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二化螟诱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适用剂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055%二化螟诱芯防治二化螟,与常规药剂防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考虑实际投入成本,应用中建议100 m2使用1枚诱芯。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3.
4.
华北地区水稻二化螟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虫害是生产上制约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华北稻区二化螟的发生比较普遍,而且大田生产二化螟的防治重视不够,为了防止其虫源积累导致大发生,以地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就二化螟的发生及危害规律做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目前生产比较实用和有效的二化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应用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性诱剂诱杀农作物害虫技术是近几年来广泛推广应用的绿色控害技术。为探索水稻二化螟发生区利用性诱剂诱捕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明确二化螟性诱剂的配比类型,验证昆虫性信息素控制水稻二化螟探索田间应用技术,2010年在桂林双季稻区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诱捕水稻二化螟试验,防治效果非常理想,可见,二化螟性诱剂是防控水稻二化螟很有效的措施之一,还可应用于水稻二化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准确反映出水稻二化螟各代成虫盛期、高峰期,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抗性二化螟综合治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一系列田间试验 ,明确了二化螟发生与水稻播、栽期及品种间的关系 ,发现在常熟地区将水稻播、栽期分别推迟到 5月 2 0日和 6月 2 0日后 ,可以有效地减轻螟害的发生。在目前使用的和推荐使用的 10种治螟药剂中 ,防治抗性二化螟的单剂以三唑磷、乐斯本和锐劲特防效 (>85 % )较好 ,复配剂以三唑磷与其它有机磷或阿维菌素的复配制剂防效为最好 ,防效均在 90 %以上 ,其中稻虫胺 ,克螟劲的防效达 10 0 %。频振诱杀灯对二化螟成虫也有一定的诱杀作用。在此基础上 ,制定并验证了一套治理抗性二化螟的综防技术  相似文献   

7.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二化螟绒茧蜂寄生期间,寄主二化螟幼虫的取食总量比对照幼虫显著减少36.75%,而在蜂幼虫未啮出寄主体的不同寄生时间内。被寄生的二化螟幼虫和对照幼虫的取食量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对被寄生后的4龄和5龄二化螟幼虫生长速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被绒茧蜂寄生后的二化螟幼虫生长加快,发育受抑。被绒茧蜂寄生后的二化螟幼虫生长速率增大,但不包含蜂体的幼虫净生长速率下降:寄主蜕皮次数减少而不能化蛹。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二化螟的发生危害与暴发原因,对其抗药性情况及抗性机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已有研究表明:解毒酶活性升高、靶标不敏感性以及蛋白质的螯合作用与二化螟抗药性形成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10.
简要分析了二化螟的发生危害与暴发原因,对其抗药性情况及抗性机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已有研究表明:解毒酶活性升高、靶标不敏感性以及蛋白质的螯合作用与二化螟抗药性形成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二化螟的室内饲养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外引进虫源 ,室内利用稻苗进行饲养 ,成虫于产卵箱产卵 ,可在室内连续饲养二化螟 ,为生物测定提供足够的供试昆虫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二化螟成熟雄虫技术防控水稻二化螟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明显。该技术使用方便,对环境无影响,深受水稻种植专业户和合作社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通过室内外人工饲养及田间调查研究,明确了二化螟在辽宁省每年发生两代,但少数个体仅发生1代;同时明确了二化螟的生活史与害虫的为害盛期,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中旬至收获期;观察了二化螟的若干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4.
江西二化螟阶段性消长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2002~2003年用点滴法检测了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二化螟种群4龄幼虫对多种(类)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二化螟对沙蚕毒素类如杀虫单的抗性水平由敏感度下降阶段向低水平抗性发展;对有机磷类如三唑磷、丙溴磷、二嗪磷等均属敏感;对苯基吡唑类的氟虫腈和抗生素类的阿维菌素也属敏感。该地区二化螟种群的抗性水平低于苏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二化螟的防治技术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以期指导防治水稻二化螟,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日照是引起二化螟幼虫滞育的主要因子。于21℃,25℃,29℃三个恒温下测定其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小时33分、13小时30分和13小时27分。幼虫自孵化发育至预蛹的各阶段对光周期都有或多或少的反应,但3龄期是主要感应虫期。杭州(北纬30°14′N,东经120°8′E)、金华(29°27′N,119°31′E)、温岭(28°8′N,121°21′E)三地田间自然种群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出现日分别为8月21日、8月24日和8月27日,其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随地理纬度的上升而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8.
19.
20.
贵池市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1972 ̄1996年贵池市水稻二水化螟为害的资料,对二化螟的回升作了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是影响二化螟显著回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