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超声波和加热回流的方法提取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其含量。【结果】超声波方法提取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比用加热回流方法提取的样品含量高,其中A样品中药品含量测定差异明显。【结论】在提取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时,超声波提取方法优于加热回流方法。  相似文献   

2.
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在丹参根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生长在粘土、沙土和马骨石土上1~2年生丹参不同根组织的分析表明,丹参酮ⅡA主要分布在木栓层,丹酚酸B分布在木质部和韧皮部.1年生丹参根木栓层的丹参酮ⅡA含量较2年生丹参为高,而1年生丹参根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丹酚酸B含量与2年生丹参没有显著差异.粘土地栽培丹参根中的丹参酮ⅡA含量较沙土、马骨石土地栽培丹参为高,但不同类型土壤上丹参根中丹酚酸B含量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观察丹参药材性状和病害情况,用重量法测定丹参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含量,用HPLC法测定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前茬作物丹参药材的产量、病害、浸出物含量、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均有一定差异,以玉米、红薯、花生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优于以丹参和棉花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人工驯化后的滇丹参和丹参(引种自河南)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的差异,为丹参杂交品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滇丹参和丹参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总体上滇丹参与丹参的丹参酮类含量均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的规定;从单株看,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6.7%,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74%;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0.0%,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354%。丹参的丹酚酸B含量极显著高于滇丹参,二者的丹酚酸B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70.0%,含量最高为5.49%;丹参单株合格率为100.0%,含量最高为8.68%。【结论】同水平下丹参材料的丹酚酸B合格率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道地药材白花丹参为试材,研究了其不同生长时期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地下部干物质重与有效成分含量最大化两因素,明确白花丹参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上旬。  相似文献   

6.
丹参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掌握丹参生长发育特性,提高其药材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方法]通过对丹参生长发育过程中农艺性状调查,并对根中有效成分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研究丹参生长发育及其不同时期根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丹参根与根茎鲜重、茎叶鲜重、主根长、主根径、株高、茎粗等9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丹参根的有效成分含量在生殖生长期高于营养生长期;丹参根中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酚酸B含量总的变化趋势呈“低、高、低”的特征,均在7月中旬达到最高。[结论]得出了在丹参根药用成分最高时采收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河南产丹参的适宜采收时期,测定了河南产丹参不同采收期根干质量、丹参酮ⅡA含量和丹酚酸B含量以及这2种有效成分的产量。结果显示,嵩县、伊川、方城3个种源的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均在7月份达到最高,而丹参根干质量均在11月份达到最大,丹参有效成分含量最大的时间和丹参产量最高的时间不重叠。这3个种源丹参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产量(根干质量×有效成分含量)从3月到11月均逐渐增加,并在11月达到最大。采收时间对河南产丹参的2个有效成分含量、根干质量及有效成分产量均有较大影响。综合考虑,以丹参有效成分产量为标准,确定河南产丹参的适宜采收期为11月。  相似文献   

