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饰腹寄蝇是危害柞蚕的主要寄生虫害之一,其两种传统防治方法(采取蝇毒磷溶液浸蚕和乐果溶液喷施柞树叶面由柞蚕取食)长期使用导致产生抗药性问题。为筛选柞蚕饰腹寄蝇防治新药剂,以氟虫腈为母体化合物合成5种氟虫烷基化衍生物(Fipronil Alkylated Derivatives,FAD),采用熔点测试、IR和1H-NMR确认其结构;以4龄春柞蚕为试虫测定衍生物对柞蚕的毒性,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浓度梯度,以5龄大批混养蚕测定了其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治效果。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对4龄春柞蚕的LC_(50)高于1 300mg/L,毒性较氟虫腈(LC_(50)=182.2 mg/L)大幅下降。防治效果试验表明,编号为2和4的FAD化合物在1 000 mg/L处理后,其结茧率与空白对照结茧率相当,均约为70%,且对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效高于80%。测定化合物的色谱容量因子(logK),计算其疏水参数(logP)、摩尔容积(MV)、拓扑极化表面积(TPSA)、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的能量之差ΔELUMO-HOMO,进行构效关系分析,推断化合物的logK、logP和MV可能是影响防效活性的主要因素,且增加到一定阈值后,防效会降低。为进一步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and Granara de Willink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新入侵害虫,为筛选出防治木瓜秀粉蚧的高效药剂,明确其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龄若虫和雌成虫对15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从15种药剂中筛选出5种对木瓜秀粉蚧毒力较高的杀虫剂,分别为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虫螨腈悬浮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哒螨灵水乳剂和15%唑虫酰胺悬浮剂;其中,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对木瓜秀粉蚧的致死中浓度(LC_(50))最小,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0.243 0、0.782 1 mg·L~(-1),其次为10%虫螨腈悬浮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15%哒螨灵水乳剂,15%唑虫酰胺悬浮剂的LC_(50)值最大;木瓜秀粉蚧2龄若虫对药剂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雌成虫。【结论】就生物活性测定而言,在木瓜秀粉蚧爆发时,可选用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虫螨腈悬浮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哒螨灵水乳剂和15%唑虫酰胺悬浮剂作为当前防治木瓜秀粉蚧的主要防治药剂,可有效遏制入侵害虫木瓜秀粉蚧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剂量的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生长发育、繁殖和营养利用的影响,明确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的控制作用。【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毒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4龄幼虫的毒力;利用LC_5、LC_(25)和LC_(50)剂量的溴氰虫酰胺处理双委夜蛾4龄幼虫,观察其对亲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产卵量、化蛹率和羽化率等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测定溴氰虫酰胺处理72 h后对幼虫的近似消化率(AD)、相对取食量(RCR)、相对生长量(RGR)、摄入食物转化效率(ECI)、消化食物转化效率(ECD)等营养利用指数的影响;分析溴氰虫酰胺处理24、48和72 h后幼虫体内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4龄幼虫具有较高毒力,LC_5、LC_(25)和LC_(50)分别为0.13、0.34和0.66μg·g~(-1)混毒饲料;与对照组相比,LC_5、LC_(25)和LC_(50)剂量下双委夜蛾4—6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1.63、1.75和5.48 d,同时蛹的发育历期延长,雌雄成虫的寿命缩短,并显著降低了双委夜蛾幼虫的化蛹率和蛹的羽化率,LC_5、LC_(25)和LC_(50)处理组雌蛹重分别为130.2、127.8和127.5 m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蛹重(146.7 mg),但是对雄蛹重无显著影响。溴氰虫酰胺处理后,LC_5、LC_(25)和LC_(50)组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558.8、506.9和462.8粒,显著低于对照组(755.1粒)。同时,溴氰虫酰胺处理组缩短了成虫的产卵历期,但是对成虫产卵前期的影响不明显。此外,与对照组相比,LC_5、LC_(25)和LC_(50)剂量的溴氰虫酰胺显著降低了双委夜蛾4龄幼虫的RGR、RCR、ECI和ECD,降低了幼虫将食物转化为生物量的能力;溴氰虫酰胺处理双委夜蛾4龄幼虫24 h后显著降低了其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且这种不利影响持续到48 h和72 h,同时,溴氰虫酰胺处理也显著降低了4龄幼虫体内脂质和蛋白质的含量,阻碍了双委夜蛾幼虫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论】较低致死剂量的溴氰虫酰胺可以抑制双委夜蛾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利于长期有效控制双委夜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利用胃毒-触杀法就呋虫胺、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三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分析了3种药剂的LC_(30)(mg/kg)。经LC_(30)浓度药剂处理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48 h后,将存活个体无毒饲养,观察存活幼虫的化蛹率、雌雄蛹重、羽化率、雌雄比、单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结果表明,3种药剂以呋虫胺的毒力最强,LC_(30)值为9.02 mg/kg,噻虫嗪(15.24 mg/kg)次之,高效氯氰菊酯(16.28 mg/kg)毒力最小。3种药剂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韭菜迟眼蕈蚊的个体发育或繁殖,高效氯氰菊酯抑制幼虫的个体发育,呋虫胺则显著降低子代卵的孵化率,噻虫嗪显著降低单雌产卵量。  相似文献   

5.
