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农业》2015,(7):16
<正>一是科学调整优化人参种植结构。在2015年全面停止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主伐的影响下,切实加强参地资源管理,合理确定人参种植规模,充分利用人工林皆伐迹地种植人参,规范发展林下参,加强人参重茬轮作技术研究,加大非林地栽参技术普及推广。对全县的农田进行普查,确定适宜种植人参的农田资源总量,制定非林地栽参种植规划,积极推进规范化种植,在保持总体年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实现可持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参资源紧缺,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这使得农田栽参成为必然趋势,但由于人参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全球只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及俄罗斯少部分地区适合种植,而中国产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为了保障人参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农田栽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参业发展破坏林地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吉林省集安市天源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开创了农田栽参道路,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之路。转变思路,开创农田栽参先河新开河人参,居"关东三宝"之首,原产地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其境内的新开河流域森林茂密,拥有人参适于生长的阳光、土壤、气候等原始生态条件,然而经过多年的人参林地种植,能适合发展种植人参的宜参地资源明显不足,加上国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宜参地  相似文献   

4.
归纳总结了国内农田地栽培人参的现状,对国内农田栽参的相关技术、试验结果及文献资料进行了汇总,从栽培人参农田地的选地、休闲养地、整地做床、土壤消毒、播种、育苗、搭设荫棚、田间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农田栽参的技术要点,为切实可行的农田栽参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论人参种植业发展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传统伐林栽参模式的缺陷及农田栽参、林下护育山参的优势,明确了农田栽参是我国人参种植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林下护育山参是人参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提出解决老参地问题是目前人参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壤环境下种植的人参皂苷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发展平地栽参技术,并考察其质量,以人参皂苷为指标,比较2种土壤环境下种植的人参皂苷含量。[方法]采用药典方法提取人参皂苷,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总皂苷含量,并用HPLC法测定8种单体皂苷的含量.[结果]不同土壤种植的4~5年生人参的总皂苷含量均在6%以上;8种腐殖土人参单体皂苷含量高于其对应的农田土人参单体皂苷含量.[结论]同年生人参,农田土人参皂苷含量低于腐殖土人参皂苷含量.  相似文献   

