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间试验于1994/1995、1995/1996年采用满播小麦、一熟棉花和麦棉两熟不同配置方式4种处理研究了共生期麦棉复合群体作物层温度分布和总积温。结果表明,不同熟制、麦棉复合群体不同配置方式作物层温度垂直和水平方向廓线不同。与一熟棉花相比,共生期52d不同群体近地面作物层日平均温度2a显著低,依次是:满播小麦低7.2和4.6℃d-1、3—1式麦带低5.6和4.1℃d-1、4—2式麦带低5.5和3.4℃d-1、3—1式棉带低2.9和2.9℃d-1,4—2式棉带南行低2.8和2.4℃d-1、4—2式棉带北行低2.6和1.6℃d-1;共生期52d近地面作物层≥15℃积温亏缺顺序是:满播小麦群体(-372.9和-241.2℃·d)>3—1式配置(-231.5和-184.6℃·d)>4—2式配置(-189.2和-128.7℃·d)。不同复合群体温度日较差大小的顺序是:一熟地(20.6℃d-1)>4—2式北行(19.6℃d-1)>4—2式南行(19.1℃d-1)>3—1式(17.9℃d-1)。共生期间温度日较差达到20℃,有利于棉花培育早壮苗,唯4-2式棉带北行棉花趋于一熟棉花。本研究揭示出麦棉复合群体的低热量胁迫  相似文献   

2.
麦棉套种不同间距对棉花生态环境及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2-1994年研究了套种春棉5-2式配置方式麦棉不同间距的生态环境,及其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棉间距越大,虽然光、热、水环境因子综合作用有利于棉苗生长,但因棉花的小行距太小,不利于棉株中、后期生长发育和获得高产量。3年结果表明·采用5-2式配置方式公顷产皮棉1500kg和1500kg以上,伏前桃和伏桃应占“三桃”总数的45%以上和52%以上,麦棉间距以26.7-33.3cm为好.研究结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推广麦套春棉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麦棉套种对预留棉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西行向、预留棉行为100cm的三二式麦棉套种方式研究表明,在小麦抽穗后的麦棉共生期间,预留棉行上的平均光合有效辐射仅为一熟棉田的50%~80%,株高低和叶片枯黄时光照削弱较小;在麦棉间距相同的情况下,北行棉花接受的PPFD较多,而正午前后南行棉花易受荫蔽,南行棉花适当北移,保持麦棉间距在30cm以上,降低小麦群体株高,防止小麦旺长,起垄种棉,都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发育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棉花根系建成是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本文针对留营养枝和整枝棉花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不同密度条件下进行了根系生长发育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发育早,一般比整枝棉花早10~30d达到根系生长高峰期;(2)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量大,峰值高,比整枝棉花最大根长密度高1.8~3.4mm·cm-2,即高14.4%~16.6%;(3)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的生长速率大于整枝棉,一熟条件下可为整枝棉的3.2倍,达到0.99mm·cm-2·d-1;(4)留营养枝棉根系中后期易早衰。本文还研究讨论了留营养枝与整枝棉花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针对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特点,提出留营养枝棉花高产栽培中应注意早施肥、早浇水,而且肥、水量要比常规管理大,中后期应注重及时追施花铃肥和根外补肥,防止棉花早衰。这项研究对于制定棉花简化栽培规范化技术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原产澳大利亚的稀毛棉(G.pilosum)、皱壳棉(G.costulatum)、杨叶棉(G.populifolium)的核型。稀毛棉的核型公式为2n=2x=26=16m(4sat)+10sm,皱壳棉为2n=2x=26=16m(4sat)+10sm,杨叶棉为2n=2x=26=18m(4sat)+8sm。随体均有两对,一对位于第11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另一对位于第1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平均臂比和长度比分别为稀毛棉1.53和2.51、皱壳棉1.55和2.31、杨叶棉1.49和2.37,其核型均属于Stebbins的2B类型。对称系数稀毛棉为26.04,皱壳棉为27.93,杨叶棉为28.32。三者彼此之间的核型重合率均在90%以上。核型的同质性说明三者在起源上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对瑟伯氏棉和武安中棉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9~1995年期间,用瑟伯氏棉(G.thurberiTod).武安中棉(G.arboreumL)与陆地棉栽培种进行种间杂文和复文,从其后代材料中,选育出6个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系和5类36份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新种质材料。(1)在分(44.0%~47.2%)种质。(2)纤维(33.80~40.10mm)种质。(3)纤维(强力4.50~7.46g,细度6010~7780m·g ̄(-1))种质。(4)纤维(主体长度29.66~40.10mm,红度5820~6290m·g ̄(-1),强力4.00~5.31m·g ̄(-1))种质,(5)枯萎病指0.21%~9.89%,黄萎病指9.80%~19.83%种质。这些新品系及新种质丰富了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7.
麦棉套种对棉行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3-2式麦棉套种预留棉行的小气候效应进行研究在明,小麦对预留棉行有根强的遮荫作用;致使齐穗期预留棉行中央的光合有效辐射较冠层减少30%,太阳总辐射削减19%;小麦黄熟前,预留棉行内风速较一熟棉田小,午后气温也较一熟棉田低;共生前期麦套露地棉田地温较一熟棉田低,小麦黄熟后较一熟棉田高,而麦套地膜棉田的地温一直较一熟棉田高。降低小麦株高,留足预留棉行,麦套棉地膜覆盖。加强小麦生育后期的水分管理,都有利于减轻麦棉套种的不利和小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麦棉套种的辐射竞争矛盾,结合气象学理论,初步建立了以棉行接受太阳直达辐射累积时间为主体的麦棉套种微气候学计算机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对棉花而言,东西行套种棉行受光较多,而南北行向则较少,小麦株高太高和预留棉行太窄,均会增加棉行的遮荫时间。理论分析认为,采用东西行种植,选择矮杆小麦品种或适时对小麦进行化学调控,起高垄种棉,用棉花育苗移栽方法缩短麦棉共生期等措施,皆有利于培育壮苗,为获得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麦套种早熟棉与晚熟棉的技术高喜,逄焕成,陈阜,路盘根(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北京100094)自80年代以来,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面积不断扩大,对解决麦棉争地矛盾,提高粮棉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面积占棉花播种面积的50.6%,...  相似文献   

