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核素示踪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因其具有分析精度和量化程度高,能对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进行定量监测的优势而受到重视。分别介绍了单核素示踪(137Cs),多核素复合示踪(7Be, 210Pb, 226Ra, 230Th, 137Cs)在土壤侵蚀和泥沙来源研究领域中的进展情况,并详细阐述利用稳定性稀土元素(REE)示踪在研究泥沙来源,侵蚀产沙时空分布方面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最后对各种方法做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
刘刚  杨明义  刘普灵  田均良 《核农学报》2007,21(1):101-105,16
随着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应用的深入,土壤侵蚀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本文阐述了近十年来137Cs2、10Pbex7、Be、复合示踪及REE-INAA示踪等几种主要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速率、泥沙沉积速率、泥沙来源和坡面侵蚀过程等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核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示踪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使土壤侵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使精确地监测泥沙来源成为可能。该评述了近年发展较快的^137Cs稀土元素^210Pb示踪法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大气散落核素复合示踪在土壤侵蚀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大气散落核素7Be、210Pbex137Cs复合在土壤侵蚀和泥沙来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核素比率应用的原理、特点及其能更为敏感地反映土壤侵蚀速率和过程等优点;说明多元素复合示踪在推断土壤不同侵蚀过程及估算土壤侵蚀速率方面的作用;论述了建立两核素相关深度曲线确定泥沙起源深度的应用原理和特点及其应用范围,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指纹识别技术在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纹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泥沙来源的方法,在泥沙来源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研究泥沙来源在模型和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阐述了传统研究泥沙来源的方法,总结了单因子指纹识别技术以及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在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原理与进展,并对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指纹识别技术在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纹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泥沙来源的方法,在泥沙来源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研究泥沙来源在模型和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阐述了传统研究泥沙来源的方法,总结了单因子指纹识别技术以及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在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原理与进展,并对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炜  刘普灵  杨明义 《核农学报》2003,17(3):236-238
介绍了单核素 (137Cs、2 10 Pb和7Be)、复合核素 (7Be、2 10 Pb、2 2 6 Ra和137Cs)及稳定性稀土元素 (REE)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速率、泥沙沉积速率、侵蚀产沙时空分布和侵蚀类型转变等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并对各方法做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淤地坝沉积泥沙在小流域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利用黄土高原淤地坝沉积泥沙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成果,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深度解译淤地坝沉积泥沙中赋存的小流域土壤侵蚀信息提供基础支撑。[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野外调查和研究经验,总结利用淤地坝沉积泥沙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的相关工作。[结果]黄土高原大量的淤地坝、坝地泥沙明显的沉积旋回和现有的可靠断代技术是利用淤地坝沉积泥沙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基础;利用淤地坝沉积泥沙可估算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识别小流域侵蚀泥沙来源;淤地坝内的泥沙沉积量、理化性质及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能够反演小流域环境演变过程。[结论]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淤地坝沉积泥沙赋存有大量小流域土壤侵蚀和侵蚀环境演变的信息,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机理及小流域环境演变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137Cs研究小流域泥沙来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通过在0.17km^2面积的小流域198个点,525个样品表层土壤中^137Cs含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地貌部位^137Cs含量有明显分异,为^137Cs法定量研究土壤侵蚀与沉积提供了科学依据,(2)小流域泥沙主要来源于沟谷地,占流域总产沙量的72.4%,(3)^137Cs技术测定的是净土壤侵蚀量,可持供更为真实的侵蚀,产沙及沉积信息,虽计算侵蚀量和沉积量有待完善,但可较准确的表达相对侵量的变化与分布趋势,这是^137Cs技术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137)Cs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研究土壤侵蚀的新方法137Cs示踪技术具有许多优越性,因而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国内外采用137Cs示踪技术对土壤侵蚀进行研究的现状,并对137Cs示踪技术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 4 C 葡萄糖在 1 3种土壤中的周转。周转可以分为 3个阶段 :0~ 3d ,周转速率为 1 3× 1 0 - 1 ~ 2 5× 1 0 - 1 /d ,半周转期为 3~ 5d;3~ 2 8d,周转速率为 0 7×1 0 - 2 ~ 1 2× 1 0 - 2 /d ,半周转期为 5 8~ 97d ;2 8~ 2 94d,周转速率为 0 5× 1 0 - 3× 1 4×1 0 - 3/d ,半周转期为 491~ 1 5 0 4d。相关性分析表明 ,1 4 C 葡萄糖周转速率与土壤代谢熵 (qCO2 )呈显著性正相关 ;3~ 2 8d周转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都无显著的相关性 ;2 8~ 2 94d周转速率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CEC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一阶段1 4 C 葡萄糖的周转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培养条件下 ,研究了14 C 甲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14 C BR)的规律、主要影响因子及14 C BR在腐殖质中的动态分布规律等。结果表明 :( 1 ) 14 C 甲磺隆在 7种土壤中形成的14 C BR含量在培养初期的 2 0d内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且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 2 0d后 ,14 C BR含量只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是14 C 甲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14 C -甲磺隆在各类土壤中的14 C BR的最大值分别占引入量的 48 5%、46 5%、52 6%、1 9 3 %、49 7%、42 0 %和 46 5% ;( 2 )在整个培养试验过程中 ,14 C 甲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14 C BR ,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 ,前者中的相对百分比大于后者 ,而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较小。土壤中14 C 甲磺隆BR的形成过程中 ,富啡酸的作用 >胡敏素 胡敏酸  相似文献   

13.