溴氰虫酰胺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溴氰虫酰胺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亲代和F1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确定溴氰虫酰胺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的亚致死剂量LC20和LC40,分别用该剂量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观察其对斜纹夜蛾亲代和F1代的亚致死效应.【结果和结论】经溴氰虫酰胺LC20剂量0.04 mg·L-1和LC40剂量0.07 mg·L-1处理斜纹夜蛾3龄初期幼虫72 h,与对照相比,幼虫从3龄到6龄的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2.39和4.32 d,化蛹率(分别为78.67%和60.33%)和羽化率(分别为72.12%和61.28%)均显著降低,处理组雌、雄蛹质量均增加.LC40处理组的单雌产卵量(1 356.67粒)和卵孵化率(59.26%)显著低于对照,而LC20处理组的单雌产卵量和孵化率则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药剂处理对蛹历期、成虫历期以及雌性比均没有显著影响.溴氰虫酰胺处理也同样延长了斜纹夜蛾F1代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了化蛹率,但对F1代羽化率和单雌产卵量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以为斜纹夜蛾的综合防治以及溴氰虫酰胺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4种鱼尼丁受体杀虫剂对小菜蛾及其天敌半闭弯尾姬蜂的选择毒力。[方法]采用浸叶法和试管药膜法分别测定4种杀虫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和半闭弯尾姬蜂成蜂的毒力,采用试管药膜法和浸渍法测定4种杀虫剂田间推荐浓度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蜂和蛹的室内活性。[结果]4种杀虫剂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顺序为四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其LC_(50)值分别为0.248、0.433、2.563、2.997mg·L~(-1);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蜂的毒力顺序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其LC_(50)值分别为5.600、51.310、121.256、2 000mg·L~(-1);氟苯虫酰胺的选择毒力指数最高,大于667.3,其次是四氯虫酰胺,选择毒力指数为206.9,这2种杀虫剂对寄生蜂及小菜蛾具有高度正向选择性,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的选择毒力指数分别为47.3和12.9,具中度正向选择性。4种杀虫剂田间推荐浓度对半闭弯尾姬蜂蛹的羽化无影响,氟苯虫酰胺对成蜂存活无影响,但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和四氯虫酰胺显著降低成蜂的存活率,表明这3种药剂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蜂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结论]研究结果对4种鱼尼丁受体杀虫剂的合理应用及小菜蛾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桃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氟啶虫胺腈属第4代新烟碱类药剂,研究旨在探讨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F_0(当代)及F_1(第1代)桃蚜(Myzus per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氟啶虫胺腈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氟啶虫胺腈对桃蚜的亚致死剂量采用波特喷雾塔法确定,将琼脂铺于玻璃培养皿底部,再将新鲜油菜叶片背面向上铺在琼脂上。挑取15头成蚜至油菜叶片上,置于波特喷雾塔下喷雾,药剂设置7个浓度,处理48 h后检查桃蚜死亡情况,采用POLO-Plus10.0软件计算LC_(10)和LC_(25)。采用建立生命表的方法评估氟啶虫胺腈亚致死剂量对桃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评估药剂对F_0代桃蚜的影响时,分别以LC_(10)和LC_(25)喷施成蚜,48 h后将成蚜移至未着药叶片,单头饲养直至死亡。评估药剂对F_1代桃蚜的影响时,以LC_(10)和LC_(25)处理成蚜,48 h后将成蚜移至未着药叶片待其产蚜,24 h后随机选取初产若蚜单头饲养直至死亡,记录蚜虫存活及繁殖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若蚜发育历期、成蚜寿命、单雌产蚜量及生命表参数差异显著性。【结果】根据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氟啶虫胺腈对桃蚜成蚜48 h的LC_(10)和LC_(25)分别为0.012和0.041 mg·L~(-1)。亚致死浓度的氟啶虫胺腈显著降低了F_0和F_1代桃蚜成蚜寿命、单雌产蚜量和产蚜历期,并表现为随药剂浓度增加,成蚜寿命、产蚜历期缩短,单雌产蚜量降低。LC_(10)和LC_(25)浓度处理F_0代桃蚜后,成蚜寿命分别为20.89和15.47 d,均显著低于对照的25.41 d;单雌产蚜量分别为56.51和27.33头,显著低于对照的71.02头;产蚜历期分别为20.74和14.37 d,显著低于对照的25.27 d;F_1代成蚜寿命分别为14.80和9.76 d,产蚜历期分别为12.03和8.59 d,单雌产蚜量分别为46.20和28.23头。与对照相比,LC_(10)浓度的氟啶虫胺腈处理显著延长了F_1代1龄若蚜的发育历期(1.73和2.21 d),LC_(25)浓度的氟啶虫胺腈处理显著延长了2龄若蚜的发育历期(1.43和1.58 d),其余龄期及整个若蚜期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生命表参数分析表明,氟啶虫胺腈LC_(10)和LC_(25)浓度处理后桃蚜净增殖率R_0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R_0分别为47.15、24.55和64.47。