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SPF鸡胚培养法,自安徽两个不同鸡场分离到2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别命名为AH01和AH002.为了解其致病特性,进行了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测定、动物回归实验、VP2基因片段的扩增与分析.结果显示,AH01和AH02第一代尿囊膜悬液病毒的ELD50值分别为104.7/0.2 mL和105.3/0.2 mL,人工感染致死率分别为60%和73.3%;两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8%,与国内外参考超强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0%~97.2%和96.7%~98.6%,提示其VP2高变区序列符合IBDV超强毒株特征.  相似文献   

2.
3.
研究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琼脂扩散试验、致细胞病变和RT-PCR等方法,成功从广西疑似病鸡的腔上囊组织中获得了8个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毒株,分离株可致攻毒鸡发病率100%,死亡率60%~90%;分子特征上,8个分离株VP2高变区在酶切位点和特征性氨基酸上均属于vvIBDV的特征.同源性分析表明,8个分离株之间在核苷酸和氨基酸上的同源性分别为96.8%~99.1%和95.9%~99.3%,与其他参考vvIBDV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4%~97.7%和92.5%~97.3%,而与常用疫苗株Bursine-2、B87(in),变异株GLS,经典强毒株的同源性仅有90%左右.遗传进化树上,8个分离株与国内外参考vvIBDV同处于一个大分支,与疫苗株和经典强毒株的距离较远,8个分离株与中国内地毒株SD1/97的亲缘关系最近.研究表明,广西仍然存在vvIBDV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的原因,从4个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采集病变法氏囊,处理后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荧光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然后提取病毒RNA,利用RT-PCR扩增病毒VP2基因cDNA并进行序列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4株病毒均具有超强毒的分子特征,属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病毒群,4株病毒在第1亲水区的212位有1个氨基酸突变(D→N);HLJ-3和HLJ-4在第2亲水区321位还有1个突变(A→V),这些突变可能造成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抗原发生变异,进而发生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5.
2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分离的疑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超强毒株 (vv IBDV) He B- lf和 He B- bd接种 SPF鸡 ,36 h后接种鸡开始发病 ,发病率为 10 0 %,死亡率为 5 0 %以上。剖检可见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 ,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 ,法氏囊水肿或呈“紫葡萄”样外观。经血清学试验、毒力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两分离物为超强毒株 ,从而证明河北省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 IBDV的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从河南省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群采集病料,通过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RT-PCR等方法,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命名为HB/11株。序列分析表明,HB/11株VP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部分国内外IBDV超强毒株VP2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9%左右;HB/11株VP2高变区基因含有七肽基序为SWSASGS,在222、253、256、279、284、294和299位上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Q、I、D、A、I和S,具有IBDV强毒的分子特征。动物回归试验表明,30日龄鸡群接种该毒株后引起鸡群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70%,剖检可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典型病变。因此该病毒为IBDV强毒株。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lsa Disease,IBD)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养鸡业危害极大。长期以来,兽医工作者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等方面都作了不同层次的研究,使该病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广西流行株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的方法对2006年~2007年间采集自广西各鸡场的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设计针对VP2高变区(vVP2)的引物对分离物通过RT-PCR进行鉴定及序列分析.共分离出9个IBDV毒株,其ELD50在105/0.2 mL~106/0.2 mL之间.分离株vVP2序列通过具有分型意义的酶切位点和关键位点氨基酸分析,证实9个分离株均属于vvIBDV.同源性分析表明,9个分离株之间在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2%~100%和95.2%~100%,与vvIBDV参考株同源性分别为93.8%~98.2%和92.4%~98.6%,而与常用疫苗株Bursine-2、B87(in),变异株GLS,经典毒株,中等偏强毒力株YL052的同源性仅有90%左右.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分离株与vvIBDV参考株同处于1个大分支,与DV86和OKYM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与2000年~2005年问广西分离的vvIBDV株距离较远,它们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群.研究表明,近2年来广西仍然存在vvlBDV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IBDV流行强毒HQ-b株囊毒与其细胞适应毒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2毒株毒力变化与VP2、VP5基因变异的关系,对2毒株的细胞适应性、致病性等进行比较,同时对其VP2、VP5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Q-b株囊毒对CEF、CEK、CELi、DF-1和Vero均不适应,而细胞适应毒HQ株仅不能适应Vero细胞、且批内及批间毒价稳定。致病性结果显示HQ-b株对4周龄SPF鸡致死率高达80%,是真正的超强毒,而细胞适应毒致死率已降为0%。对VP2基因高变区研究表明,HQ-b株具备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A、256I、294I和299S;其细胞适应毒HQ株除222A→P、256I→V、294I→L和299S→N外,在VP2公认的毒力位点253(Q→H)、279(D→N)、284(A→T)位氨基酸也发生改变,导致细胞适应毒具备经典弱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P、256V、279N、284T、294L和299N。对VP5基因研究表明:流行强毒HQ-b株也具有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其细胞适应毒VP5基因有12个位点碱基突变并导致9处氨基酸变异,尤其是ORF区第2个碱基由"T"突变为"C"后,导致细胞适应毒VP5的N端丢失了4个氨基酸,这种突变与现有的疫苗毒完全一致。本研究提供了超强毒HQ-b培育、驯化后致病性和细胞适应性转变的分子机理,也丰富了IBDV分子流行病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从广西南宁市某鸡场疑似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中分离鉴定出的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NN1107株的分子特征,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扩增后进行克隆、序列分析。NN1107株VP2基因高变区(vVP2)的克隆测序和序列比较结果显示,序列符合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的分子特征;其与广西vvIBD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6%~99.6%之间。根据vVP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绘制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NN1107株属于vvIBDV毒株群,与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流行毒株BH09、NNTZ(3)、NN07122、HP1001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疫苗株B87(in)、Bursine-2、FW2512株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