8.
采用HPLC法测定丹参根部水溶性(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脂溶性(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活性成分含量,并用色差仪测根部颜色,探讨丹参根部颜色与其活性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丹参药材等级标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级别丹参表面色度值存在明显差异,可据此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多数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二氢丹参酮Ⅰ和紫草酸与色度值L*、a*、b*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他5种成分与色度值L*均呈负相关,与a*、b*均呈正相关,其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参酮Ⅰ与色度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与a*值和b*值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丹参根部越红活性成分含量越高,这为合理评价丹参药材质量、进行丹参药材分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地区丹参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结果表明:所检测的15个丹参品种,仅有5个品种的丹参酮ⅡA含量达到药典规定标准,而丹酚酸B含量普遍高于药典规定标准;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之间没有正比关系,不能仅以一种含量作为衡量丹参品质优良指标;河南卢氏皱叶丹参及四川中江丹参的品质较好,性状稳定,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27个丹参品系的形态学性状与丹参酮ⅡA、丹酚酸B的含量进行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含量与花轮数、根条数呈显著正相关。丹酚酸B含量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花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花轮数、根条数和分枝数可作为高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丹参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同时测定丹参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为样本,用HPLC法测定。色谱条件为:Shimpack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0.2%甲酸的乙腈溶液-0.2%甲酸的水溶液体系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为30℃。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6种成分的进样量范围分别为丹参素0.15~1.16μg、原儿茶醛0.067~0.54μg、丹酚酸B:0.34~2.76μg、隐丹参酮0.04~0.32μg、丹参酮Ⅰ0.009~0.074μg、丹参酮ⅡA 0.010~0.082μg,该范围内进样量与色谱峰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4~0.999 7);加标回收率在98.90%~99.41%;RSD均小于1%。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野生丹参和栽培丹参中水溶性及脂溶性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和磷用量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丹参生长和药用成分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处理条件下,与未接种株相比,接种AM真菌丹参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多糖的质量分数显著提高,而丙二醛(MDA)和脯氨酸质量分数均显著下降。相同水分不同施磷水平下,丹参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丹参多糖的质量分数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P2(0.15g·kg-1)时达到最大,叶绿素、蛋白质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最大分别为1.182mg·g-1、11.925mg·g-1、21.959mg·g-1;与此相反,MDA质量摩尔浓度和脯氨酸质量分数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P2(0.15g·kg-1)时达到最低,分别为1.418mmol·g-1和6.067μg·g-1。不同水分相同施磷水平下,接种株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丹参多糖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未接菌株,70%田间持水量下丹参药用成分质量分数较高。70%田间持水量,施磷量为0.15g·kg-1时接种AM真菌使丹参药用成分质量分数最高,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0.252%、3.352%和6.166%。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量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含量以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鲜丹参的质量影响。方法:通过HPLC检测经常温蒸馏水、100℃蒸馏水以及无水甲醇进行预处理后的鲜丹参切片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含量,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不同产地鲜丹参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产地鲜丹参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的含量不同,但经沸水处理后的丹酚酸B含量均最高。结论:沸水处理有利于鲜丹参品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14.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Cl3-NaOH法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而在茎中较低。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5倍、3.8倍和3.5倍。白花丹参叶部这3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4倍、1.8倍和1.9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部均未检测出丹参酮ⅡA;但含有与根部相同的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等3种水溶性成分,且在叶中含量较高。【结论】除根以外,丹参叶部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提取丹酚酸等的原料。此外,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丹参片最佳炮制方法,分别从5个药源基地随机采挖丹参鲜药材约500 kg,以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含量为指标,主要研究丹参片炮制过程中干燥及切制两个关键环节,每个基地、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 含量:50 ℃烘干>30 ℃烘干>阴干≌晒干、原药>水洗后切片>浸润后切片>干切片;丹酚酸B含量:阴干≌晒干>30 ℃烘干>50 ℃烘干、水洗后切片>干切片>原药材>浸润后切片;丹参片炮制过程中干燥时最好采取晒干法,切制过程中最好采取水洗后切片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揭膜方式对丹参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丹参地膜覆盖栽培过程中3种揭膜方式对丹参根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丹参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揭膜方式对丹参产量的影响显著,以丹参返青后完全揭除地膜处理的丹参根产量最高,达到10015.5kg/hm2,比不覆盖地膜的处理增加了38.3%,比完全不揭除地膜的处理增加了近2倍;不同揭膜方式对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以丹参返青后完全揭除地膜处理丹参根的活性成分含量最高,丹参酮ⅡA含量在9月份达到最高值,为0.4571%,丹酚酸B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6.4223%,总丹参酮在9月份达到0.9842%。在丹参苗期采取地膜覆盖,返青后及时揭除地膜,可以提高丹参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7.
张红瑞  高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11-6812
[目的]为了探讨控制生殖生长对丹参根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单株根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2005年12月的田间试验中,采取全部摘除花序处理控制丹参根的生殖生长,每10 d摘一次。不作任何处理的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摘除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Α和丹酚酸Β含量以及单株干鲜重。[结果]除7月外,其余各月控制生殖生长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均比对照显著增加。11月摘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分别比对照增加提高28.12%、15.49%、9.78%、22.82%和34.12%。[结论]该研究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丹参根结构发育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施肥对丹参根周皮、皮层和韧皮部以及木质部的发育和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钾肥、磷肥的施用比例都可以有效促进周皮、皮层和韧皮部的生长发育,增加钾肥的比例更有利于木质部的生长发育.当N,P,K的质量比为1∶1∶1时有利于丹参酮ⅡA的积累,后期增施磷肥或者钾肥都有利于缓解丹参酮ⅡA含量的降低;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改善丹参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丹参无糖配方颗粒制备工艺,以润湿剂用量(乙醇)、润湿剂浓度及辅料(可溶性淀粉)用量为考察因素,以颗粒中丹参酮类成分及丹酚酸B的含量、颗粒剂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等检查项目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优选。得到丹参无糖配方颗粒的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以75%的乙醇为润湿剂,润湿剂用量为药材浸膏和辅料总量的10%,辅料用量为药材浸膏量的5倍,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颗粒剂质量最优,其中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为0.628%,丹酚酸B含量为1.504%;所得颗粒粒度均匀,色泽一致,呈浅红棕色,无吸潮、软化、结块、潮解等现象;粒度不合格率为10.4%;水分含量为4.6%;干燥失重率为1.7%;溶化现象为轻微浑浊,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低镉积累的优质丹参新材料,以7份不同的丹参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农艺性状、有效成分含量、含水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镉积累特性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D11地下部分丹参酮类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最高、丹酚酸B含量排第二;且地上和地下部分镉含量均最低、转运系数大于1。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下部分镉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镉转运系数均显著负相关;镉转运系数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7份丹参材料中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含量较高的D11具有低镉积累、抗逆性好的特征,是综合品质最优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