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田鼠情预警监测与持续开展控鼠防害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经济建设的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自然环境的改变、害鼠天敌捕杀过多、生态平衡失调,农田鼠害有所上升,不但危害农田的种子、幼苗及稻、麦、豆、菜等未收获农产品,且大量窃食室内贮粮,并对人类传播疾病。近年来西瓜、玉米、大豆、蔬菜苗床受害田约占10%,一般被害率7%~10%,有的地方连播连毁难以成苗,延误季节、减少收入。鼠害对水稻等大宗作物也有一定危害,每年秋收季节,常能见到星星点点的鼠害痕迹,虽一块田损失量不算大,但全区每年有几万kg之多。可见鼠害不浅,大有农田灭鼠之必要。  相似文献   

2.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对分布于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的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 041.3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6%;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 775.8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96%;较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8 612.81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3.4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 896.9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9%。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分别减少27.30%和9.49%,而较不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分别增加4.34%和0.68%。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和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通过记录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Grusmonacha)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了东滩保护区白头鹤生境适宜性,分析了保护和管理野生白头鹤种群的适宜空间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白头鹤主要活动于农田生境和滩涂生境。在农田生境中,白头鹤对居民耕种区及活动区存在明显的选择性(P0.05);公路、植被指数等因子对白头鹤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干扰(P0.05)。在滩涂生境中,白头鹤对潮沟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P0.05),主要分布于生境斑块密度低和植被指数低的区域(P0.05);人为活动对白头鹤分布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考虑人为干扰因素的制约下,崇明东滩保护区越冬白头鹤潜在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172.2km2,最适宜生境面积为4.5km2;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白头鹤的实际适宜生境面积为101.7km2,最适宜生境为1.4km2。  相似文献   

4.
<正>(续第4期第35页)渍涝型农田是指易受洪涝灾害造成积水的农田,湖南省的渍涝型农田约占全省中低产田面积的5.1%。河湖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河湖周边广阔平原的低洼地,或虽有排水沟但排水不畅和排涝能力不足的平坦地带。丘岗冲垅区主要分布在冲田的下部和垅田的中下部,以及受新建道路阻隔而排水受阻的局部区域。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山区谷地地势相对低下、缺少必要排水设施的农田。一、成因渍涝型农田所处的地形部位相对较低,农田排水设施配套不全,或因淤塞导致排水能力变差,往往到生产季节,因为有水排不干而无法耕种,或播种后作物易受到洪涝影响而减产,  相似文献   

5.
<正> 静海县农田面积为105万亩,农田杂草常发生面积为75万亩,重发生面为积30万~45万亩,且有逐年加重趋势。多年来,农田杂草始终是影响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掌握农田杂草的优势种群和群落结构,使除草工作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我们利用3年时间,对我县小麦、玉米、果树(每种作物调查20块地,每块地查100亩)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疆农田地膜残留的影响因素,探讨农田地膜的残留规律.[方法]选择新疆31个地膜使用重点县市的棉田、玉米田和加工番茄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覆膜年限、离村庄距离和作物种植种类对地膜残留规律的影响.[结果]农田覆膜年限、离村庄距离和作物种植种类对新疆农田地膜残留都有影响,其中农田覆膜年限和作物种植种类对地膜残留的影响较大.随着覆膜年数的增加,农田残膜密度会增加;离村庄距离<1km的农田地膜密度相对较小;不同作物农田地膜残留规律不一致,同等条件下,加工番茄田残膜密度最小.[结论]该研究为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市5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Probit 模型分析了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意愿的主 要因素,结果表明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对保护区建立目的的认知状况,对保护区内资源的利用情况,保护区野生 动物对居民庄稼的破坏情况,增加工作岗位,提高家庭收入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宣传和教 育,帮助社区发展经济,通过旅游业合作带动社区参与管理健全和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和职能等促进社区居民参 与保护区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数量不断增长,人猪冲突加剧,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管理压力.为确定野猪种群的实际数量,同时评估该保护区的野猪的容纳量水平,以便为保护区管理局针对野猪的管理提供相关指导意见.2009-2010年冬季,在保护区采用样带调查、雪地足迹链跟踪和观察食痕的方法,并结合已有野猪生态研究确定野猪食性.野猪主要食物种类包括:木贼(Equisetum hiemale)、红松(Pinus koraiensis)果实松籽、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果实核桃、蒙古栎(Quecusmongolica)果实橡子、稠李(Padus racemosa)、榛子(Corylus heterophlla)、苔草(Carex spp.)、辽东葱木(Aralia elata).研究期间共布设长3-5km、单侧宽度50m、总长134 km的样带30条.调查中,每隔200 m布设10 m×10 m的大样方,并在每个大样方中央及四角布设1 m×1 m的小样方,共布设大样方350个,小样方1 750个.通过样方调查,统计野猪栖息生境当年可食植物枝条及其食物种类,然后计算其食物的总供给量,再结合食物营养成分,通过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能量转换,按照每克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能量转换系数为16.74kJ、每克粗脂肪的能量转换系数为37.66 kJ,确定野外生境食物总能量供给.结合野猪冬季日营养需求,以能量为基础估算保护区野猪的营养容纳量.在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通过足迹链判断个体方法为:单一清晰足迹链确定为一个体所留,30m内多条足迹穿越同一样带被认为是一个野猪群所留,调查中根据个体分开时的足迹链数确定野猪个体数,同时将粪便、卧迹、啃食痕迹作为个体判断的辅助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凤凰山保护区内能够提供的总能量为7.375 ×107MJ,冬季平均每头野猪生存所需能量为(14 677.698±409.92) MJ,野猪营养容纳量为(1 006±28)头,种群密度为(3.79±0.11)头/km2.此外,调查中发现30余个野猪套及2头野猪被猎杀现场,反应出当地的人猪冲突较为严重.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野猪套数量及野猪被猎杀概率,对野猪种群数量引入20%的死亡风险系数.最终确定凤凰山野猪种群的最适数量在(603±17)头左右,最适密度为(2.27±0.06)头/km2.通过样带法调查得出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实际野猪种群数量为(596±155)头,密度(2.24±0.58)头/km2,已趋近营养容纳量.因此,野猪并未过量,不能采取狩猎等降低种群数量的措施,同时保护区也应对野猪种群进行持续监控,防止野猪种群过度繁殖以至成灾.  相似文献   

