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的闽北林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进行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力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林分净生产力均呈逐代下降趋势,表现为1代>2代>3代,其中2代16地位指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比1代下降1 45%~11 68%;3代杉木比1代下降17 44%~60 53%,比2代下降16 23%~55 31%,多代连栽导致了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明显衰退。 相似文献
2.
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8年生香叶树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香叶树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其人工林蓄积量为421.88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7.09%;香叶树人工林分生物量为305.43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59倍,其生物量乔木层是杉木林的1.68倍. 相似文献
3.
将选自江西分宜大岗山地区相同立地条件和发育阶段的1、2代林样地的林龄变为与1代林主样地的林龄一致,利用“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中的部分模型,计算林龄变换后样地的平均优势高,以便实现1、2代林之间以优势高表示的生产力在同林龄,同立地的比较,用假设检验比较1、2代林生产力的差异,而后根据实测生物量计算的数据,用假设检验比较1、2代林树干、树根及枝叶在生物量中占百分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各种地立条件下,幼龄林1、2代林的生产力无显著差异;中龄林1代林的生产力要普遍高于2代林,立地条件越差差异越明显;4-12年生林分,1代林树干占生物量百分比要普遍高于2代林,1代林树根占生物量百分比要普遍低2代林,立地条件越差上述差异越明显;1代林与2代林枝、叶占生物量百分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伴生下的28年生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为171.87 t.hm-2,乔木层153.31 t.hm-2,分别比楠木纯林提高了62.79%、59.2%,平均年净生产量5.475 t.hm-2.a-1。乔木层楠木树干117.427 t.hm-2,分配比例为76.6%,比闽楠纯林干材生物量的分配比例68.2%提高了8.4%,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叶面积指数6.03,低于楠木纯林,但叶净同化率4 193.82 kg.hm-2.a-1,却高于楠木纯林,分别增加了78.8%。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林分生产力高于楠木纯林。这与闽楠的生物学特性及林分经营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青钩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6 a生青钩栲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青钩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钩栲人工林单株材积为0.229 3 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14.76%,但其林分蓄积量小于杉木林;青钩栲林分生物量为148.59 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13倍;其干、枝、叶和根的生物量均高于杉木林,可见青钩栲人工林的林分结构比杉木林更有利于林分光合产物的积累,表明青钩栲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5、10、15、20a)及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了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明显下降,随栽植物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地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及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和容重却呈增加趋势,林地肥力朝不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多代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5、10、15、20年)、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了杉木生长的明显衰退,2、3代杉木戏分别比1代杉木下降7.29% ̄11.61%和15.63% ̄21.47%,树高分别下降7.89% ̄11.76%和17.76% ̄22.35%,蓄积量分别下降21.02% ̄24.61%和38.70% ̄44.18%,而且随栽植代数的增加,杉木戏、树高生长速生期开始时间推迟,速生期缩短,林木分化日趋明显,中级木比例减少,大、小级木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6 a生拉氏栲与杉木人工林蓄积生长、林分生物量和林分空间格局的测定分析,进行拉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拉氏栲人工林单株材积为0.229 3 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14.76%,但其林分蓄积量小于杉木林;拉氏栲林分生物量为148.59 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13倍;其干、枝、叶和根的生物量均高于杉木林,拉氏栲根系十分发达,其根系分布较杉木更为合理,说明拉氏栲人工林的林分空间格局比杉木人工林更有利于林分光合产物的积累.拉氏栲生产力较高,可望在南方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方海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对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的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生态系统生物量由对照的180.05t/hm2减少至156.58t/hm2,减少13.04%.系统生物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乔木层林木株数、生物量减少所致,乔木层生物量由对照的173.87t/hm2减少至142.74t/hm2,减少17.90%;但单株木的生物量增加了64.07%,尤以枝、叶和根增长迅速;林下植被生物量、死地被物生物量也大大超过对照林分,分别是对照的3.25倍和1.93倍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青山12年生杉木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西大青山实验林场12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a)lata)人工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年生杉木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3.7cm、11.8m、18.6m^3/hm^2;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92.502t/hm^2、9.763t/(hm^2.a),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及净生产量分别占林分总量的96.06%和93.78%,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及净生产量依次占林分总量的0.97%、2.98%、1.59%、4.63%。