【结论】亚致死剂量的氟啶虫胺腈能够显著抑制F_0及F_1代桃蚜的寿命和繁殖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贵州3地(黄平、湄潭、惠水)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相对敏感种群等对氟啶虫胺腈和茚虫威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褐飞虱敏感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和茚虫威的相对敏感毒力基线的LC_(50)值分别为:1.83,17.57 mg·L~(-1)。与敏感种群相比,贵州3地(黄平、湄潭、惠水)褐飞虱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及茚虫威的抗性还处于敏感水平,抗性倍数分别在1.73~4.65和1.23~3.44之间。氟啶虫胺腈与茚虫威在1∶1时协同效应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86.85。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溴氰虫酰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噻虫啉4种新型杀虫剂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室内毒力,为西花蓟马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药剂处理24 h后,10%溴氰虫酰胺OD、20%呋虫胺SG、50%氟啶虫胺腈WG和48%噻虫啉SC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5.972、6.644、10.468和27.848 mg/L;药剂处理72 h后,10%溴氰虫酰胺OD、20%呋虫胺SG、50%氟啶虫胺腈WG和48%噻虫啉SC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522、5.851、9.226和25.726 mg/L,溴氰虫酰胺的毒力较高。  相似文献   

10.
分别用对应LC_(15)、LC_(10)和LC_5浓度的茚虫威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探讨亚致死浓度茚虫威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茚虫威处理后斜纹夜蛾化蛹率、羽化率和孵化率均明显下降,且经LC_(15)浓度处理后成虫寿命以及单雌产卵量皆显著低于对照,说明亚致死浓度茚虫威对斜纹夜蛾当代和下一代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亚致死浓度茚虫威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后,斜纹夜蛾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以及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亚致死浓度茚虫威对这3种解毒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皖南山区危害蓝莓的一种重要害虫。采用药膜接触法测定了10种杀虫剂对黑腹果蝇成虫的生物活性。供试药剂以乙基多杀菌素的杀虫活性最高,溴氰虫酰胺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活性次之。乙基多杀菌素以15 mg·L~(-1)处理后24 h和48 h试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8%和100.0%,处理后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6.90和1.74 mg·L~(-1)。溴氰虫酰胺以40 mg·L~(-1)处理后72 h试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3.7%。核型多角体病毒、甲氨基阿维菌素和苏云金杆菌按厂家推荐剂量处理后72 h对黑腹果蝇也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可作为防治蓝莓园黑腹果蝇的理想杀虫剂加以交替轮换施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氟虫腈结构为骨架,寻找具有杀虫活性和对环境友好型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方法】以不同取代基的苯胺为原料,经2步法合成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1~21;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分析确定;采用浸液法测定目标产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测定化合物1、5、12和16对中华蜂Apis cerana的急性经口毒性。【结果】化合物1、5、12和16处理小菜蛾24 h的LC50分别为0.26、0.95、0.33和1.10 mg·L~(-1),其中化合物1和12对小菜蛾的活性优于氟虫腈。化合物5、12和16对中华蜂的急性经口毒性比氟虫腈(0.05mg·L~(-1))低,但仍属于剧毒,LC50分别为0.21、0.22和0.09 mg·L~(-1)。构效关系表明,苯环的取代基对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活性影响很大,当苯环邻位存在—Cl或—Br、对位为—Cl、—CF3或—OCF3时,化合物对小菜蛾表现出极好的活性。【结论】氟虫腈苯环取代基的替换可以提高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降低对中华蜂的毒性,研究结果对今后芳基吡唑类杀虫剂开发、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测试敌敌畏和辛硫磷对3龄柞蚕幼虫的毒性,并系统观察了药剂处理3龄柞蚕幼虫后的中毒症状及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敌敌畏处理3龄柞蚕幼虫的LC_(50)为99.160 mg/L,对3龄及3龄以上柞蚕幼虫的安全间隔期至少3 d以上;辛硫磷处理3龄柞蚕幼虫的LC_(50)为68.627 mg/L,对3龄及3龄以上柞蚕幼虫安全间隔期至少2 d以上。  相似文献   

14.