7.
人参种植是吉林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而在参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农田土种参为主,由于人参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条件要求比较高,而国家林业发展政策也不断调整,对伐林栽参等种植措施加强了管理,因此为了提高人参种植的质量,老参地的土壤改良非常重要,本文根据吉林地区老参地土壤现状,结合人参栽培技术对老参地土壤改良进行了深入探究,以便为人参栽培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田栽参是解决参林矛盾,扩大栽参区域,发展人参生产的重要途径。对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十二字”布局,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农田栽参是参业生产技术上的一项重大革新。遵照毛主席“实践第一”的教导,我们从1959年开始在农田耕土上进行栽参试验。1960年又在风砂干旱的白城地区建点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证明。人参可以在农田耕土上生长,与林下腐植土对比,有不利因素(产量较低,每平方米一斤左右),但也有有利因素(如在白城地区表现为参根鞭条长,病害少等)。只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好条件转化工作,农田栽参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模式人参根内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内生菌广泛存在于健康人参组织内部,是其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真实客观评估人参内生菌的多样性和资源开发的潜力,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野生抚育模式(MCG)、农田栽参模式(FCG)及伐林栽参模式(DSGP) 3种不同栽培模式下人参根部内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研究发现,3种栽培模式下人参共有内生细菌OTUs 108个(占比22. 27%),共有内生真菌OTUs 218个(占比16. 50%)。野生抚育模式人参根部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群落指数Chao1、ACE、Shannon指数值均高于伐林栽参模式,而农田栽参模式下这3种指数最低。农田栽参模式Simpson指数最高。通过相对丰度分析发现,人参根部相对丰度最高的内生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80%);内生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8%)。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显著影响人参内生菌的形成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以野山参、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测定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中C、N含量不同,野山参土壤中全C和全N含量均显著高于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P0.05),是农田栽参土壤的10.30和4.61倍;C/N比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和林下参土壤C/N比差异不显著,但远高于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微生物总量最高为1 671.05 nmol·g~(-1),农田栽参土壤最低为266.80 nmol·g~(-1)。不同人参生长模式下细菌均为优势菌群,但放线菌在野山参土壤中含量为187.18 nmol·g~(-1),林下参土壤中为26.12nmol·g~(-1),农田栽参土壤中为6.77 nmol·g~(-1)。通过挖掘功能微生物发现,代表抗逆性微生物指标蓝细菌(182ω6)及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值(G+/G-)均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中蓝细菌含量是林下参土壤的3.51倍,农田栽参土壤则未检出;野山参土壤中G+/G-分别是林下参土壤和农田栽参土壤的6.93和9.10倍。野山参土壤微生物量大、种群丰度高,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添加外援微生物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提高农田栽参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差异,对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野山参、林下参、农田栽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了人参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P0.05),野山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最高,林下参次之,农田栽参最低,其中野山参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农田栽参土壤的10.027倍;不同生产模式下土壤容重和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利用相关系数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总生物量权重系数最高,为8.118,有效钾最低,为2.000。利用权重系数和肥力指标隶属度值得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值,其中野山参土壤肥力最高,为72.701,林下参次之,为58.590,农田栽参最低,为29.978,三者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评价可知,野山参土壤肥力最高,适宜人参生长,农田栽参最差,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农田栽参和伐林栽参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差异.[方法]通过分析2种生产模式下的土壤N、P、K、有机质、pH及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等指标.[结果]2种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存在差异,伐林栽参土壤中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农田栽参土壤,尤其是全氮含量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1.2 g/kg,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4倍多.[结论]该研究为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目前农田栽培人参现状及人参生长习性进行了简述,并从土壤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及生物特性3个方面综述了土壤特性对人参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此外也对我国未来农田栽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改变传统的人参生产的模式、保证农田栽培人参的品质以及为农田参地土壤的科学改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胡文超 《吉林农业》2010,(11):106-106
人参农田栽培技术一直是困扰广大参农的一个难题,文章结合多年来的人参农田栽培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人参农田栽培技术,为广大参农提供了人参农田播种育苗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基于Zig Bee技术栽参田间温度信号识别方案,结合信号采集识别终端设计实现一套低成本的栽参田间温度信号采集识别系统。利用Zig Bee技术和GPRS无线通信技术的农业物联网,融合无线传感器温度采集感知节点,实现栽参田间温度信号实时采集与识别。栽参田间温度在16℃~20℃区间范围内,极易发生人参猝倒病,可以通过实时采集栽参田间温度信号,判断识别栽参田间人参病虫害发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栽参田间温度实时采集与识别,有效地控制了人参猝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吉林人参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人参是吉林省东部山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人参靠砍伐森林利用山地栽培人参,虽然获取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山洪暴发,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苦难。为此,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随意伐木或降低采伐密度,靠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去发展参业生产受到了制约。因此,加大农田栽参的开发力度,已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传统的伐林栽参生产模式受到严格的限制,为促进人参产业的发展,改变原有栽参模式,将过去的伐林栽参模式向现代的农田栽参转变,是通化县人参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4月初,随着气温逐渐回暖,人参芽孢逐渐开始萌动,中药材生产培训班的学员们开始忙碌着备耕生产,特产服务中心培训基地抢在学员们农忙前,组织  相似文献   

18.
选择10种高效、低毒、低残的化学杀菌剂对人参黑斑病防治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异菌脲、腐霉利和代森锰锌等是防治人参黑斑病的较好药剂,其中异菌脲因全年用药5次的发病率为0,相对防效达100%,并对人参具有刺激生长、延长绿叶期的作用,使参根增重16.21%,可作为农田栽参防治人参黑斑病的特效药.在农田栽参大面积黑斑病防治上可推广异菌脲、腐霉利、代森锰锌、粉锈宁等药剂,其中异菌脲和代森锰锌2种药剂交替使用将有效控制人参黑斑病的发生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人参产量.  相似文献   

19.
人参忌连作研究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人参存在连作障碍,栽过一次人参的土壤要30年后才能再栽参,否则会导致人参腐烂,这已成为参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已有的研究认为人参连作障碍是由于栽参土壤理化性质变劣、病原微生物累积所致,但改良土壤和彻底灭菌并不能解决人参连作障碍问题.作者从化感物质角度开展了人参连作障碍研究,提出了化感物质-土壤劣变-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连作障碍主要原因的新观点,对人参连作障碍的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在人参生产的栽培过程中,还只限于人工作业,这样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效率很低。随着人参的大面积种植和农田栽参的不断发展,靠人工来完成一系列繁重的体力劳动很难适应人参发展的需要。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种用于人参床面松土的新机械,人参床面松土机。中国是世界上人参生产大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其中以吉林省为主,全省人参产量约为全国总量的85%。抚松地处吉林省的东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