10.
麦套短季棉与中熟棉高产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黄淮海平原精种高产区,在麦棉套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产棉田的棉花产量,从种植方式角度,围绕提高棉花产量的种植方式及其棉花增产的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3—2—3—2式小麦套种短季棉与中熟棉模式是高产棉田再高产的有效种植方式。与常规3—2式麦棉套种方式相比,小麦产量不减,皮棉产量提高17.2%;以2行短季棉替代2行中熟棉形成的短季棉与中熟棉复合群体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熟性棉花品种间在生育期、株型、蕾铃发育进程等生长发育特征特性的差异,利用它们在发挥群体中占据的时间、空间生态位上的差异,使复合群体结构动态趋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产棉田生长后期群体发育过大造成冠层郁蔽,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蕾铃脱落率高的不足,从而获得高于单作的超额产量;但是并非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任意搭配在一起就能增产。不适宜的搭配方式(如6—2—2式),不仅不能发挥早中熟棉生态特征特性方面的差异,反而会使其生态位重叠,加剧两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不增产甚至减产。选择合理的短季棉与中熟棉配套种植方式是获得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环境条件与棉苗冻害程度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棉花苗期,出现大幅度降温、下霜、降水天气过程时,3天、6天棉苗,只要棉株上无水珠存留,在0 ̄-0.8℃气温下,持续3小时,棉株未见受冻害现象;6天的棉苗,气温为-1.5 ̄-2.8℃时,持续2小时,仍未见受在现象;若棉株上有水珠而结冰层,棉株抗冻性明显减弱,在0.4 ̄-0.8℃的气温下,持续2小时,子叶受冻害株率为50%。  相似文献   