137 Cs在土壤中的污染行为与钾盐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污染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土壤对春小麦吸收137Cs有很大影响 ,植株中137Cs的比活度相差几十倍。在同一种土壤、不同污染水平下 ,春小麦对137Cs的吸收与土壤中137Cs的污染水平呈正相关。在137Cs污染的土壤上施用钾盐可以降低春小麦植株对137Cs的吸收。防治效果与钾盐施用量有关 ,本试验结果为土壤阳离子代换量 1 / 3 0的量施用效果最好 ,使植株中的137Cs比活度降低 84 74%~88 89% ,与不施钾盐的对照组的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钴辐照装置的安全运行 ,运用控制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优化本单位辐照装置的安全性能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实践证明 :该辐照装置的控制系统是安全有效的。本文较全面地对各种反馈系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可对中、小型钴辐照装置控制系统的改造、优化钴辐照装置的安全性能方面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利用14 C示踪方法研究胁迫后复水对14 C 光合产物从苹果结果树叶片的输出及其在体内的分配影响。结果表明 ,胁迫期间14 C 光合产物合成和输出量均减少 ,同化物向枝、干的分配率增加 ,向新梢 (幼叶 )和果实的分配率下降 ;胁迫后复水 ,同化物的合成和输出均较胁迫条件下改善 ,但仍未完全恢复到充分供水的水平 ,同化物优先运往新梢 (幼叶 ) ,果实未获得较多的同化物。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结果表明 ,挑旗期叶片 (尤其是旗叶和倒 2叶 )是大穗型品种兰考 90 6最主要的同化器官 ,其同化量占单茎总同化量的 90 %以上 ,而叶鞘的同化量仅占1 0 %以下。密度过大不但抑制14 C 同化速率 ,而且降低14 C 同化物运输分配效率。适当推迟追肥有利于提高单茎同化量和同化物的运输分配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用15N标记肥料研究旱地冬小麦氮肥利用率与去向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黄土旱塬 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 ,在特殊干旱年里小麦施氮肥增产仍很显著 ,但氮肥效果受到明显抑制 ,施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前土壤水分含量对旱作小麦产量有决定性作用。15N微区试验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当年利用率为 3 6 6%~ 3 8 4% ,土壤残留率为 2 9 2 %~ 3 3 6%。氮肥的后效显示 ,土壤残留的氮素可被第 2茬小麦部分利用 ,占施氮量的 2 1 %~ 2 8% ,相当于 0~ 40cm土壤残留氮的 6 7%~ 8 7%。土壤残留的氮素主要集中在 0~ 40cm土层中 ,土壤剖面中残留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膜间种植对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在试验年里没有显示作用 ,但大大增加了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  相似文献   

18.
棉花叶片光合产物输配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活体示踪技术测定了不同品种棉花叶片光合产物的输配 ,建立了光合同化物输配的动力学模型以及求解模型中未知参数的方法 ,通过对相应参数分析得出 ,不论在白天还是夜间 ,泗棉 3号叶片光合产物在叶内各区域间的迁移通量显著大于比马 7号 ,同时光合产物输出到质外体而装载到韧皮部中的速率也显著大于比马 7号。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结果表明 :超高产栽培 (VSHM)条件下剑叶和倒 2叶对14 CO2 的净同化强度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对照 ,早稻和晚稻的趋势一致 ,是叶面积较大和单位面积光合速率较高所致。早稻和晚稻在灌浆结实期剑叶和倒 2叶的14 C 同化产物 5d内有1 7 5%~ 2 1 0 %滞留在标记叶内 ,滞留率晚稻大于早稻 ,倒 2叶大于剑叶 ,不同栽培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14 C 的同化物有 45 3 %~ 65 4%向穗部运转 ,早稻大于晚稻 ,剑叶大于倒 2叶 ,VSHM比CK略有提高。VSHM超高产栽培双季实际产量达1 771 0kg hm2 ,比对照提高 1 8 3 3 % ,差异达 5%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西洋参产量构成与同化产物的有效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  李向高  李艳丽 《核农学报》2001,15(4):247-253
利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参龄各主要生育期同化产物的运转动态及对产量的关系 ,揭示了不同生育期同化产物转化为能量、结构物质和贮藏性物质的相对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3年生西洋参不同生育期14 C 同化产物向根运输快于向果运输 ,根是西洋参最强的同化产物竞争库 ,果实次之 ;4年生西洋参各主要生育阶段同化产物在生长、呼吸及贮存间的分配比例不同 ,展叶期的同化产物 85 %以上用于后续生长的能量代谢和器官建造 ,收获期参根中 80 %的干物质来源于花期以后的同化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