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栽培大豆(G.max)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不同结荚习性栽培大豆(G.max)亲本对种间杂种(G.mzx×G.gracilis)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性组合的单株粒重表现最优,无限性组合的株高则优势最强;除有效分枝以外,其余性状有限及亚有限性组合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大于无限性组合;有限及亚有限性组合的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遗传进度,明显地高于无限性组合;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和亚有限性栽培大豆作亲本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后代蔓生、籽粒小、主茎细弱等不利性状。  相似文献   

3.
杨光宇  郑惠玉 《大豆科学》1993,12(4):275-282
本试验利用结英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和2个半野生大豆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物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物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作亲本,其杂种后代往往蔓化倒伏.早熟栽培大豆和晚熟野生或丰野生大豆杂交,有限、亚有限结荚习性或矮秆的栽培大豆与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F_2代较易分离出栽培大豆类型.用某一栽培大豆为测配亲本,与多个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测定亲本配合力,发现优良的野生、半野生大豆亲本.杂种后代回交,不管从那一代开始,都应选择直立或半直立栽培大豆类型的后代作亲本,轮回亲本最好是有限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品种.百粒重的提高在于选择百粒重大、遗传性强的栽培大豆品种(系)作亲本.  相似文献   

5.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对大豆种间杂交(Glycine max (L) Merril×G. soja Sieb. and Zucc., G. max×G.gracilis Skvok Tzow)后代的性状表现及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以栽培大豆为轮回亲本的回交效应。结果表明:F_1代育性不完全正常。上位性基因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传组成成分。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利用野生资源成败的关键在于亲本选配。回交是利用野生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半野生大豆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采用2个辽宁省育成的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和2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育成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对其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遗传改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亲本生殖生长期、开花期、结荚期的天数均显著低于亚有限结荚习性亲本,用有限型品种做轮回父本或母本对其回交后代营养生长期和结荚期的天数均无显著影响,杂交母本对有限型亲本回交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影响较大,用亚有限型亲本做轮回亲本对其回交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7.
在两个试验点同时观察到两个生长直立的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后代生育习性的分离。该组合的F1为典型的直立类型,F2代分离出少数的蔓生倒伏性个体。经统计分析,直立;蔓生倒伏的分离比例极显地符合15:1。由此推断该蔓生倒伏性可能是由两对分散于亲本之间的隐性基因控制,在两个位点同时为隐性纯合时即表现为蔓生倒伏。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个东北春大豆与三个山东省夏大豆品种的杂交组合及上述三个杂交组合的F_1代与各自春大豆亲本相杂交的回交组合(或三系杂交组合)为材料,以比较单交(二系杂交)后代与回交后代的表现,确定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的适宜杂交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生育期均较单交二代群体早熟一级,但变异幅度较大。株高与倒伏性亦有同样趋势,说明回交没有减少群体内性状的变异性。F_4代品系的成熟期;结荚习性,株高等性状的调查表明,回交群体稳定品系较单交群体多,而不稳定的品系数大大减少。F_2—F_4代籽粒产量测定表明,以早熟春大豆黑农2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劣于相应的杂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减少25%,F_3与F_4代群体产量减少7%。但以东北中熟春大豆吉林1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优于相应的单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高10—25%,F_3及F_4群体产量高4.8—21.9%。说明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品种会因春大豆亲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与早熟春大豆进行杂交时,可直接对单交后代进行选择。