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云南干热河谷微地形改造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定位观测和对比试验,对云南干热河谷典型地段改造后微地形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大小及年内分配,通常分为土壤水分缓慢失墒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缓慢消耗期和土壤水分稳定期等4个时期.雨季,水平沟、水平台的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幅较自然坡面大.改造微地形等高水平上各层次的年平均含水率比自然坡面高,变异系数比自然坡面小,各微地形土壤含水量的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均可分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土壤水分利用层、补充调节层等3个作用层.雨季土壤水分的消退以表层最快,向下呈递减趋势.微地形改造后,雨后土壤水分的消退变缓,土壤水分在土壤中停留的时间增加,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干热河谷地区微地形改造后明显改善了土壤水分环境.图3表4参16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盐池荒漠草原区固定沙丘不同微地形单元(顶坡、上部边坡、中部边坡、下部边坡、底坡)的地上植被进行调查,研究微地形对地上植被的种类、数量、覆盖度、分盖度、频度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的种类、数量、覆盖度、分盖度、频度及地上生物量几乎都呈现出底坡下部边坡中部边坡上部边坡顶坡,反映了微地形单元间存在明显的小生境差异。  相似文献   

3.
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揭示了植被恢复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阐明了植被重建的水土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植被恢复重建的自然因素及其时间效应,提出了植被恢复的可能途径,同时对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微地形下植被-土壤系统耦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不同微地形下植被和土壤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方法】基于陕北黄土高原5种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与取样分析,建立7个植被因子和6个土壤因子指标评价体系,采用AHP和熵权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6种地形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最后分析了植被和土壤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经过十几年的封育,不同地形下的植被土壤系统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上,其中切沟和塌陷属于良好协调-同步型,缓台属于初级协调-植被滞后型,浅沟属于濒临失调-土壤损益型,陡坎属于中度失调-植被损益型,原状坡属于极度失调-植被损益型。随着耦合协调状态的提升,地上优势物种也由星毛委陵菜逐渐过渡到铁杆蒿、茭蒿。(2)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平均高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显著正相关;植被盖度与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植被Pielou、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陕北黄土高原进行生态恢复重建过程时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实施不同标准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5.
设计和营造景观是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关键步骤,影响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因而微地形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要。本文阐述了微地形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微地形景观设计在路堤、人工水系、广场绿地、园路、街道绿地、居住区绿化等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和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区由于土壤侵蚀在均匀坡面上形成细沟、浅沟、切沟等不同规模的侵蚀沟,以及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微地形。为研究芒萁分布与地形湿度和地表起伏的关系,本研究在实测微地形生成高精度DEM的基础上,进行地形湿度指数的计算;在以地形位置指数和坡度为主要判定依据划分坡位的基础上,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调查实验样区芒萁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起伏的微地形上,芒萁趋向于分布在0~15°坡度的沟谷和缓坡范围内;沟底芒萁生物量、生长密度、高度分别为沟坡的2.25倍、1.57倍和1.68倍。模拟结果显示,地形湿度指数:沟谷缓坡陡坡脊部;有芒萁覆盖区与无芒萁覆盖区的地形湿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13和1.15,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基于上述结果,为研究南方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区芒萁的生长蔓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居住区环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居住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微地形在居住区绿地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它不仅丰富了居住区绿地的景观效果,也提高了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总体形象。通过分析居住区微地形景观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咸新区帝都温泉花园小区的微地形现状,通过对居住区微地形的研究,探索出合理可实施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既能满足居民视觉需求又能满足居民心理需求的微地形景观。  相似文献   

