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鸡(从)菌(Termitomyces spp.)为指示菌,在云南地区的22个采集点和四川的1个采集点共解剖了97个蚁巢分析共生鸡(从)菌和白蚁的对应关系,并基于鸡(从)菌ITS序列和白蚁COⅡ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二者进化支系协同性.结果表明:真根鸡(从)菌(T.eurrhizus)、条纹鸡(从)菌(T.striatus)、盾尖鸡(从)菌(T.clypeatus)、小果鸡(从)菌(T.microcarpus)和空柄蚁巢伞(Sinotermitomyces cavus)5种鸡(从)菌与共生白蚁在种、属阶元均不具有共生专一性,协同进化迹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综述鸡菌(Termitomyces spp.)及其共生白蚁的共生起源、共生关系及共生繁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鸡菌及其共生白蚁提供参考.鸡菌及其共生白蚁起源于3千万年前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在蚁巢中,白蚁为鸡菌提供培养基并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鸡菌帮助白蚁降解食物并为白蚁提供营养丰富的菌丝体(小白球).白蚁婚飞和筑巢等活动使鸡菌得到远距离传播.  相似文献   

3.
鸡菌与大白蚁亚科白蚁共生,但大白蚁亚科的蚁巢之上并不一定都长出鸡菌子实体。结合气候因子、蚁巢发展规律,分析了鸡菌子实体发生的规律。结果表明: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制约着鸡菌与共生白蚁的分布,同时对白蚁筑巢深度、白蚁觅食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也间接影响蚁巢中菌圃的盈余(鸡菌子实体形成的基础)。分析表明适于鸡菌子实体发生的环境为冬无严寒、冬不温暖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
鸡菌与白蚁的相互关系贺新生(四川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621000)鸡菌是与白蚁共生的真菌,二者共同生存的蚁巢,是鸡菌与大白蚁亚科(Macrotermitinae)的昆虫构建的一个完美的共生生态系统。白蚁筑建了蚁巢,培养鸡菌菌丝体作食物,二类生物...  相似文献   

5.
鸡菌属又称蚁巢伞属Termitomyces Heim。是Heim(1942)针对白蚁(termite)共生的伞菌提出的。Heim(1977)在其专著“Termites et Champignons”中描述了28种,并把它们分为2个亚属:真鸡(土从)菌亚属和早熟鸡(土从)菌亚属。真鸡(土从)菌亚属分为6个亚组和1类:条痕组、乳头组、钝顶组、粗柄组、盾形组、绵毛组和靛青色鸡(土从)类。分类学上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同担子菌亚纲,口蘑目,鹅膏菌科。早期文献中列为Tricholomataceae,不恰,因本菌幼时有菌环,其孢子特征及褶片组织均应属于鹅膏菌科。  相似文献   

6.
十四周家炽我国现代的著名真菌学家、病毒学家。他是我国第一位研究鸡(土从)菌的生态学和实验真菌学的的人。抗战期间他在昆明将白蚁巢挖至室内培养鸡(土从)菌,日夜观察,见白蚁弃巢他去;他设法用水围蚁巢,并见白蚁涉水而死,他第一次把生长鸡(土从)菌的蚁巢中的蚁后,随身带到国外请当时的昆虫专家Thomas E. Synder和Alfred E.Emerson鉴定,迄今国内引用鸡(土从)菌所生的白蚁巢中的白蚁学名,盖出于周老在Lloydia(Vol.11:139—147.1948)所发表的文章,该学报是国际的著名刊物,现改名为自然产物双月刊(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他工作严谨,凡事自己动手。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往往夜以续日通霄达  相似文献   

7.
周家炽(1942)曾进行过鸡(土从)菌和白蚁巢体的研究,提出担子孢子不能萌发为菌丝,组织分离易得到菌丝体,经培养不能产生子实体。并认为小白球菌 Aegerita duth-iei(Berk)=Termitosphaeria duthiei(Ber-k)Cierri.可能是鸡(土从)菌的一个发育阶段。Batra(1979)指出,在白蚁消化道内有很多种真菌的孢子和菌丝,在生长鸡(土从)菌的白蚁巢(Odontotermos obesus.)内,幼蚁、工  相似文献   

8.
绥阳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黔中丘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气候湿热,白蚁巢相对丰富。因此,鸡(土从)种类多,且分布较广,现知鸡(土从)菌有下列诸种: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鸡(土从)花T.microcarpus(Berk.) Heim盾尖鸡(土从)菌T.clypeatus Heim粗柄鸡(土从)菌T.robustus (Beeli) Heim黑火把鸡(土从)菌的近似种Aff.Termitomy-ces badius Otieno每年夏季,日均温在22~24℃、雨水较多、小气候的空气湿度在75~85%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9.
一、鸡菌鸡菌是味美可食的菌类。鸡菌属Termitomyces Heim是法人海姆(R.Heim)于1942年根据T.striatus的模式种建立的。该类菌多发生于热带地区中自蚁巢菌台上或其周围地上。全世界已发表的鸡菌种类有32种,但其中有些种系异名同种,经合并确认的只有26种。我国已知的仅3种,尚待进一步调查发掘这一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对采集自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桥村灌木林的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进行基因组测序、组装、基因功能注释、碳水化合物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CAZy)预测、进化树构建、同源序列比对及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开发和PCR扩增验证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鸡(土从)菌全基因组共存在1.71×10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平均长度为1.65×103 bp;CAZy功能注释聚类分析表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裂体吸虫(Schistosomamansoni)聚类到同一大组,鸡(土从)菌与其他物种聚类到另一大组,且与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和糙皮侧耳(P. ostreatus)聚类到更小分组;进化树分析表明,蚁巢伞属真菌与常见的栽培食用菌之间存在一定的进化距离,与...  相似文献   

