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叶陈化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茶叶在贮运过程中受外界条件(如水分、温度、氧气、光照等)的影响,内含物极易发生氧化,使品质下降。探讨茶叶陈化变质机理,研究保鲜技术延长茶叶保质期,保持茶叶色、香、味,以体现茶叶的商品价值,近年来茶叶科技工作者对此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1茶叶陈化机理1....  相似文献   

2.
茶叶保鲜贮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茶叶贮藏保鲜的研究结果,认为茶叶贮藏中陈化劣变的主要内在实质是茶叶内含膳类、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的自动氧化和降解。造成茶叶陈化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水分、氧气、温度和光线。因此.茶叶的保鲜贮藏首先要严格控制茶叶的含水量;其次是选择优良的包装材料;再次是运用先进科学的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3.
茶叶保鲜贮藏包装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和广东省农垦商业总公司自身在贮藏保鲜包装方面所做一些研究结果。分析了茶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氨基酸,脂类物质,维生素C等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陈化质变机理,以及水分,温度,氧气,光线等环境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茶叶包装材料及茶叶保鲜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茶叶陈化原理及FTS茶叶保鲜剂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业已证明,茶叶在贮运过程中由于受水分、氧气、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啊极易发生陈化劣变,失去原有新鲜风味.特别是名优茶,大多由幼嫩芽叶加工而成,且主要集中在春季加工,贮运销售一般都需经过高温高湿季节,因此很容易发生质变,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茶场(厂),由于种种原因,忽视茶叶的保鲜工作,仍采用聚乙烯袋或纸盒等常规包装.据研究,这类包装方式在春夏季节对绿茶的保质期不到1个月,而目前我国茶叶从加工到消费的流通期一般都长达数月甚至半年以上,致使广大消费者购买及品尝的大多已是色枯、汤暗、香气陈霉的茶叶,茶叶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大幅度下降.1990年我国名优茶的产量已达2.65万吨,产值6.2亿元,其中若有50%保鲜不当,按平均价下降40%计,则经济损失达1.24亿元.因此,茶叶,特别是名优茶的保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茶叶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水分、氧气、光照、湿度等影响,其品质常出现陈化以及变质,这将大大影响茶叶的饮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如能控制这些条件,茶叶的变质问题即可防止,笔者在总结前人各种试验的基础上,用变色硅胶、还原性铁粉、硫代硫酸钠进行茶叶贮藏试验。  相似文献   

6.
敬延桃 《茶叶通讯》2007,34(4):31-31
茶叶具有很强的氧化、吸湿和吸附异味的特性,极易受温度、水分、空气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若贮存措施不当,茶叶中的内含物质极易发生各种变化,导致茶叶色、香、味等感官品质的下降.目前,茶叶上应用较多的贮藏保鲜技术有干燥贮存、普通密封贮存、低温冷藏保鲜贮存和气调保鲜贮存等.  相似文献   

7.
贮存保管茶叶最重要的工作是防止霉变和陈化。霉变的茶叶不但失去了饮用价值而且有害于身体;陈化了的茶叶,虽然还不至于不能饮用,但由于陈化结果,内含有效成分如单宁、水浸出物等含量减少,使茶叶香味低淡,色泽枯黯、失去新茶清高翠绿的风格(指绿茶而言),因而也就降低了它的饮用  相似文献   

8.
茶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茶叶尤其是名优绿茶极易在贮运过程中陈化劣变 ,其保鲜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历来受茶叶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所关注。根据茶叶陈化机理 ,为克服温度、水份、氧气等环境条件对茶叶品质产生的不良影响 ,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有干燥、低温、除氧和抽气充氮等保鲜技术。1 干燥技术传统的贮茶技术采用石灰或木炭、硅胶等材料与茶叶一起贮藏 ,以降低茶叶含水率 ,达到保鲜目的。从理论上讲 ,水份对贮茶品质影响极大 ,干茶含水率尽量要低 ,一般要求低于 6 % ,这是延长茶叶保质、保鲜期以及应用其它保鲜技术的前提和基础。2 低湿冷藏技术茶叶内含物…  相似文献   

9.
水分是茶树赖以生长的基础,是茶树生活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子之一,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有重大意义.我国长江中下游茶叶产区,7~8月间多为晴热干旱天气,旱灾频发,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及茶叶产量和品质.为此,加强茶园水分管理,是夏秋茶生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做形温度对针形名优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形是名优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而温度又是做形工序的重要工艺参数,左右着茶叶水分的散失速度,从而对外形和内质产生影响.有关名优茶做形温度的研究较少,生产上往往凭经验进行,品质难以稳定.笔者以本校研制的一种针形茶—一绿针茶为例,研究了做形温度对针形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探讨出最佳的做形温度,以期为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