.135 6 mg/片,该咀嚼片酸甜可口,具有木瓜特有的清香味,表面完整光滑,硬度适中,色泽均匀,市场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超声法辅助提取光皮木瓜渣中的多酚,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提取温度等因素对提取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光皮木瓜渣多酚提取的适宜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5%,料液比1∶17,超声时间40 min,提取温度60℃,在此优化条件下,光皮木瓜渣多酚提取量为9.73%;该类光皮木瓜渣多酚粗提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类具有开发价值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8.
不同采种期对日本三桠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振鸿 《种子》1995,(1):8-12
日本三桠种子完熟期的粒重、脂肪含量、膜结构完整性、存苗率、幼苗干重都达到最高值。完熟期为种子生理成熟点。果皮浅黄、质软、内果皮呈褐色膜质状,为种子成熟的表观指标。果实比容升至0.919/m,比重降至0.87均可作为种子成熟精确数量指标。日本三桠种子的后代,能提前建成强健发达根系是幼苗生长健壮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超声波、漂烫和微波处理技术分别对野木瓜鲜切片进行处理,以DPPH实际清除量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处理的冻干样品的水提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用酸性缓冲体系(pH 4.51 NaAc-HAc)来测定其水溶液对DPPH的清除作用,DPPH在浓度12~36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各处理在较优条件下微波(低火力、80 s)、漂烫(90℃、105 s)、超声波(240 W、35℃、55 min)和未处理组样品对DPPH的清除能力分别相当于VC的5.65%、5.55%、5.41%和5.00%;3种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提高样品对DPPH的清除能力,且微波组漂烫组超声波组。其增强效应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