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在贝类人工育苗过程中,抑制水中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使用抗菌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1987年做了这方面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于2007年在青岛流清河扇贝养殖区对当年升温培育的栉孔扇贝稚贝进行了海区养成。通过提早分苗比较了分苗组和不分苗组的扇贝生长情况,同时比对了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的生长情况,并拟合出栉孔扇贝湿重与壳长、壳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提早分苗的栉孔扇贝壳长(19.97mm)大于未分苗组(15.69mm,P〈0.05)。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相比在生长上具有优势(P〈0.05),至当年的12月20日,它们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89mm和13.59mm,次年的9月12日,平均壳长分别为51.45mm和45.45mm。春季升温苗种在夏季高温季节的成活率高于自然采苗的苗种(P〈0.05),分别为84.25%和37.14%。  相似文献   

5.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旅大沿海的特产海珍品,比日本的虾夷扇贝和南海的华贵扇贝肉嫩鲜美、营养丰富,颇受人们欢迎。最近,据国外资料报道,从扇贝肉中提取了一种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原素”,因此,栉孔扇贝的养殖以及利用,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我国海水养殖的现状来看,扇贝全人工养殖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一直认为扇贝必需在1~2米的深水池中培育,虽然各地建了一些育苗室,但每年获苗量不稳定,加上投资又大,故对加速发展人工养殖扇贝带来一定困难。另外,我们注意到沿海各地为了发展海带养殖,建筑起来的海带育苗室,  相似文献   

6.
栉孔扇贝换季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振刚 《科学养鱼》2002,(12):24-24
山东省日照市沿海筏式养殖的栉孔扇贝,改传统的“春分秋收”养殖模式为“秋分春收”,即在9月下旬至10下旬,将大规格苗种装入养成笼进行养殖,到翌年4~7月份收获,整个养殖期不经过高温季节。通过几年养殖实践证明,换季养殖,不仅避免了扇贝大量死亡,而且生长良好,经济效益显著。亩产平均壳高6.5厘米扇贝3500千克左右,亩产值达13000元,亩利润3500元。现将栉孔扇贝换季养殖技术简介如下。1.苗种来源及运输栉孔扇贝大规格苗种一部分是在本地外海区深水层养殖的,但大部分是靠从烟台沿海购进的。贝苗运输采用干…  相似文献   

7.
栉孔扇贝是山东蓬莱市海水养殖主要种类之一。随着栉孔扇贝养殖生产的大发展,全人工育苗已远远满足不了殖养生产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扇贝养殖的发展,而且成本较高。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于1990—1993年在沿海重点乡、镇养殖区进行半人工采苗试验,并取得了成功。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宜我市海区应用的栉孔扇贝半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育苗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栉孔扇贝(以下简称扇贝)的养殖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育苗。但是,北方的育苗场(室)普遍生产不稳定,甚至失败。育苗工作前期的技术管理措施和后期的附着条件是否适宜,是育苗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初步探讨了静水条件下高密度人工育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在180米~3水体中平均附苗量228万个/米~3和最高附苗量662万个  相似文献   

9.
1998 ̄1999年,在4090亩虾池中,入池海湾贝稚贝259.06亿粒,生产商品苗85.54亿粒,成活率33.02%。试验点保苗1.92亿粒,生产商品苗成 活率57.73%。试验表明,虾池保苗可缩短生产周期20-30天,并对影响成活率的有关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杂交栉孔扇贝试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唐玉卿 《水产科学》2003,22(2):37-37
杂交栉孔扇贝(又称蓬莱红)是青岛海洋大学与山东省蓬莱市长飞海珍品育苗有限公司用国外栉孔扇贝与山东当地栉孔扇贝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快、耐高温、成活率高等特点。大连晟鑫海产有限公司2001年7月末引进壳高约0 6cm的杂交栉孔扇贝幼贝60万枚,通过采取暂养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唇瓣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栉孔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唇瓣结构。结果表明,2种贝的唇瓣结构都是中间一层结缔组织,两侧被覆纤毛柱状上皮,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栉孔扇贝唇瓣的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而太平洋牡蛎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性粒分泌细胞组成。扫描电镜下,2种贝唇瓣的褶皱面呈现沟和嵴,纤毛浓密;光滑面纤毛较少。太平洋牡蛎唇瓣褶皱面的游离边缘部分和光滑面有大量的球状突起,这是杯状细胞所在处。纤毛和粘液在食物分栋和运输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毕远溥 《水产科学》2006,25(9):468-470
2003~2004年6-7月投放2.5~3.0cm的栉孔扇贝苗种,养殖约5个月,12月份收获时平均壳高6.0cm以上,成活率90%,出柱率14%。2003年养殖10台筏,当年投资当年见利。2004年新增加了90台筏,当年基本收回投资。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对海水中Pb积累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海水中Pb在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及海水中不同浓度Pb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内脏、肌肉、鳃组织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浓度为0.5mg/L时,各组织内Pb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9天均达吸收平衡,此时Pb蓄积量(mg/kg干重)为鳃(1356)>内脏(226.6)>肌肉(52.14);蓄积速率(mg/kg·d-1)为鳃(178.3)>内脏(37.30)>肌肉(10.48)。将达到吸收平衡后的栉孔扇贝移入清洁海水中排放结果表明: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铅蓄积量明显下降,第16天时各组织铅排出率为:鳃(96.69%)>内脏(92.09%)>肌肉(71.20)%;排出速率为(mg/kg·d-1):鳃(81.98)>内脏(10.09)>肌肉(3.001)。海水中Pb浓度对Pb蓄积量有明显影响,随着Pb浓度升高,各组织内Pb蓄积量明显上升,其中鳃的蓄积量最大,表明:双壳类软体动物的鳃具有较高的蓄积重金属的能力,并且海水中Pb浓度能提高Pb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栉孔扇贝对春季桑沟湾颗粒有机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红  方建光 《水产学报》2006,30(2):277-280
由于养殖密度和产量较高,滤食性扇贝的养殖活动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收获贝类能够从海域中移出大量的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而且,在贝类养殖过程中(滤食、呼吸、排粪等生理活动)也对养殖海区的POC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贻贝养殖的碳氮通量、虾夷扇贝的碳收支情况、生物沉降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养殖贝类对浮游植物和悬浮颗粒物的摄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养殖栉孔扇贝对我国主要养殖海区桑沟湾POC的摄食压力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从温度变化、个体大小和昼夜变化等3个角度研究栉孔扇贝(Schlamys farrei)三倍体与二倍体的排泄率。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三倍体与二倍体的排泄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同壳宽排泄率(N)与温度(t)的关系为:N=7.2033e^0.1215t,R^2=0.8441(三倍体s组,壳宽约3.2cm);N=8.8153e^0.1031t,R^2=0.9863(三倍体b组,壳宽约4.3cm);N=6.  相似文献   