12.
麦套春棉的小麦产量,随着带宽(小麦播幅)的增加而提高,随着带宽(小麦播幅)的减小而降低,带宽180cm(小麦播幅70cm),只要栽培方法得当,肥水运筹合理,能够达到单作小麦产量的70%左右。麦套春棉应从麦棉综合效益出发,确定适宜带宽和小麦播幅,并选用高产、株高较矮的中早熟小麦品种,使之既有利于棉花的苗期生长和中、后期发育,又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王萍 《作物杂志》1999,(5):28-28
晋棉27、28是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选育,1999年4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棉花新品种。晋棉27  晋棉27(原名2918)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以(陆地棉×比克氏棉)F3为母本,(陆地棉×色伯氏棉)F4为父本,采用棉属间复合杂交及染色体加倍等技术和方法选育而成。该品种株高70~80cm,主茎节间长7~10cm,果枝节间长5~10cm,株形呈筒形,叶片3~5裂,叶色深绿,花乳白色,铃卵圆,4~5室,单铃子棉重5g左右,衣分38%~4…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对分带轮作中影响小麦套作玉米复合产量的带宽、小麦、玉米及窝距4个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型的典型模式为1.50m分带+小麦兴竹-号+玉米黔西4号+玉米窝距20.0cm;(2)粮豆型的典型模式为1.83m分带+毕麦10号+3行黄豆+黔西4号+窝距30.0cm;(3)兼用型为1.67m分带+毕麦10号+2行黄豆(或不种)+黔西4号+窝距23.3cm;(4)试验的最佳模式比其它模式平均每667m2增收粮食87.28kg,变幅为14.31~170.85kg;比其它模式平均增值113.46元/667m2,变幅为7.45~198.25元/667m2,选择最佳模式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5)决定复合产量的关键因子是玉米产量,合理密植是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前棉花生产中的播种技术有4种:(1)使用甲拌磷、敌克松、磷酸二氢钾拌种,其中使用种子量0.8 ̄1.0%的75%甲拌磷乳油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蓟马、棉蚜、红蜘蛛;使用种子量0.3 ̄0.4%的敌克松拌种,可防治棉苗立枯病、炭疽病;使用磷酸二氢钾拌种可增强棉苗抗寒、抗旱能力。(2)缩节安拌种是解决棉花谪脚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棉种使用缩节安拌种后,能有铲降低棉苗子叶节高度2 ̄3cm,第一果枝  相似文献   

16.
川棉65来源于川棉239×川棉243杂交后代,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该品种是抗黄萎病、抗枯萎病、抗红铃虫兼抗棉叶螨的多抗病虫型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1998-1999年通过四川省棉花品种区试,2000年通过四川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并同时获得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资助。2002年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经济性状特性如下。抗病兼抗虫1998-1999年四川省区试鉴定,川棉65黄萎病指18.5,枯萎病指6.8。1999-2001年经华中农业大学鉴定…  相似文献   

17.
墨西哥棉花种质资源及其对世界棉花生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在墨西哥伊瓜拉格尔热罗自治大学的图斯班联合试验农场国家棉花种质资源保存、种植中心和其它原产地的考察、研究结果,结合查阅和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和历史证据,对起源于墨西哥的棉花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评述。墨西哥是棉属(Gosypium)D基因组(D1,D2-1,D2-2,D3-d,D4,D6,D7,D8,D9,D10,D11),陆地棉[G.hirsutum(AD)1]和长矛棉[G.lanceolatum(AD)7]棉种的起源中心。墨西哥的棉花种质资源对现代棉花育种和世界棉花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起源于墨西哥的陆地棉所培育出的品种,占当前世界棉花生产的91%以上,亚洲棉(G.arboreum)不到4%,海岛棉(G.barbadense)约为5%。墨西哥的棉花种质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利用,有些野生种或原始陆地棉栽培种已经或正在消失。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6-1999年研究与实践,打破常规,开拓思路,在棉花品种、密度、栽培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组合,高密度植棉理论密度为1.5万-2.1万株/666.7m^2(即1亩,下同),采用中棉24等株型相对紧凑的中旱熟品种,在确保全苗的基础上,加强系统调控,科学运筹水肥、化调和整枝技术,协调好棉花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株高控制在60-65cm单株结铃4.5-5.0个,单铃重5g左右,衣分3  相似文献   

19.
赵玉清 《耕作与栽培》1994,(1):14-18,20
本研究在土壤有机质2%左右地力水平进行。六年定位试验(1987-1992)分别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棉花(一年一熟),棉粮倒茬(棉花→小麦,玉米)。粮棉倒茬(小麦,玉米→棉花)四个处理。重点分析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消长特点。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容重棉田小干粮田,棉田倒茬粮田或粮田倒茬棉田,容重变小;表层0-10cm土壤有机质:粮田高于棉田,耦层土壤氮素供应强度,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含量棉花高于粮田。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杂交水稻新组合,以促进杂交水稻的发展,特进行本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1)汕优多系1号(作对照)  (2)K优4号(3)菲优多第1号(4)特优59(5)K优5号(6)金优46以上6个品种均由遵义市种子公司提供1.2 试验方法1.2.1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0m2,每个小区栽8行(4个宽窄行),退穴栽30穴,重复间间隔33cm,四周保护行与小区间距离为33cm,栽插方式为宽窄行,宽行33cm,窄行16.7cm,株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