而当利用中熟春大豆品种与山东省夏大豆杂交时,可再用东北春大豆品种回交一次,比只进行一次杂交可获得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豆品种远缘杂交F1代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大豆品种远缘杂交F1代的杂种优势差异,采用地理纬度相近的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新育成亚有限型品种各4个和4个辽宁省20年代老品种为亲本,配置组成地理远缘和时代远缘杂交F1代,对F1代主要形态性状、产量性状、生理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部分形态性状、产量性状、生理性状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但不同类型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地理远缘的亲本间杂交会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并且地理远缘的亲本间杂交的杂种优势要高于时代远缘的亲本间杂交,但百粒重、粒茎比、光合速率这三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均以新老品种杂交的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大豆不同结荚习性杂交F_2代生育的分离情况。无限×亚有限和相同结荚习性亲本之间杂交的F_2代生育期分离范围较窄;有限×无限的F_2代分离范围较广,相当于前者的二倍。F_2代分离类似极早熟亲本结荚习性的早熟材料多。产最因素间株高、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地正相关。无限和有限性的F_2代的百粒重与其它性状相关性不大,百粒重在亚有限F_2代中与单株荚数呈弱的负相关。同一组合分离出三种结荚习性的百粒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张国栋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89,8(2):123-128
本文研究了大豆种间杂交(G. max×G. gracilis, G. max×G. soja)后代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结果表明:种间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基本上与栽培种内品种间杂交相类似,可利用类似于处理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方法处理种间杂交后代;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进度较大,选择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秣食豆与其它类型大豆间杂种后代的育种效果及遗传潜势。结果表明,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但百粒重小。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类型间组合,内在遗传潜势最大。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渗入,能显著增加杂交后代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提高主要产量性状的选择潜力。只要亲本选配得当,株高和百粒重等性状在F_2即可出现栽培大豆类型。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可用于选育纳豆等特用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理解大豆主茎节数的遗传规律,提高杂交组配及选择效果,以中、美大豆品种为亲本,对正、反交F2、F3、BC1F2后代群体的主茎节数遗传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亲本杂交及回交后代群体的主茎节数变异度不大,分离强度表现中等;F3主茎节数的超亲优势较F2增强,而分离强度小于F2;大豆杂交及回交早世代主茎节数的遗传与其亲本值相关,以主茎节数少的品种为母本的组合,其杂交和回交早世代群体的平均值比以主茎节数多的品种为母本的组合偏小,而分离强度偏大,反之则异然;采用主茎节数少的品种回交不利于后代群体平均节数的增加,有利于回交后代群体分离强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扩大选择空间;而采用主茎节数多的品种回交虽有利于后代群体平均节数的增加,但回交后代群体分离强度偏低,选择空间缩小.研究还表明,主茎节数在F2、F3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且差异较小,在这2个世代进行选择是有效的;杂交早世代主茎节数的广义遗传力与组合配置有关,母本主茎节数多的组合,主茎节数广义遗传力大于母本主茎节数少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三种结荚习性的三个极早熟和中早熟品种的杂交后代进行了研究。不同结荚习性品种杂交的F_1代均表现为中间型或亚有限性,其F_2代的分离比率,有限×无限分离出1无限:2亚有限:1有限性。无限×亚有限性分离出3亚有限.1限性;亚有限×有限性分离出1无限:11亚有限:4有限性;表明两对基因影响大豆的结荚习性,而dt1对Dt2—dt2有上位作用。不同结荚习性品种杂交后代的广义遗传力hB~2(%)估值较高,其顺序为株高>节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分枝数。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东北春大豆品种与三个山东夏大豆、三个山西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三个夏大豆及三个山西春大豆品种在吉林省公主岭条件下的生育期相近。评价了这12个杂交组合的F_1、F_2及F_3代的产量及其对亲本平均值的优势。 试验结果表明,春×春与春×夏大豆杂交组合的亲本产量差异小于后代产量的差异,夏大豆组合较春大豆组合的籽粒产量及其配合力大。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配合力有更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给后代表现以较大的影响。不同夏大豆品种虽然也有较大的配合力差异,但这种差异对后代群体产量影响较小。 根据上述结果,以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与本地品种杂交时,首先确定具有高产后代群体的某一地理来源的材料作为方向,再从中选择最高产的品种作杂交进行选育高产品种,可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1,10(2):98-103
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株都表现为感虫或高感,3个杂交组合分离出的抗蚜单株约占F_2群体的7.2~10.2%。有2个组合的抗蚜性分离非常适合2对主效基因控制抗蚜性的假设(P>0.50),而另一组合的抗蚜性分离也倾向于2对基因的假设,上述结果说明,抗蚜性可能是由2个独立的隐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如果将抗蚜性视为数量性状,根据F_2和亲本方差估计的广义遗传力,介于85.5~97.0%之间。尽管抗蚜性的遗传力较高,由于F_2代抗性个体很少,而野生大豆又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性状,因此,选择的世代应适当推迟。由于抗虫性属于隐性,在利用回交法转移野生大豆的抗蚜基因时,为了避免抗性基因的丢失,每轮选择的回交次数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17.
