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引起林地肥力减退,土壤地力衰退程度与前茬林生长周期有关。头茬杉木林周期短(1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长势较好,头茬杉木林周期长(2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幼树长势极差。林地施肥后并没有促进杉木幼树恢复生长。原因在于杉木幼树根系受到土壤中有毒物质毒害,根系腐烂,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议采取生物工程措施解决杉木连裁地力减退问题。  相似文献   

2.
杉木产区群众都知道:杉木伐后迹地再连续栽杉的“二耕土”其生长不及“头耕土”,“三耕土”又不及“二耕土”,即杉木连栽往往引起杉木生产力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传统的看法是杉木林地土壤养分收支不平衡或人为措施如皆伐、炼山等不合理引起水土流失,上层变薄,造成土壤养分物质匮乏,引起杉木生产力下降。由于地力有限,杉木不断地摄取同类养分,可能使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出现亏缺。“炼山”引起土壤氮、磷、钾、灰分的严重流失,尤其是有效磷的流失是南方山地种杉失败的主要原因……。叶仲节等(1986)的研究则认为:连栽…  相似文献   

3.
句容林场杉木连作障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养分角度对江苏句容林场二荏杉木林生长退化作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在杉木叶中叶绿素、氮、钾含量仅分别约为头茬的50%,78%,60%,连作障碍明显。二荏杉木林退化直接原因可能是体内缺氮、钾所致。同龄不同茬数杉木林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杨树人工林地力退化及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在山东,辽宁,河南,河北,北京等五个杨树(PopulusL.)栽培地区,抽样调查48块样地,并进行土壤养分化学分析,研究了杨树同代纯林,一代林、二代林生长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杨树与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L.)、混交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杨树同代林,随林木生长,土壤养分含量有下降趋势;连栽二代纯林比一代纯林,土壤养分含量及林木生长量有明显下降趋势;杨树与刺槐、紫穗槐、沙棘混交,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是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治杨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有效生物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场自1973年建立以来,共营造了杉木林2000多亩,由于我们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用科学态度管林,现林木生长旺盛,长势喜人。两年生的幼林有很多地块平均高超过2.5米,最好的一块林地已达3.0米,普遍的都在2.2米左右。现把我们科学实验小组两年来从事杉木抚育管理试验的一些情况,综述如下: 一、深翻壅土 杉木在幼树时,主根不发达,侧根发展较快,须根分布较广。为了扩大杉木根部松土层,给杉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杉木侧根和须根的生长,加强根部吸收能力。1974年,我们首先在高山六号地对杉木幼林进行深翻变土试验,获得了很好效果。一般幼树平均高达2.31米,特别是在幼树壅土较多的地方,平均高达3.12米。后来,我们就将这个情况向全场进行宣传推广,对所有的林地全面进行深翻,对幼树基部进行培土。这样既把杂草和腐殖质翻入土下,增加了土壤肥力,同时也疏松了土壤,增强了土壤通气性能。现在观察,效果确实显著,证明对杉木幼林进行深翻壅土,是促进幼林速生丰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杉木二耕土土壤取样分析,造林成活率调查及死亡株病理鉴定,综合分析表明:人工干扰致使土壤板结,土壤容重增加,含水量下降,是导致杉木二耕土造林成活率低的外因;杉木人工林土壤存在自毒现象;苗木带病及部分苗木抗性差是影响杉木二耕土造林成活率低的内因。  相似文献   

7.
多代杉木林地的地力衰退是围绕杉木产区林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该试验是在多代杉木人工低产林地上营造杉木优良种源子代苗、马尾松、桤木、泡桐、毛竹等多种树种混交林,以期通过生物自身的力量,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和水肥条件,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7,自引:10,他引:77  
从常绿阔叶林皆伐烧垦后,到15年生头耕土杉木林,土壤肥力下降超过杉木连栽三个轮伐期的幅度。三耕土杉木林速生阶段林地土壤肥力低,林木生长差;杆材林阶段林相稀疏;林下植物生长繁茂,对土壤肥力提高起了积极作用。但杉木速生期已过,对促进杉木生长效果很不显著。常见于连栽杉木林下植物约有174种,适合很多亚热带乔、灌、草本都能正常生长繁殖的环境,证明仍然适合杉木生长。如果停止火烧清理迹地,实行局部整地控制水土流失,调整林分密度,使林地植被覆盖达到50—60%,可以收到维持或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效果,有利于杉木永续经营。  相似文献   