由于该实验区位于两山夹一沟,气候湿润,水热条件很适宜杉木的生长,所以生产力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1.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第 1代下降了 8.5 2 %和 16 5 3%。第 1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87 93t·hm- 2 ,第2代为 76 0 2t·hm- 2 ,比第 1代低 13 5 4 % ,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 1代小 ,而灌木、草本和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是第 1代的 2倍。第 1代杉木树干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优势 ,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而第 2代对地上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各生长级林木生物量分布呈反J形 ,表明杉木林处于速生阶段时林木竞争才开始 ,分化不明显。第 1代杉木林的生产力是第 2代的 1 2倍 ,杉木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但第 2代杉木叶的光合生产率比较高 ,说明第 2代杉木林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可挖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杉木林分生物量结构与土壤肥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29年生五种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及土壤肥力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单株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单位面积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基本趋于一致;各种密度单位面积现存枯枝落叶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林下植被生长及其生物量则相反;五种密度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本上以2805株/hm2和3750株/hm2较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杉木初植密度尽量控制在2805—3750株/hm2之间,以利于杉木产量提高和地力维护。 相似文献
13.
杉木林林下植被及其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日趋严重,维护和提高杉木林地地力已成为杉木人工林发展的重要课题。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工林养分循环和维护林地地力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规律及与立地、林分的关系,是研究并利用林下植被的重要前提。有关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始见于20世纪中叶,但鲜见有关林下植被生物量的专题研究报道,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测定也只局限于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系列研究。本文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系统研究丰富了上述系列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利用林下植被来维护和提高林地地力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杉木人工林的育林干扰对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系统研究并综合分析了炼山、整地、幼林抚育、间伐及采伐等育林干扰对杉木人工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了每一种干扰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养分迁移中的作用,并分别板页岩、花岗岩两类不同岩性发育的红黄壤进行有机质和养分损耗的估算.板页岩发育的黄红壤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质和养分主要损失于炼山及皆伐作业,而花岗岩发育的黄红壤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质和养分主要损失于炼山烧失,水土流失和皆伐作业.母岩为板页岩的19a生杉木林,从造林到皆伐共损耗养分2 371.96kg*hm-2,损耗有机质34.06t*hm-2;母岩为花岗岩的27a生杉木林,共损耗养分3 276.09kg*hm-2,损耗有机质35.07t*hm-2.按传统的营林作业,干扰严重,如不进行养分补充,杉木人工林地力难于维护.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密度杉木幼林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杉木幼林系统是由4个不同密度级处理系列小区组成,栽植密度为1665、3330、4995和6660株/hm^2(以下分别用A、B、C和D代替)。这些小区土壤质地及地形别无二致,都是用1年生实生苗1987年春天定植。8年生时调查了这些幼林系统林木生长、冠层厚度、枝下高以及生态效益等。随着密度由A增加到D:平均胸径生长量从8.1cm降到6.6cm;平均树高生长量由5.9m降至5.4m;平均冠层厚度自4. 相似文献
17.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动态特征和预测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林下植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中龄林林下植物生长发育较差外,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和灌木层生物量基本上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而草本层生物量的变化较为复杂;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及其林下植物的凋落物积累量也存在明显差异,杉木凋落物积累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14地位指数的林下植物凋落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而16和18地位指数的林下植物凋落物量除中龄林很少外,其他年龄段也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应用数量化模型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密度、林龄、地形和土壤条件是影响林下植物生物量、杉木凋落物量和林下植物凋落物量的重要因子,尤其是林分密度和林龄.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