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有效护理配合效果.方法回顾总结123例心内直视术的配合过程,总结其配合方法.结果除有1例术后死亡外,123例手术过程均顺利.结论手术室护士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为患者的手术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小儿呼吸道结构具有管腔狭小,粘膜柔嫩,缺乏弹力组织,血管丰富,肺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少等特征[1],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易引起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导致缺氧,甚至呼吸衰竭.1996年以前,我科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病率为16.7%.1996年以来,我科施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42例,由于改进了呼吸道护理,患儿无1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7年始开展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为了使该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更合理,现对1997年9月至1998年7月进行的12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5~12岁,体重16~31...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自体输血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同种异体输血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在术中输自体血 ,在临床的运用逐渐受到重视。我院在 1997年 5月~ 1998年12月 ,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开展自体输血技术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及分组选择围手术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 6 2例 ,其中男39例 ,女 2 3例 ,年龄 6~ 45岁 ,体重 2 0~ 6 5 kg,平均 31.3kg,均于体外循环前放血。其中用自血组 5 2例 (占 83.8% ) ,用库血组 10例 (占 16 .2 % ) ,其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 14例、室间隔缺损 2 5例、风心瓣膜病 12例、法乐氏四联症 5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肺…  相似文献   

5.
在心脏空跳中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较接近生理的心肌保护方法。我院自1996年7月~1998年12月,在心脏跳动中进行心内直视手术52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5~46岁,体重8~57kg。房间陋缺损28例,室间隔缺损17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左房粘液瘤、三尖瓣下移、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各1例。1.2 体外循环的方法与实施使用Sarns8000型人工心肺机,鼓泡式氧合器,动脉微栓过滤器。转流前将预充液加温至32℃左右。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尽快调整好体内血容量平衡,维…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我院各种心内直视手术93例。介绍体外循环中的管理,并探讨了血液稀释的应用以及保持高流量灌注,维持灌注压,加强心肌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我院近几年来开展心内直视手术22例,除4例在76~79年进行外,余18例均在85年2月~86年6月施行。全部病例治愈出院,无死亡。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枓男13例;女九例:年龄最小七岁,最大59岁。房缺九例,其中一例为原发孔单心房型心内膜垫缺损,伴二尖瓣裂、三尖瓣裂及左上腔畸形。室  相似文献   

8.
自1955年Melrose发现高钾冷溶液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经Tyers、Gay和E-bert进一步研究,证实了冷钾晶体停跳液对心内直视手术时的心肌保护有极重要作用,为日后心内手术时的心肌保护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随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病理机制的认识,学者们发现心内直视手术时的心肌损伤也与这一病理机制密切相关,从而兴起了对该领域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经过近十几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巡回护士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进程。为了总结经验,现将我院1991年1月至1998年2月所施行的450例体外循环手术巡回护士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50例,其中男243例、女207例,年龄2.5~57岁。450...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5~1999年共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约150例,其中发生升主动脉插管意外3例。现就其临床经过及处理报道如下。   1 病例   例1:女,9岁。体重22kg。术前诊断室间隔缺损(VSD)。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并行循环开始动脉灌注流量(20~30)ml.kg-1.min-1,泵压高达34.66~40.00kPa,平均动脉压(MAP)2.67~4.00kPa,心脏胀满,以左心为著。经台上反复调整未能奏效,后请上级医师调整插管方向,方恢复正常体外循环,泵压立即降为16.00kPa,全过程约7~8分钟。术后给予适当高流量灌注,保持酸碱平衡,用甲基强的松龙600mg,20%甘露醇60ml加强脑保护。术后7天痊愈出院,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观察34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前后对血液有形成份的影响,发现体外循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与血小板有显著降低,而白细胞显著增高,这可能与机械损伤、血液稀释和机体反应有关。因此选用接近人体生理循环的人工心肺机,改进手术吸引装置、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提高手术质量,可能有助于减少体外循环对血液有形成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体内常规置有各种导管,即气管插管、动脉测压管、中心静脉测压管、静脉穿刺留置管、心包引流管、纵隔或胸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这些管道是维持病人生理功能和显示病情变化的生命线,护理技术具有特殊性,且工作量大、难度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近年来,护理界同仁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导管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现综述如下。1气管插管的护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影响较大,引起通气和灌注比例失调,降低肺的顺应性,增加呼吸道阻力、呼吸功、肺内分流、心脏负担等[1]。术…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CPB)是心血管外科手术的一个基本技术环节,是用人工心肺机代替心肺的泵血与气体交换功能,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必要的“无血”及“安静”的手术视野的一种技术。法乐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紫绀型心脏畸形中居首位,占50%~90%。本院心胸外科自1980年12月至2000年10月,共实施法乐四联症根治术20例,其灌注效果均满意。  相似文献   

14.
心内直视手术均于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本文对40例病人心包和纵隔引流进行观察和护理。本组病人年龄6~47岁,术后24d 内,引流量最少为250ml,最多为1800ml。一、术后出血、渗血的原因:(一)病人手术后早期因体内有残余肝素,故可致出血、渗血。特别是术中如用肝  相似文献   

15.
刺五加注射液系植物刺五加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过敏反应鲜见报道.我科遇到2例刺五加注射液过敏反应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强酸提取鱼精蛋白的机理和应用的领域,重点介绍了鱼精蛋白在体外循环手术的应用与发展、抗菌机理及在防腐方面的优势,并阐明市场原料供应不足的现象,以期为鱼精蛋白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因全身麻醉时间长,手术创伤大,非生理情况的体外转流等因素,使病人呼吸功能受到较大的影响,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多,直接影响着手术的预后,因此围术期的呼吸道护理至关重要.多年来,我院附属医院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重症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61例,术前均有反复感染、缺氧发作、营养不良、肺动脉高压和(或)心功能不全等的情况。做好抗感染、氧疗、降肺压、抗心力衰竭、营养支持等充分术前准备后行心内直视手术,均用补片修补室缺。结果:全组死亡2例,生存59例中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动脉高压危象4例,严重肺部感染6例,血气胸及痰堵导致肺叶不张各2例,拔管后窒息再插管2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VSD残余分流1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伴有反复感染、缺氧发作、营养不良、肺动脉高压和(或)心功能不全等宜及早手术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和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观察15例CPB心内直视手术病人不同时期的血浆AVP、NT、DynA和ATⅡ的变化,认为麻醉及手术的应激反应可促使AVP、DynA和ATⅡ的分泌释放,NT在CPB期间变化不大,与升高的AVP抑制其释放有关;并探讨了这四种神经肽与心血管功能的关系,认为麻醉及CPB期间神经肽的这种变化对维持循环稳定、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给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提高腹主动脉瘤外科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报道了31例肾动脉水平以及腹主动脉瘤治疗经验。手术组26例24例行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结果手术切除率92.3%,病死率为3.8%。择期手术者无1例死亡。随访1-8a非手术组5例已有3例瘤体破裂死亡,而手术组后无1例死于与手术相的疾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