9.
通过6a试验,提出了杉木幼林与大豆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其中包括:选择抗旱、耐瘠、高产稳产、适宜杉木幼林立体经营的大豆良种(本试验从78个品种中筛选出6个优良品种),适时播种(春大豆4月1日~15日,夏大豆5月15~25日),合理的株行距(20~50cm)和每个播种穴合理留苗数(2~4株/穴),用钙镁磷出作基肥(225kg/hm2),因地制宜施少量氮肥(尿素37.5~75.0kg/hm2),适宜立体复合经营的杉木幼林应为造林后1~2a,林地应为阳坡,豆株与幼树的距离33cm以上。杉木—大豆立体经营,不仅能增加粮食和直接经济收入,而且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改善林地小气候,减少林地水土流失,改良了土壤,使杉木幼林年生长量比一级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对策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杉木为速生用材树种,为我国解决用材短缺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片面追求速生丰产,营造大量杉木人工纯林,导致了杉木人工林林分生产力下降,林地地力衰退,尤其是在多代连栽杉木林地上,林地地力衰退问题就更加突出和严重。文章综述了我国杉木多代连栽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以及防止地力衰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杉木连栽地力衰退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分析显示,杉木连栽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壤肥力减退、物理性状变差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降低。盆栽试验表明,杉木连栽0-20cm表层土,盆栽杉苗成活率只有24.4%,生长量比同层头栽土下降41.8%。经连栽与头栽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连栽林地杉木保存率比头栽下降13.2%,连栽杉木高生长明显低于头栽杉木。采用回心土造林,连栽杉木保存率提高16.8%,树高生长量提高37.9%-60.2%。研究认为,不利于杉木连栽生长的限制因子集中在0-20cm表土层,是导致杉木连栽成活率和生长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西分宜县大岗山不同立地指数(12、14、16指数)、不同生长阶段(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1、2代杉木人工林23项土壤因子进行了测定,运用主分量分析筛选出评价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3个综合因子,并用主分量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所选的样地进行综合评分、排序。2代杉木人工林综合得分均低于对应的1代杉木人工林,表明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的事实;1代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为:从幼龄林发育至中龄林阶段,林地综合地力呈下降趋势;从中龄林发育至成熟林阶段,林地综合地力略有回升,说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孕育在1代林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8,自引:8,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5、10、15、20a)及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了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明显下降,随栽植物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地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及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和容重却呈增加趋势,林地肥力朝不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分析比较了23年生福建柏与毗邻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福建柏林地比杉木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强,土壤孔隙和水分性能良好,土壤营养贮量较为丰富且供应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培肥土壤的作用。并认为采用福建柏与杉木轮栽或混交方式造林,可改变地力下降状况。  相似文献   

15.
选择适宜的杉木初植密度,可以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和空间,促进幼树生长.本文根据本所杉木密度试验阶段观察资料和有关林分生长调查材料,对杉木初植密度的效应进行分析、探索,现将初探结果整理如下:材料和方法定位观测材料来自本所吉山杉木密度试验林.地形为山麓坡地和一级阶地,立地条件一般.土壤为苏南黄砂土和下蜀系黄岗土,质地分别为砂壤和重壤至轻粘,有效土层约0.50—0.70米.1975—1978年春造林,绿肥间作2年.栽植株行距有0.85—1.0×3.0、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将乐县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选取典型杉木人工林样地18块,对其土壤化学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将乐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呈酸性;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递减;全磷和有效磷垂直变化不明显,且有效磷含量都小于5 mg·kg~(-1),缺磷比较严重;土壤全钾明显低于土壤速效钾的变异程度,钾素能够满足树种生长的需求。在杉木林经营过程中,合理适量的施用氮磷肥有利于林地地力的维持,特别是磷肥。  相似文献   

17.
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年龄、不同生长代数杉木林地及立地条件相同的檫树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表明,①随杉木年龄的增加,林地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及微生物总量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氨化细菌数则随年龄的增力。而增加,②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檫树林地明显高于杉木林地,但各类菌的组成比例均无明显不同,③头栽杉木林地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及氨化细菌分别是二栽林地的1.52、1.42、1.47和2.79倍,但真菌数量两类林地无差异,从各类菌所占比例来看,只有真菌比例二栽林地有增加的趋势,细菌、放线菌两类林地间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木麻黄连栽林地土壤肥力动态与地力维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木麻黄连栽林地肥力和林木生长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量与速效养分含量,多数微生物的数量、总菌数及土壤生化活性均较头栽林地下降,其结果导致连栽林分生长量减退。文中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探讨了木麻黄林地力下降与林分养分循环的关系,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对地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10年生乳源木莲与杉木的混交林及杉木纯林的林地枯枝落叶量及分解速率、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结构林地物理性质优于杉木纯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多,土壤疏松多孔;土壤有机质、全N、全P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12.2%、11.8%和4.5%,土壤速效养分(N、P、K)亦分别提高29.6%、10.5%、10.1%,该混交对地力改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