胡进锋  刘向国  王长方  陈峰  王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0):135-136,143
[目的]筛选防治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ttiferus)和佛州龟蜡蚧(Ceroplastes floridensis)2种园林害虫的高效药剂。[方法]测定11种杀虫剂对黑刺粉虱和佛州龟蜡蚧这2种害虫2龄若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噻虫嗪、吡虫啉、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啶虫咪、螺虫乙酯杀虫剂对黑刺粉虱2龄若虫的毒力较高,药后72 h LC_(50)分别为0.82、0.89、1.55、2.88、2.97、3.78 mg/L。噻虫嗪、螺虫乙酯、氟啶虫胺腈、唑虫酰胺、噻虫啉、噻嗪酮杀虫剂对佛州龟蜡蚧若虫的毒力也较高,药后72 h LC_(50)分别为0.65、1.21、2.64、3.10、5.10、8.72 mg/L。[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黑刺粉虱和佛州龟蜡蚧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的系列药剂灭蚕蝇已经应用多年,由于长期单一用药,导致寄生蝇对药剂产生了抗性,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寄生率逐年升高。通过改进用药方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寄生蝇对柞蚕的危害。解决寄生蝇对柞蚕危害的根本途径是研究出防治寄生蝇的新药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杀虫剂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筛选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48%噻虫啉悬浮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种药剂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6种药剂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其中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44 mg/L和1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40 mg/L对桃蚜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显著,在施药后3~14 d防治效果均在96.4%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60 mg/L防治桃蚜速效性较差,持效性显著,药后3 d的防治效果在55.5%以下,药后14、21 d的防治效果均在99.5%以上。[结论]在桃树安全生产中,建议轮换使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和22.4%螺虫乙酯悬浮剂适时防治桃树蚜虫。  相似文献   

17.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氰氟虫腙对南昌和九江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田间种群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1.95和17.03 mg/L;用亚致死剂量(LC50)的氰氟虫腙处理小菜蛾种群后,处理代种群表现为化蛹率、蛹重、羽化率和繁殖力显著降低,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子代种群表现为卵孵化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幼虫和蛹的历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8.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氰氟虫腙对南昌和九江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田间种群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1.95和17.03 mg/L;用亚致死剂量(LC50)的氰氟虫腙处理小菜蛾种群后,处理代种群表现为化蛹率、蛹重、羽化率和繁殖力显著降低,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子代种群表现为卵孵化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幼虫和蛹的历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叶管药膜法和田间喷雾法测定20%虫螨腈·唑虫酰胺微乳剂对豇豆蓟马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 20%虫螨腈·唑虫酰胺微乳剂对豇豆蓟马成虫具有很强的协同增效作用,其毒力回归方程为3. 943 5+1. 5285x, LC50值为4. 91 mg/L,共毒系数(CTC)为196;田间防治试验显示, 20%虫螨腈·唑虫酰胺微乳剂对豇豆蓟马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处理剂量为50 g/667m2时,药后7 d的防治效果仍可达65. 55%,与对照药剂乙基多杀菌素(62. 03%)无显著性差异。20%虫螨腈·唑虫酰胺微乳剂可作为防治豇豆蓟马的专用药剂。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了解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的使用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其他2种药剂相比,防效最为明显,喷药后7天,虫口退减率达到94.4%,防治效果达到97.4%,且药后14天防效依然为94%,说明用氟啶虫胺腈防治棉蚜不仅药效快且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