11.
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spp.)是我国传统的典型野生食用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由于鸡(土从)菌无法人工栽培,年产量波动严重,市场价值较高,这导致了以假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并造成了我国鸡(土从)菌市场和科研领域的混乱。通过综述鸡(土从)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与白蚁的共生关系、食(药)用价值以及鸡地从菌栽培现状等,分析和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推动鸡(土从)菌人工栽培研究以及传播正确的鸡(土从)菌知识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整个鸡(土从)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蚁巢热水浸提物对鸡(土从)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来研究白蚁蚁巢的热水浸提物对鸡*$菌丝生长的影响,探索鸡*$菌丝的营养特征.研究发现蚁巢热水浸提物对黄褐纹鸡*$菌丝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而蚁巢热水浸提物的量的多少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鸡(荔枝菌)是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极具地方特色的野生食用菌,其生态类型是荔枝菌与白蚁共生共衰的"蚁栽"食用菌,属蚁巢伞属(Termitomyces),在雨量充沛(旬均雨量132mm、旬均日照时数28.8h)、高温、高湿(旬均气温28.9℃、旬均湿度80.3%、旬均地温28.6℃)的6月出产,其中尤与相对湿度关系密切。荔枝菌菌圃含水量高(20.74%),呈酸性(pH值4.38),且营养丰富,主要为糖和蛋白质,分别达到40.38%和6.27%。  相似文献   

14.
鸡(土从)菌是高等担子菌,与土栖性白蚁共生,肉质细嫩,清香味浓,被人们视为名贵山珍。关于鸡(土从)菌生长发育的奥秘,早已引起科学工作者的探讨研究。云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加之低纬高原山区的自然气候,各种生物区系较为复杂,鸡(土从)子实体的形态、大小、色泽均有显著差异。早在1947至48年,前辈学者曾调查研究过云南民间十几种称呼不同的鸡(土从),认为“这些名称都是以鸡  相似文献   

15.
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又名鸡肉丝菇等,是与土栖白蚁共生的食用真菌.据报道,经常食用鸡(土从)菌可帮助消化,提神和疗痔.我省民间还用它来治疗风湿病.故它又是具有医疗保健价值的药用菌.由于鸡(土从)菌要求的生活条件特殊,迄今国内外尚未人工培养出子实体.研究证明,菌丝体含有与子实体同样或更高的营养成分和疗效成分.因此,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深层发酵的高效率生产,利用发酵产物来生产药品、调味品和营养饮料等.经检测,液体培养鸡(土从)菌菌丝体的氨基酸总量可达273.9mg/g,含有人体必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 ,来研究白蚁蚁巢的热水浸提物对鸡菌丝生长的影响 ,探索鸡菌丝的营养特征。研究发现蚁巢热水浸提物对黄褐纹鸡菌丝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而蚁巢热水浸提物的量的多少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据初步调查统计,在西双版纳肉嫩味鲜的鸡(土从)菌已近十种,而被当地各族人民推为上等佳品的当举白蚁谷堆鸡(土从),其生境与别的鸡(土从)菌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的人工驯化工作,菌圃是关键。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偶有报道,并有些进展。本研究主要对鸡(土从)菌圃的化学成分及微生物区系进行分析,以便能探索鸡(土从)菌圃的组成成分。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从福州郊区生长鸡(土从)菌的地方,挖取二个菌圃,以及带有蚁王、蚁后和小白蚁的菌圃一个。一、菌圃的分析和观察将上述挖取的菌圃,分别参照土壤理化分析法和氨基酸测定法进行分析。再将带有蚁王、蚁后的菌圃,置于直径15cm、装有  相似文献   

19.
丽水锥栗林下大型真菌生态调查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调查目的是在锥栗纯林地找出自然界中优势菌根菌类型,从而利用菌根菌生产菌根苗或开发利用菌根菌。在丽水市庆元县选取了三块锥栗林样地,采用罗盘仪测量法测定样地面积,样地内共采集到6种大型真菌子实体,其中2种经子实体形态学特征鉴定为鸡菌Termitomyces sp.、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Klotzsch)Cooke。对其余子实体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进行分子鉴定分别为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Pers.、芝麻厚瓤牛肝菌Hourangia nigropunctata(W. F.Chiu)Xue T. Zhu&Zhu L. Yang、双型褶孔牛肝菌Phylloporus dimorphus M. A. Neves&Halling、蜡蘑一未知种。经菌丝或菌索追踪确认与锥栗共生的真菌有橙黄硬皮马勃、芝麻厚瓤牛肝菌、双型褶孔牛肝菌。经统计,橙黄硬皮马勃子实体发生量最多,密度为0.0875个/m^2,是优势菌根菌;芝麻厚瓤牛肝菌和双型褶孔牛肝菌密度分别为0.0343个/m^2、0.0272个/m^2。首次在高海拔锥栗林地内发现芝麻厚瓤牛肝菌和双型褶孔牛肝菌。  相似文献   

20.
采集广西大明山的变色杜鹃,用分子检测技术对其根部真菌的r 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克隆、测序,以及序列分析,共检测到6种真菌,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5种。6种真菌分别为: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1种、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2种、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1种和1种未知的子囊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种,为伞菌纲(Agaricomycetes)的蜡壳耳目(Sebacinales)。Dothideomycetes sp.和Sebacinaceae sp.的多度较高,分别占所有序列的33%和22%。6种真菌OTU的NCBI序列号为KX022391-KX022396。该研究揭示自然生境中杜鹃花根部真菌物种组成,为进一步筛选适合野生杜鹃引种、栽培的高效优质共生菌株提供物种信息,对杜鹃花引种栽培中共生真菌的应用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