为检测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vvIBDV)重组VP2蛋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vvIBDV的结构蛋白VP2基因,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3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VP2。将其转化受体菌E.coli BL21(DE3)plysS,经IPTG诱导后,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约69 ku,并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的重组蛋白经纯化后,免疫6周龄BALB/c小鼠制备免疫血清,ELISA分析表明制备的血清效价在1∶5 120以上,表明vvIBDV VP2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建立vvIBDV的ELISA检测方法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研究从江苏某疑似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采集病料,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RT-PCR检测、基因测序、SPF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雏鸡攻毒等试验,证实了该鸡群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且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SXY株),该病毒有较强的致病力,VP4基因比较分析发现其与变异株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为95%。本研究为江苏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广西株(GX8/99)的细胞克隆化毒感染28日龄SPF雏鸡进行致病性试验,以确定GX8/99株原始毒与细胞克隆化毒的致病性的变化,结果表明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在适应细胞后仍能引起一定的组织学病变,免疫指数也较正常雏鸡有所变化,但病变程度远远小于原始毒攻毒组,且对雏鸡致死率明显降低。说明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致病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对其非结构蛋白VP5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vvIBDV Gx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基因的序列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胞毒在第8代以前,VP5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欧洲标准超强毒氨基酸同源性达98%以上;细胞毒第9代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10代毒VP5基因与欧洲标准弱毒Cu-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细胞适应毒传至20代,其VP5基因序列不再改变.从而说明,vvIBDV Gx株VP5基因在致弱过程中存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LX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一免疫失败鸡场中分离到1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命名为LX株。经血清学、鸡胚接种、病毒形态、外源病毒(CAA、NDV和IBV)排除试验等证实该分离物为纯净的IBDV。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LX株接种8龄SPF鸡后第2天鸡只精神 沉郁,拉白色或绿色粪便,发病率为100%,第3 ̄4天出现死亡高峰,而后很少引起死亡,死亡率达92.3%,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素质,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脾脏肿大,胸腺萎  相似文献   

16.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 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对其结构蛋白VP3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vvIBDV Gx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基因的序列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胞毒在第8代以前,VP3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标准超强毒HK46株氨基酸同源性达99%以上;细胞毒第9代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10代毒VP3基因与标准弱毒P2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100%;细胞适应毒传至20代,其VP3基因序列不再改变。从而说明,vvIBDV Gx株在致弱过程中,VP3基因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广西分离株的毒力特征及其与VP2基因序列特征的关系,为IBDV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疫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PCR、鸡胚传代培养、DF-1细胞的适应培养及琼脂扩散试验等方法分离鉴定病毒,并扩增其VP2基因,利用Mega 7.0、MegAlign软件将其与其他不同毒力IBDV毒株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并进行SPF鸡致病性试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IBDV拷贝数变化情况。【结果】 成功分离到1株IBDV毒株,命名为GX20210126株。该毒株接种SPF鸡胚可导致鸡胚出现出血、矮化和肝脏发黄、出血及针尖状坏死;且GX20210126对DF-1具有良好的细胞适应性,可引起显著细胞病变。琼脂扩散试验显示,该毒株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病毒液能与IBDV阳性血清之间形成白色沉淀线。VP2基因进化分析显示GX20210126株与国际标准超强毒株在同一个大的分支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86.8%~99.6%之间,其中与UK661株相似性最高,为99.6%,仅有2处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即D279N和I272T。以EID50为10-3.8/0.1 mL,0.5 mL/只的剂量点眼、滴鼻接种8日龄SPF鸡,攻毒后鸡出现羽毛蓬松、精神萎靡、拉白绿色水样粪便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肌肉、肝脏出血,肾脏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萎缩,IBDV拷贝数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结论】 IBDV广西流行株GX20210126具有超强毒株基因序列特征,人工感染鸡群可导致IBDV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已报告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 B D V) c D N A 序列,在病毒 V P2 区域,设计 1 对引物,并在 2 引物上分别加 Pst Ⅰ和 Eco R I酶切位点。对 2 个 I B D V 分离株 J S3 和 J S4,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一步法提取病毒 R N A,然后进行逆转录和 P C R 扩增,将扩增片段经酶切纯化后克隆于 p U C18 质粒载体中,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 c D N A 序列。将测定的分离株与标准对照株( S1) I B D V V P2 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计算机分析比较, J S3 与 S1 的同源性为 97% , J S4 与 S1 的同源性为 97% , J S3 与 J S4 的同源性为 99% 。推导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 J S3 和 S1 的同源性为 97% , J S4 与 S1 的同源性为 96% , J S3 和 J S4 的同源性为 98% 。这表明在我国流行的 I B D V 毒株与标准毒株相比不仅在免疫学反应上有差异,而且在病毒核酸序列上有变异,这种变异是造成疫苗免疫失败或免疫逃避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