16.
贝藻混养互利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1年 3月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进行了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和海带 (L aminaria japonica) 3种配比模式 (栉孔扇贝密度分别为10、2 0、10粒 / m2 ,海带密度分别为 1.0、1.0、2 .0棵 / m2 )混养实验 ,定期观测环境和营养盐的变化 ,浮游植物消长情况以及栉孔扇贝、海带的存活和生长状况等。实验表明 ,模式 较模式 、 中 TIN、Si O4- Si、PO4- P的浓度低 ,其 TIN中 NH4- N含量较其余两种模式低 ;同时 ,模式 中浮游植物数量减少 13.872× 10 3 cell/ L,叶绿素含量减少 1.96 mg/ m3 (模式 浮游植物减少 6 .0 4 5× 10 3 cell/ L、叶绿素减少 1.79mg/ m3 ;模式 浮游植物减少 12 .995× 10 3 cell/ L、叶绿素减少 1.78mg/ m3 ) ,下降幅度最大。而模式 的 DO含量相对较高 ,其栉孔扇贝生长显著 ,壳高较实验初始时的壳高存在显著差异。故在本实验条件下模式 的混养配比较合理 ,其生态互利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王秀华 《水产学报》2002,26(2):149-156
2 0 0 0年 1月 - 12月 ,跟踪调查了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情况 ,对养殖海域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 ,并对大规模死亡期间发病栉孔扇贝进行了病理学观察。调查结果显示 ,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呈暴发性并集中在 7月下旬的高水温期。发病高峰期在 7月 2 1日至 7月 2 7日 ,最高时点患病率达 14 .5 % ,7月份的月死亡率为 5 8.0 %。至 8月 3日累积死亡率达 90 .0 % ,患病贝死亡率接近 10 0 %。发病期扇贝壳高平均为 5 .0± 0 .9cm。,养殖栉孔扇贝半数死亡时间在 7月 2 3日。通过对水环境因子、病原性生物因子的调查分析及病理学观察表明 ,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可能是由生物性因子 (病毒 )所致 ,而与环境中理化因子可能无直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栉孔扇贝鳃和唇瓣过氧化物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和唇瓣内的过氧化物酶(EC1.11.1.7;POD)进行研究,以探讨扇贝的鳃和唇瓣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组织化学显示,鳃轴、鳃丝和唇瓣上皮细胞均呈POD强阳性,结缔组织呈弱阳性;病毒感染后酶活力逐步增强。电镜细胞化学定位表明,鳃和唇瓣上皮细胞内有数量和大小不等的POD强阳性颗粒,阳性颗粒多为圆形,直径为150-220 nm;次级溶酶体也呈POD强阳性;内质网和空泡膜等细胞内膜系统以及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和纤毛呈POD弱阳性。结缔组织中部分血细胞呈POD强阳性。鳃轴上皮细胞内POD高电子密度阳性颗粒较少,而低电子密度阳性颗粒较多;主鳃丝上皮细胞内POD阳性颗粒较少,普通鳃丝上皮细胞内POD高电子致密阳性颗粒和呈POD强阳性的次级溶酶体均较多;唇瓣上皮细胞内POD阳性颗粒较鳃的略少。生化测定显示,鳃轴的POD酶活力最高,鳃丝次之,唇瓣最低;病毒感染24 h后,各部分的酶活力均显著增强。栉孔扇贝鳃和唇瓣内大量的POD可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氨氮对栉孔扇贝血淋巴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淋巴中胞内胞外活性氧自由基(ROI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氨氮胁迫下,胞内胞外活性氧含量都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增加,当浓度继续增加到20~40mg/L时,胞内外活性氧含量都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不同氨氮浓度下两种酶活性也不同,当氨氮浓度为1.25~20mg/L时,CAT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当浓度增大到40mg/L时,CAT活性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当氨氮浓度为1.25~5mg/L时,SOD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而当浓度为10~40mg/L时,酶活性显著下降。实验结果说明,适当的氨氮刺激可增加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增强扇贝的两种抗氧化酶活性,但较高浓度氨氮则使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显著下降并明显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人工诱导栉孔扇贝雄核发育早期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正常卵子与雄核发育卵子在减数分裂、受精过程和卵裂早期中的核相变化。雄核发育单倍体是将强度为2.8mW/(cm2·s)的紫外线照射20s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得到的。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并没有影响卵子的成熟分裂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它们的发生过程滞后。在第1卵裂中期,雄核发育卵子中雌性原核并不像雄性原核一样形成染色体,而是形成1个浓缩的染色质小体(DCB)。第1卵裂后期,DCB不参与核分裂。第1卵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分裂球其中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两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栉孔扇贝雄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