9.
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查评估方法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法,以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特征和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农户对新一轮土地整治活动的响应情况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来源、住房结构、宅基地面积、承包田面积、已流转田面积、已流转宅基地面积7个因子变量对农田整治、生态环境整治、建设用地整理和基础设施改善四大意愿响应最为明显;兼业型农户、纯农业型农户和非农业型农户的响应差异显著.当土地整治工作推进方向与不同类型农户的经济、文化和心理需求一致时,农户响应程度高;反之,农户响应程度低.  相似文献   

10.
野猪(Sus scrofa)危害农作物是人与野猪冲突的主要体现,经常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利用1956年至2021年间的121篇文献数据,对野猪危害农作物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特征上,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1956年—2000年农作物损失面积40.00±53.33 hm2/年,损失金额23.25±34.03万元/年;2001年—2021年的农作物损失面积1520.00±4766.67hm2/年,损失金额2506.65±12248.76万元/年。2000年后的农作物损失面积显著高于2000年前(p<0.05);(2)从时间特征上看,我国野猪危害农作物均多发生在秋季,约占总体危害的50%,夏季仅次于秋季,约占总体危害的31%;(3)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东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野猪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面积依次增加,其中最严重的是西北区,农作物损失面积与该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值为(16.0±38.56)×10-4,损失金额14910.61±52212.95万元;东北区最少,农作物损失面积与该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值为(1.63±4.39)×10-4,损失金额591.37±967.15万元,但不同地区野猪危害损失农作物面积与农田播种面积之比均未发现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为我国的野猪危害农作物进行科学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有助于减少野猪危害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和有效缓解人与野猪冲突。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尤其是暴雨的强度和频度增加,应持续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本研究拟将洪灾对农田的不利影响进行量化表征,通过调研获取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与相邻未建高标准农田区域在同一次洪灾中的减轻灾害损失的量化指标,对比分析相关指标,从而获得高标准农田防御或减轻灾害的能力。调研案例结果表明:在洪灾中,一般情况下,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田间基础设施(灌溉与排水设施和田间道路)受损程度比未建高标准农田区域低1个等级,主要为轻度或中度损毁;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田间积水深度、积水时间、散墒时间均小于未建高标准农田区域,平均分别减少35%、50%、40%,综合而言,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受涝渍程度比未建高标农田区降低43%;在设计洪水标准范围左右,高标准农田区平均减产15%,比未建高标准农田区域少约30%;但如同时遭遇特大洪水、极端暴雨或不利地形条件影响,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也可能遭受田间基础设施重度损毁、农田严重涝渍、在田作物绝收等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农田景观作物种植多样性特征,从景观异质性角度,基于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具有14类景观类型的农田景观格局图,明确了研究区作物和半自然生境分布特点;进一步对6个梯度作物面积比例为1 km2农田景观样方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分析了农田景观作物面积比例对景观组分异质性、破碎度和配置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域1 km2农田景观样方作物面积比例和半自然生境比例平均值分别为53.09%和21.55%,呈现高作物面积比例、低半自然生境比例的特点;研究区农田景观作物面积比例提升导致农田景观组分异质性、破碎度和配置异质性显著降低(P<0.05);麦玉两熟斑块面积显著上升和斑块数量减少对华北平原农田景观异质性起决定性作用。综上,在华北平原,降低作物面积比例和缩小田块面积有利于提升农田景观异质性,而机械化和规模化作物生产降低了农田景观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吴伟 《农村科技》2011,(1):30-30
胞囊线虫是一种定居型内寄生线虫,危害大豆根部,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发病初期叶片褪绿黄化,症状表现不明显,与大豆缺素症或缺肥症十分相似,只有发病十分严重时才表现出独特的症状。随着本县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日益严重,一般减产10%~35%,严重则造成毁田。  相似文献   