8.
9.
从栽培措施来看,实现高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急需开展一种新的大田蓄水模式。本研究开展了垄作梯式生态稻作(RT)、垄厢生态稻作(B)和传统生态稻作(CK)三种微地形改造措施对稻田蓄水模式和水稻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并测定了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垄和厢的参数。RT能提高自然降水的蓄积能力和通过干湿交替浸润灌溉提高土壤通气性。RT的水分蓄积量比CK高29%,主要蓄积在垄沟中。RT模式下不同品种(除2011年的黄华占外)的产量显著高于CK。RT模式下,2011和2012年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分别比CK高16.5%和28.2%,齐穗前和齐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变化不一致。因此,RT是一种有效的微地形改造措施,不仅改变了稻田蓄水模式,提高了蓄水能力,特别是自然降水的蓄积能力,而且还提高了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微地形营建是风景园林工程课程中的一项核心教学内容。为适应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出理论基础牢固、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分析微地形营建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微地形营建教学构想,并建立了教学效果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植物群落学研究方法,在江心洲南京生态科技岛内的设立了54个标准样地,并就该岛内的植被类型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洲岛内维管植物共计95科203属266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5种,裸子植物6科8属9种,被子植物85科191属252种,其中入侵植物12科20属23种;另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2)洲岛可划分为5个生态植被类型,包括I沿江滩涂湿地生态类型、II内陆湿地生态类型、III森林生态类型、IV农业种植生态类型和V构筑物干扰生态类型。(3)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通过原有植被保护、林相改造、重新构建等3种策略实现;针对洲尾、洲西侧廊道和洲头等群落现状特征,提出以群落构建优化为主的生态恢复措施,以期为江心洲及类似洲岛生态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河流岸线被侵占填埋及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量剧增,河流形态及其生态系统显著恶化。为维系河流健康生命,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广受各界关注。本文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目标,并从修复手段入手,系统阐述了当前河流生态修复的工程类技术(底泥疏浚、河流形态修复、生态补水技术等)和生态类技术(水生生物处理、生物膜、微生物修复、土地处理技术等)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近自然治理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当前生态修复理论的不足,从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需求角度,提出了近自然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即:综合治理和多种措施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河流生态修复多目标统筹和兼顾美学的工程技术设计,以期为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发展与工程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铁路风沙危害的特点及植物防沙应用实例2个方面分析了植被恢复对防治铁路沙害的作用,并从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功能及植冠种子库对沙区铁路植被恢复的重要性2个方面评述了植冠种子库对沙区铁路植被恢复的意义。指出铁路沿线沙区段的植被恢复对于铁路的安全畅通至关重要,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功能对铁路沿线沙区段植被恢复的意义不容忽视。并提出应针对铁路沿线的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在种子脱落动态、不同尺度上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时空格局的影响、种子库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从植冠种子库角度揭示铁路沿线沙区段沙生植物的特殊繁殖适应对策,分析其对铁路沿线沙区段植被恢复的生态功能,探讨植冠种子库所体现的生态功能在铁路建设植物防沙措施中的意义和价值,为沙区铁路建设的沙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片麻岩地区的分布、立地特性、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片麻岩区域科学绿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片麻岩理化性质以及植被恢复的理论与技术等相关研究,得出了片麻岩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立地条件、理化性质以及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一个更为凸显的国家战略位置上,但是生态文明建设 在农业领域的实践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数量与质量双重约束也日益突出。那么如何在生态环境 建设“四个一”的理念指导下,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食品安全与满足 需求、生态安全与持续发展,是必须重视与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于高效生态农 业的实践路径做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系统地总结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生态学理念的渗透及运用,为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设计参考,同时得出我国生态园林的下一步工作重点要放在恢复生态学的应用上,并且要实现现代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多学科、多角度共同协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对神府东胜沙地矿区植被现状进行了调查,依据生态恢复原理对该区植被建设的立地条件类型划分以及植物种选择与结构配置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区适生的植物种与结构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物质量的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对于推动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实践、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详细论述滨海湿地物质量补偿的理论体系,包括物质量补偿的定义、补偿原则及特点、主要补偿方式,以及补偿主体和客体等;并阐明了物质量补偿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区别,对补偿参考系和补偿率等概念做了详细阐述。构建适用于我国产权机制的物质量补偿运行模式,将受损滨海湿地列入主要补偿客体,并为我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提出对策建议:实行物质量补偿与价值量补偿相结合的多层次补偿模式;构建补偿率核算方法,开展物质量补偿评估试点;加强市场化交易模式,建立多元化补偿运行方式;完善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立法和管理工作,保障政策有效性;增加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投入资金,加强滨海湿地科普教育等。  相似文献   

19.
海州湾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海州湾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效果,在分析2014年春、夏、秋3个季节本底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资源—环境"作为准则层,共筛选16项具体的评价因子建立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德尔菲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通过效用函数估算海州湾生态修复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结果表明: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海州湾生态修复率达到30.14%,其中,生物资源平均修复率为17.96%,海洋环境平均修复率为33.15%,生态修复治理目标综合值为0.400 2,综合修复等级为中等。研究表明,海州湾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环境的改善效果较为明显,但对生物资源的恢复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