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确定双季稻机插育秧适宜播种量,以早稻品种淦鑫202、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通过秧盘育秧试验和大田机插试验,研究了播种量对双季稻机插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漏插率及产量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高度、单株根数、假茎宽、百苗干物质质量及成秧率下降,秧苗个体素质降低,但单位面积秧苗数增加,秧苗成毯性增强,漏插率降低,机插质量提高,大田基本苗及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则表现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双季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100 g/盘(干谷)处理最高。综合来看,机插双季稻适宜播种量(干谷)早稻为100~120 g/盘、晚稻80~100 g/盘。  相似文献   

2.
胡文杰 《中国稻米》2017,(4):180-182
引入25 cm行距的插秧机,与生产上常用的30 cm行距插秧机进行小区对比试验,以探讨该型插秧机对乐清市早、晚稻的适应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早稻应用25 cm行距插秧机具有比较明显的增产优势;而连晚杂交稻应用行距25 cm插秧机的增产效果不明显。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类型水稻的特征特性,正确掌握插秧密度,充分发挥各类插秧机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3.
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方法】以4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设置毯状盘(CK)、钵体盘(D1)和钵体毯状盘(D2)3种育秧盘试验,系统测定了不同育秧盘处理下早、晚稻植株形态特征与产量结构。【结果】1)不同秧盘处理秧苗素质表现为CK>D1>D2;机插时,D2处理下秧苗整体机插质量最优,表现在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D2均优于CK,提高了栽插质量;2)D2处理下秧苗返青快,拔节期后分蘖快,孕穗期分蘖数D2>D1>CK,有效促进了茎蘖成穗,直接影响产量;从SPAD值看,早晚稻孕穗期时,D2处理下秧苗叶片SPAD值比D1处理平均高出3.2%,比CK处理平均高出9.2%,可有效促进光合作用,为增产提供了营养保障;3)产量数据显示,早晚稻均以D2处理产量最高,早稻分别比CK和D1增产13.04%和1.65%,晚稻分别增产30%和19%,平均比对照(CK)育秧机插增产20%;具体表现在D2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有效穗数多,结实率和千粒重指标好。【结论】与毯状盘和钵体盘相比,钵体毯状盘可提高秧苗素质和产量,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超级稻在浙南地区机插种植的育秧难题,提出选用生育期较短组合、机械匀播、化学调控、水肥双控等措施培育适宜机插秧苗,本田期通过栽后促早发、超前轻搁田优化群体、协调库源矛盾和综合防治病虫害以实现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5.
双季稻机插技术在江西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推广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西省双季稻区8个县24个乡镇的调查数据,对双季稻机插技术在江西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种植方式的成本低于其他种植方式、收益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机插种植方式的推广受到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土地规模、资金等的影响,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土地经营规模越大的农户机插比例相对较高;限制机插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包括育秧技术复杂、购机及机插费用高、田块小和分散等;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进程、加强机插核心技术的培训指导力度、建立稳定的政策资金扶持机制、创新机插服务模式、积极宣传并做好示范区建设等是促进机插技术推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保证水稻施肥的准确性,揭示水稻机插与同步一次性侧深减量施肥的养分利用特征,为机插双季稻的氮(N)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典型双季稻种植区,以测土配方施肥量为依据,结合精量施肥机,2017-2018年研究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机插同步一次性减N10%~30%处理早稻N、P、K累积量分别提高7.9%~11.7%、9.4%~25.9%和2.0%~6.5%(2017),8.2%~15.0%、9.0%~12.1%和14.0%~18.1%(2018);晚稻分别提高-0.6%~5.7%、9.1%~14.4%和3.7%~19.6%(2017),6.1%~8.5%、9.4%~19.3%和18.7%~22.2%(2018);早稻N肥吸收利用率(NRE)、N肥农学利用率(NAE)、N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提高38.6%~92.7%、49.9%~103.6%和29.5%~71.7%(2017),35.4%~71.4%、46.0%~98.4%和20.7%~75.4%(2018);晚稻分别提高20.8%~43.1%、31.3%~64.2%和18.3%~48.5%(2017),26.8%~99.1%、60.0%~82.9%和26.6%~60.5%(2018)。其中,早晚稻以减N20%~30%处理效果较好。水稻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随着施N量的降低,双季稻NRE先增加后降低,NHI、NAE和NPFP呈上升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机插模式的集成与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N肥施入,利于N、P、K吸收积累,同步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N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保证水稻施肥的准确性,揭示水稻机插与同步一次性侧深减量施肥的养分利用特征,为机插双季稻的氮(N)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典型双季稻种植区,以测土配方施肥量为依据,结合精量施肥机,2017−2018年研究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机插同步一次性减N 10%~30%处理早稻N、P、K累积量分别提高7.9%~11.7%、9.4%~25.9%和2.0%~6.5%(2017),8.2%~15.0%、9.0%~12.1%和14.0%~18.1%(2018);晚稻分别提高−0.6%~5.7%、9.1%~14.4%和3.7%~19.6%(2017),6.1%~8.5%、9.4%~19.3%和18.7%~22.2%(2018);早稻N肥吸收利用率(NRE)、N肥农学利用率(NAE)、N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提高38.6%~92.7%、49.9%~103.6%和29.5%~71.7%(2017),35.4%~71.4%、46.0%~98.4%和20.7%~75.4%(2018);晚稻分别提高20.8%~43.1%、31.3%~64.2%和18.3%~48.5% (2017),26.8%~99.1%、60.0%~ 82.9%和26.6%~60.5%(2018)。其中,早晚稻以减N 20%~30%处理效果较好。水稻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随着施N量的降低,双季稻NRE先增加后降低,NHI、NAE和NPFP呈上升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机插模式的集成与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N肥施入,利于N、P、K吸收积累,同步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N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机插早籼稻品种、播期、播种量、秧龄、栽插密度和施氮方式等关键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浙江苍南机插早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即在选择中嘉早17、中早39、嘉育253等高产中熟品种的基础上,3月25至4月1日播种,播种量150~175 g/盘,秧龄控制在20 d左右,机插规格30.0 cm×12.4 cm(26.9万丛/hm2),施氮方式为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4∶1或4∶5∶1。  相似文献   

