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国梁  胡业翠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98-203,210
以广西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基于GIS平台,综合利用ArcGIS 10.1,CLUE-S模型以及SPSS 19.0等软件,结合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修正计算得到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并同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数值对比揭示了广西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规律,发现构成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土地类型是耕地、林地、草地;如果保持2001—2005年的人类影响不变,2015年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基本平稳,达到664.39亿元;生态服务价值高值区有扩大趋势,同时低值区也仍然在扩大,中值区有所缩小,特别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值区有所扩大,要警惕建设用地扩张与辐射作用,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2.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产业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区石漠化与当地长期以来的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恰当解决有着直接关系.岩溶山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即建设“商品生态”、实现“生态致富”.生态产业化是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将“石漠化治理”与“治穷”融为一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秦岭北麓城市新兴开发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取秦岭北麓典型城市区域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格局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两方面分析城市新区建设及可持续性,以期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遥感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城市新区尺度下的景观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1)2004—2014年,浐灞生态区城乡转换特征明显,农业景观比重显著降低,建设用地景观增幅达88.2%,生态景观增幅高达201.5%以上,区域"生态含量"明显提高。(2)生态服务价值以农田、绿地和水体景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近65%,到2014年全区85%以上的生态服务价值来自于绿地和水体景观。[结论]浐灞生态区10a间生态用地动态变化强烈且持续,城市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明显,反映该区在保障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有效且显著提高了环境质量,其生态建设政策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宝塔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 ,应用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理论对宝塔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 ,划分出不同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同时 ,根据社会、经济和环境指标 ,将宝塔区划分为 3个生态经济区、8个生态经济亚区 ,对各区的生态经济特征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生态建设方向。结合宝塔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以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 ,按照区域特点 ,提出了各领域的生态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5.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与喀斯特山区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为例,分析了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组合特征及其改善喀斯特环境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功能,指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为例,分析了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组合特征及其改善喀斯特环境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功能,指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展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揭示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生态风险空间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选取西安市浐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以2004,2009,2014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开展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构建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拟合区域生态风险变化,对研究区2014年生态风险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空间叠加和优化厘定,在分析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同时给出研究区生态发展优化调控对策.[结果]区域景观由原来农田景观控制的绝对状态变成多类型控制的城市景观,区域景观风险指数上升了25%,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了5.5%.[结论]浐灞生态区成立10 a以来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由于该区坚持生态立区策略,区内多建大型生态项目,虽然该区在短期内呈现出生态风险指数上升的问题,但随着项目完成建设,区域风险会回落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且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表明其生态策略有利于该区生态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尺度空间的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尺度空间下的自然环境背景不同,生态因子性质、生态系统整体性特征不同,其生态功能区规划方法和生态建设途径也就显著不同.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为解决城市扩张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为今后发展提供较高的生态服务功能,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通过沈阳城市东部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对小尺度空间的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燕沟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合理,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展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揭示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生态风险空间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选取西安市浐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以2004,2009,2014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开展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构建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拟合区域生态风险变化,对研究区2014年生态风险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空间叠加和优化厘定,在分析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同时给出研究区生态发展优化调控对策。[结果]区域景观由原来农田景观控制的绝对状态变成多类型控制的城市景观,区域景观风险指数上升了25%,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了5.5%。[结论]浐灞生态区成立10a以来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由于该区坚持生态立区策略,区内多建大型生态项目,虽然该区在短期内呈现出生态风险指数上升的问题,但随着项目完成建设,区域风险会回落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且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表明其生态策略有利于该区生态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年来煤炭等开发建设项目引起的环境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评价生产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量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效果,旨在为今后开发建设项目评价提供可参考的技术与经验。[方法]以陕西省子长县永兴煤矿资源整合项目为例,建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体系,计算了各评价指标在不同建设时期的隶属度值,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根据拉格朗日乘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了综合,最后采用生态效益指数对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考虑了主客观信息在内的拉格朗日乘子法计算得到的综合权重能够反映出开发建设项目各建设时期不同指标的特点;基于综合权重计算得到的生态效益指数显示该项目在建设前期生态效益指数最高,而试运行期的生态效益指数0.392高于施工期0.318,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在试运行期开始发挥了水土保持效益。[结论]提出的生态修复效益评价体系及方法可行,可以为其他生产建设类项目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建议 :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的认识 ;以小流域为单元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 ,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以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 ,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服务 ,提高工程建设实效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改进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按区域生态工程类型分工  相似文献   

13.
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尽可能减小因公路建设对沿线山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安康-汉中公路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主体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服务区工程和临时占地等公路各功能区段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针对公路工程的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等不同建设阶段进行环保对策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可行的生态保护对策,强调形成较为完整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保措施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问题识别和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也是破解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难题的必然要求。结合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在对区域特点分析及主要生态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探析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路径及技术策略,阐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成效,提出了现阶段需解决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重点,以期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助推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状况遥感监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该文应用像元分解模型,利用250m分辨率MODISNDVI定量估算了2000~2010年陕西省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该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防沙治沙工程区、退耕还林工程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2010年的植被覆盖度比2000年增加了8.3%~23.2%。2)2000~2010年各个生态建设工程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都呈现在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P<0.01),线性倾向变化百分率以防沙治沙工程区最高(83.8%),其次是陕北退耕还林工程区(61.1%)。3)各个生态建设工程区植被覆盖度以增加为主,植被覆盖度线性倾向变化增加的面积占相应工程区面积的82.8%~98.2%。4)各个生态建设工程区高覆盖度植被所占的面积比例具有极显著的上升趋势(P<0.01),低覆盖度植被所占的面积比例具有极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通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工程区内植被覆盖状况显著改善,防沙治沙工程区和陕北退耕还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增加尤为显著。该研究可为客观评价陕西省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重建的石漠化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灿  罗海波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24-329
实现石漠化山区土地持续利用最有效的方式即是通过生态重建,而土地整理正是改造土地利用的有效选择,通过把生态恢复措施融入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能有效地实现土地整理和石漠化治理的双重目的.该文通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例,规划方案以生态重建为核心内容,具体分析了不同地表形态与土地平整工程、岩溶环境与农田水利设计、植被恢复与农田林网建设以及生态系统保护与道路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法;并对项目工程设计结果从农田建设和生态恢复两方面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基于生态重建前提下的石漠化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是改善石漠化山区生态环境和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山西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建设状况、支撑条件和主要实施途径,并基于已完成的工程建设实践,分析论述了该项目所取得的建设效益、存在问题以及一些成功经验.项目实施的巨大成效表明,通过机制创新,发挥国土、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组织作用,形成了合力,并通过政策扶持等有力措施,可有效地克服生态建设中主体模糊、管理滞后的弊病.  相似文献   

18.
陕北府谷新田煤矿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在分析府谷县新田煤矿生态系统演替与配置基础上,提取了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指标,建立了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时间、空间的动态评价模型,并对该煤矿的生态修复效益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项目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这种方法的运用为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动态评价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与耦合联动内容是新一轮国土空间资源优化的重要内容。以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为例,首先建立起用土地整治评价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相对系数评价法对基础数据计算出各自分值,然后引入SPSS软件中11种曲线估计回归模型,探究土地整治项目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最后通过相关系数R2和耦合曲线走势分析土地整治项目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各项目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环境的耦合关系相对不明显,与和谐共生的耦合度有待提高。今后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应把更多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土地整治评价体系,重视保护环境,提升景观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查清牡丹江流域中下游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特点,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角度,对预防监督、生态监测、技术支持内容进行了论述,结合耕作、林草、工程措施提出了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模。对该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各项效益显著,且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