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搭载羊草种子后的萌发及根尖细胞学效应。结果表明:太空诱变后羊草种子的萌发能力降低,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太空诱变促进了羊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分裂指数较对照增加24.17%;太空诱变使羊草根尖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产生微核、染色体断片、染色体粘连、落后染色体、游离染色体等畸变类型。其中,单微核是主要的核畸变类型,染色体断片为主要的染色体畸变类型。"实践八号"卫星搭载对羊草根尖细胞有明显的诱变效应。  相似文献   

2.
60Coγ射线辐照野牛草干种子的细胞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王健  赵智同  张蕴薇 《草地学报》2009,17(6):795-798
通过5种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Nutt) Engelm.)种子的辐射诱变效应研究表明,γ射线辐照能抑制野牛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随γ射线辐射剂量的增加,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呈下降趋势.γ射线辐照能诱发根尖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核畸变,产生桥、染色体断片、粘连染色体、游离染色体、落后染色体、单微核、双微核、多微核、小核等多种畸变类型.在0~2000 Gy 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各种畸变率不断提高,至2000Gy 辐照剂量时,各畸变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
太空环境诱变苦荬菜的细胞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卫星搭载的2种苦荬菜Lactuca indica种子SP1代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空环境诱变处理后提高了苦荬菜种子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出现了包括微核、染色体桥、染色体断片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染色体变异.早熟苦荬菜对太空环境诱变的敏感性大于晚熟苦荬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洗涤剂对豌豆(Pisum sativum)是否产生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效应,以豌豆根尖细胞为材料,利用微核技术,用不同稀释倍数的洗涤剂对根尖处理24和48 h,设4个稀释倍数分别为200倍、100倍、10倍、5倍,统计豌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并进行显微摄影。结果表明,随洗涤剂原液稀释倍数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明显下降,并具有明显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先升高后下降,不具有剂量-时间效应。稀释不同倍数洗涤剂能引起根尖细胞染色体桥、微核等多种染色体畸变类型,造成根尖细胞染色体损伤。洗涤剂对豌豆根尖细胞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苦荬菜(Lactuca indica)干种子,研究比较其与用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对苦荬菜根尖细胞的遗传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与地面对照组相比,种子空间飞行可促进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而γ射线则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有丝分裂指数逐步下降。二者均可诱发根尖细胞产生微核、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粘连、落后染色体、游离染色体、桥等畸变。但空间飞行诱发畸变的频率明显低于γ射线辐照。在γ射线辐照剂量0~30Gy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单微核、多微核和染色体总畸变频率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6.
李悦  师尚礼 《草业学报》2016,25(2):141-149
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0.05%、0.10%、0.20%)按处理时间(4,8和12 h)对清水紫花苜蓿萌动种子胚根进行诱变,通过观察清水苜蓿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的变化确定出诱变清水苜蓿多倍体的秋水仙素适宜剂量,并观察叶片下表皮细胞内含物的变化。结果表明:秋水仙素的诱变可使苜蓿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发生变异,产生出多种变异类型(4x<2n<8x、2n=8x、2n>8x的类型)。能够诱变出较高频率八倍体细胞(2n=8x)的秋水仙素剂量为0.1%+8h,诱变率为13.33%。随秋水仙素处理剂量的增加,叶片下表皮细胞内保卫细胞尺寸(长、宽、长/宽)、内部叶绿体数目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孔密度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秋水仙素不同处理剂量下保卫细胞长度、宽度、长/宽、叶绿体数目均在0.1%+8h、0.1%+12h及0.2%+4h剂量较其他处理剂量增大,而气孔密度则在这3个处理剂量下相对较小,尤其是在0.1%+8h处理剂量变化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对新疆的两个苜蓿品种"新牧1号"和"新牧2号"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新牧1号和新牧2号的核型都为2B,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32=2M+24m+4sm(4SAT)+2st和2n=4x=32=10M+6m+8sm(SAT)+8t.  相似文献   

8.