9.
Ⅱ优118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Ⅱ-32A/华恢11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2003年1月通过江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进行母本机插制种试验,以母本人工移栽作对照,观察其生育特性、茎蘖动态、群体穗粒结构和抽穗开花特性。结果表明:母本机插与人工移栽的实际产量无太大差异,但能很好的节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以中熟中粳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机插水稻不同行距和施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水稻行距25 cm,施N为20 kg/667 m2的总茎蘖数多,出叶速度快,有效穗多,产量水平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区。  相似文献   

11.
浙江冬闲田亚麻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浙江冬闲田种植亚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选择排灌方便的田块,选种高产抗寒品种阿里安,晚稻收割后,及时早播,一般在12月上中旬播种;做好杂草防治工作,芽前封土处理以72%都尔乳油的效果较好,持效期长,施用量为130ml/666.7m^2。苗后防治的药剂可选择10.8%高效盖草能乳油、5%禾草杀星、17.5%快刀乳油,用药量为60ml/666.7m^2,在亚麻出苗20—30天(此时杂草约在2—3叶期)兑水50kg喷雾;肥料(复合肥)施用总量为30kg/666.7m^2,合理分配基追肥的比例,可为2:1;后期要防止倒伏,及时收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浙江冬闲田种植亚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选择排灌方便的田块,选种高产抗寒品种阿里安,晚稻收割后,及时早播,一般在12月上中旬播种;做好杂草防治工作,芽前封土处理以72%都尔乳油的效果较好,持效期长,施用量为130ml/666.7m2.苗后防治的药剂可选择10.8%高效盖草能乳油、5%禾草杀星、17.5%快刀乳油,用药量为60ml/666.7m2,在亚麻出苗20-30天(此时杂草约在2-3叶期)兑水50kg喷雾;肥料(复合肥)施用总量为30kg/666.7m2,合理分配基追肥的比例,可为21;后期要防止倒伏,及时收获.  相似文献   

13.
菲优600系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杂交晚稻新组合,2001年被引入浙江省泰顺县示范种植,表现出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米质优、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比较适宜在浙江省泰顺县作单季晚稻大面积推广。本文总结了菲优600在泰顺县(属浙南山区)和类似生态稻作区种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浙江省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主要作物,对于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意义重大。但近年来,种稻收益持续下降,严重制约了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稻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对促进浙江省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全方面调研与典型调研,分层次梳理了当前浙江省水稻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现实需求,明确了制约浙江省水稻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提出了浙江省水稻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茶园中铅元素含量现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对浙江主要产茶区茶叶原料铅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状况不容乐观。空气沉降物仍是茶叶原料铅含量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对鲜叶进行清洗能适当降低茶叶中铅含量。茶叶铅含量与土壤有效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低土壤中有效铅含量将是降低茶叶铅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浙江跨湖桥遗址的古稻遗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对距今7 000~8 00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除第11层外,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而且硅酸体的形状较大,与现代栽培粳稻的相似。植物遗存调查显示,跨湖桥遗址中有大量的稻谷、稻米和谷壳等古稻遗存;其中,稻谷的长宽比为2.71, 稻米的长宽比为2.68,稻谷粒型与现代栽培稻的籼稻相似。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可能是我国稻作起源地之一,跨湖桥遗址的古稻可能是尚未完全分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加强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1988年12月,浙江省设立水稻育种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定名为"8812"计划,组织全省水稻育种研究优势单位共同攻关。经过20年的攻关,浙江省杂交稻育种技术和方法不断创新,品种大批育成,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品质明显改善,同时,突破了连作杂交晚稻和籼粳杂交稻育种的瓶颈。目前,育成的杂交稻组合年种植面积占浙江省年推广杂交稻面积的75%以上,对推进浙江省的水稻科技创新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简要地阐述该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8.
廖陈富  程义华  包佐淼 《茶叶》2011,37(4):249-251
浙江省景宁县农业部门为把茶叶产业做强做大做精,2009至2010年对全县茶叶进行地毯式的普查,全县有低产茶园533多hm^2,从本地实际出发,分析低产茶园形成六方面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提出改造低产茶园的三大机制和五方面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黑龙江省高粱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杂交种的恢复系对相应异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测配,并对杂交后代的育性反应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质不育系的育性反应不同,但后代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变化,A3、A6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被利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辽宁玉米-油菜复种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裂区试验设计,对玉米收获后复种油菜的栽培技术与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复种油菜可延长土壤绿色覆盖时间,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油菜用作绿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性能。油菜生长速度快,可作为蔬菜开发,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