李文滨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89,8(3):207-216
分别运用早代(F_1)连续回交和高代(F_3)选择性回交两种交配方式,探讨了改良大豆种间杂种野生性状及最大限度遴选优良基因型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高代有选择地回交可以有效地保持野生大豆的高蛋白特性;同时,对提高百粒重和扩大黄色种皮类型入选率也有明显效果。早代随机回交使高蛋白、高亚油酸和丰产基因型频率大幅度下降。从育成超高蛋白(>45%)品种考虑(长期计划),野生种质渗入率不应低于0.25;而从育成普通高蛋白(<45%)品种考虑(短期计划),渗入率可以降到0.125以下。在大豆种间杂种后代,种皮色遗传较复杂,出现IIrrttW_1W_1gg基因型的机率非常低。不同种皮色的BC_0F_2单株分离产生含黄色种皮类型的能力为:黄褐(单株)>黄黑>褐绿>黑绿>黑>褐。野生大豆炸荚性的遗传比较简单,但不符合3:1分离模式,通过二次回交炸荚卒降至25%以下。本研究选择指数结果指出,在早代回交和高代回交后代,用对蛋白质含量有较强相关选择进度的生育期、茎粗和主茎节数,间接选择高蛋白基因型,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间杂种后代自交与回交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一系列自交和回交材料,探讨了大豆种间杂种群体改良的部分遗传理论。结果指出,与野生大豆利用关系密切的性状均于回交二次产生明显的趋栽培性变化,初步确定BC_1F_2系保留种间杂种优良基因型的关键世代,继续回交将引起高蛋白基因型频率过量下降,不利于高蛋白后代的选择。试验还表明,连续回交使“重组纺锤体”逐渐放宽,为削弱野生有利性状与有害性状之间的连锁与互作创造了良好条件,种间杂种回交群体较适宜的结构为:n=8,m=10~15(n=F_1代家系数;m=每一家系的F_2代株数)。倘若不考虑质量性状的作用,自交群体(BC_0F_2)保持90—100株基本可以容括全部遗传变异。此外,在种间杂种自交(BC_0)与回交(BC_1,BC_2)群体中,某些性状间存在“动态相关”,建议不同自交或回交世代的相关结果不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19.
自1959年以来,我们以品种间有性杂交作为花生育种主要手段共组配杂交组合320个,观察与探讨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初步了解和掌握花生杂交后代的几个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并依此来指导我们的育种实践,先后选育出“徐州68—4”、“徐系1号”等品种,现将我们初步掌握的花生杂交后代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简述如下,供作参考; (一)株丛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1、株 型 蔓生与直立这一对性状杂交,F_2分离出直立、蔓生、半蔓3种类型,以不完全显性的中间型“半蔓”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0.
大豆品种间与种间杂种后代农艺性状遗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大豆栽培种×野生种(Glycine max×G. soja)、栽培种×半野生种(G. max×G. gracilis)、栽培种×栽培种(G. max×G. max)三类组合研究了杂种后代性状的遗传规律及育种效果。结果表明,栽培种×野生种及栽培种×半野生种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分离势远远大于栽培种×栽培种。这三类杂交组合出现优良类型的种类不同,栽培种×野生种容易产生高蛋白、极小粒以及多荚多粒中间类型;而栽培种×半野生种是选育出口型小粒豆的理想材料。栽培种×野生种、栽培种×半野生种性状的稳定速度慢,在选择时要适当放宽选择标准,延迟选择世代。建议引用属于有限型栽培种作为克服蔓生性之手段。试验还证实只有利用狭义遗传力和加性方差来计算预期遗传进度,才能使预期遗传进度同实际遗传进度结果趋于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