60Co γ射线诱发谷稗和御谷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利用60Co γ射线以10、20、30 Gy的剂量处理谷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御谷Pennisetum glaucum 2种牧草种子,以未经处理的种子作为对照,进行了发芽、幼苗生长和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研究。结果表明,60Co γ射线辐照抑制了谷稗和御谷的种子萌发,不同程度刺激了幼苗的苗高增高。60Co γ射线辐照后,谷稗和御谷的根尖细胞中出现了单微核、双微核、单桥、双桥等各类的染色体畸变类型。随着60Co γ射线辐射剂量的增大,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率也逐渐增大,在30 Gy时达到最大。谷稗对于60Co γ射线辐射的敏感性要大于御谷。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合科尔沁沙地种植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本试验探究了沙地生境下不同苜蓿品种在低温锻炼期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与苜蓿半致死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温锻炼期“肇东”和“公农1号”苜蓿休眠较早;“肇东”、“东苜1号”和“草原3号”对低温较敏感;随季节性降温苜蓿秋眠芽数增加,根颈增粗,根重增加,根长增长,根冠比增大。根颈活力法拟合Logistic方程所得半致死温度表明,8个苜蓿品种抗寒性排序为“东苜1号” > “草原3号” > “农菁1号” > “公农1号” > “龙牧801” > “肇东” > “农菁8号” > “草原2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其他生长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东苜1号”、“草原3号”等抗寒性较强的苜蓿品种适合在科尔沁沙地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0.
筛选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探究苜蓿越冬率与根系性状及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建立苜蓿人工草地提供优良品种。以国内外8个不同秋眠等级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苜蓿产量、越冬率和根系性状(根颈直径、体积、入土深度、根长、主根直径、根尖数量、侧根直径、侧根位置、侧根数量、根系生物量)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筛选出最佳品种。公农2号、草原3号和肇东苜蓿的越冬率均大于95%,越冬率与根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762;越冬率与根颈直径、入土深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和0.756,与侧根位置呈显著负相关(0.712;P<0.05)。越冬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956;P<0.01),其中肇东苜蓿、草原3号和公农2号产量较高,分别为12746.73、11921.24、11416.7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经主成分分析选出根颈直径、体积、入土深度、根长、主根直径、侧根直径、侧根数量和越冬率作为鉴定苜蓿耐寒性的重要指标,应用隶属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6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及其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苜蓿(品)种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6(M.sativa cv.Longmu 806),最低的是龙牧801(M.sativa cv.Longmu 801);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龙牧806;钙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6,最低的是龙牧801;磷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3(M.sativa cv.Longmu 803)和黄花苜蓿(M.falcata),最低的是杂花苜蓿(M.varia);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肇东苜蓿(M.sativa cv.Zhaodong);产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龙牧806。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同一指标间差异不显著。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主要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表明,6个苜蓿(品)种营养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肇东苜蓿、杂花苜蓿、龙牧803、龙牧801、龙牧806和黄花苜蓿。本研究结果可对今后苜蓿的引种与选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地区苜蓿栽培草地土壤呼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Li-6400)测定不同苜蓿品种栽培草地的土壤呼吸,并同步测定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土壤层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龙牧801(M.sativacv.Longmu801)和肇东苜蓿(M.sativacv.Zhaodong)草地土壤呼吸的日最高值均出现在6:00,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4:00、8:00和12:00,杂花苜蓿(M.varia)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8:00,最低值出现在14:00;4个苜蓿品种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值总体变化趋势是肇东苜蓿黄花苜蓿、杂花苜蓿龙牧801;土壤呼吸与植株根系、土壤温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大气温度呈一元二次函数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试验运用植物根尖压片法对51个苜蓿品种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核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苜蓿的染色体基数为X=8或X=7,核型公式为2n=4x=32m或2n=4x=28m;不同的苜蓿品种适合不同的冰处理时间,与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之间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马红  孟捷  李宁 《草业科学》2021,(2):231-238
为明确不同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以营养液水培的试验方法,分析了0(P0)、50(P1)、100(P2)、500(P3)1000(P4)和1500μmol·L?1(P5)磷水平下,6种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结果发现,各品种总根长、根表面积均在P1处理时达到最大,新牧一号、耐盐之星、肇东、巨能Ⅱ4个品种在P2低磷水平时总根长、根表面积高于陇东、龙牧801。设定磷水平下,各品种根体积仅在P0、P1处理时存在差异性,陇东根体积在P1、P2、P3、P5处理下均小于其他品种。P1处理时新牧一号、龙牧801根系磷吸收效率高于其他4个品种,P2、P3、P4处理下肇东根系磷吸收效率显著(P<0.05)高于其他品种。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在P1时达到最大且同浓度磷水平时各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低磷水平下,耐盐之星、巨能Ⅱ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综合各耐低磷指标表明新牧一号、耐盐之星的耐低磷性高于其他品种是较好的磷高效品种,其次是肇东、巨能Ⅱ,而陇东、龙牧801则可归纳为磷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