14.
按照《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开展标准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在摸清标准农田地力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嘉兴市秀洲、嘉善、平湖县(市、区)2009年项目(面积4015.6 hm2)实施了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翻耕加深耕作层、调整土壤酸度、改善农田排灌等技术措施。2年后对该项目进行地力培育的成效评估,结果显示,由二等田(地力综合指数0.60~0.80)提高到一等田(地力综合指数0.80以上)的面积占65.89%,未达到一等田的地力综合指数也提高0.04~0.10。文章分析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的技术问题,并提出嘉兴市高标准农田的地力建设目标应为一等田。  相似文献   

15.
对南昌农田、城市共9个测点的降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对各测点降尘量与测点离排放源距离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将农田降尘量与环境气象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南昌农田保护区的降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农田保护区在降尘量水平和月分布规律上与城市有极大差异 农田降尘受该区域来源的贡献较大 影响农田降尘的因素是农事活动、地温、气温、蒸发量 全年气象条件的变化对应不同的降尘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夏志营 《吉林农业》2011,(5):124-125
研究玉米淀粉、猪肥膘、卡拉胶、冰水添加量对野猪肉丸的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野猪肉丸弹性主次因素为:玉米淀粉〉卡拉胶〉冰水〉肥膘;最优方案为:玉米淀粉20%?、卡拉胶0.5%,冰水15%、猪肥膘20%。  相似文献   

17.
特种野猪保持了野猪瘦肉率高、肉香味浓、“野味”浓厚、营养丰富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饲养特种野猪应引进野猪血液占50%的一代杂种公母种猪,体重达45~50千克时进行配种,并采取以下提纯复壮措施,以提高特种野猪的纯度,防止其退化。1.引进含50%野猪血液的母仔猪或青年母猪.75%野猪血液的公仔猪或青年公猪,至第2个发情期进行配种繁殖,产下的仔野猪含野猪血液可达到62.5%。2.培育纯野公猪与一代杂种母野进行配种,生产含野猪血液占75%的特种野猪。培育纯种野公猪应注意从小野猪开始,一般选择体重5~25千克的纯野公猪进行驯化饲养;体重太大时野性难以改变,可驯养性差。3.培育纯种野公猪与含野猪血液占62.5%的母猪进行配种,生产含野猪血液占81.25%的特种野猪。  相似文献   

18.
根据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对环县耕地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环县高产田面积为3 299.81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66%;中产田面积为89 842.3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5.12%;低产田面积105944.36 hm~2,占总面积的53.21%。中低产田类型主要为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坡地梯改型和沙化耕地型,占耕地面积的98.34%。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综合技术措施,改善农田环境,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提升土壤肥力;实施防风固沙措施,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81年,我国仅据18个省的不完全统计,农田鼠害发生面积达1亿亩;1982年为3亿亩,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在进行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及防病灭鼠工作中,对农田害鼠的种类及常见种种群数量、季节变动问题作了调查,并注意收集和调查了农田鼠害事例,归纳整理报道如下:一、我省农田鼠害几个事例农田鼠类以植物的绿色部分及种子为主要食物。春季刨食播下的种子,夏季啃咬田苗及作物的茎秆,秋季盗食果实,这是对农田为害的一般特点。不同鼠种因其生活习性不同,其为害情况也不一致。我们调查了几个典型鼠害事例。  相似文献   

20.
杨忠兴  尹五元  艾建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46-9748,9764
[目的]研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方法]结合线路调查、样地调查和文献调查法,研究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采用参与式乡村评估法和问题树分析法,分析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其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保护对策。[结果]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维管束植物共214科,1 012属,2 779种(包括亚科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有41科91属261种,裸子植物6科6属14种,被子植物167科915属2 504种;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林下种植行为、生境破碎化、采伐林木、非木质产品的采集利用、畜牧业发展、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识不够、外来人口较多;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严格执法等措施来保护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结论]该研究为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