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刊去年第九期、今年第一期先后在《争鸣》栏里发表了赵国瑞的《不该贬抑象形性盆景》、徐和德的《象形——盆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本刊还陆续选载了一些象形盆景的照片。今年第三期刊登的关雄斡的《是盆景,还是盆怪?》对象形盆景提出了异议。这一期,我们编发了一组不同意关雄斡意见的来稿。孰是孰非,通过争鸣,自有公论。  相似文献   

2.
我不赞成有的人强行攀扎制做形态低劣、类似飞禽走兽的盆景。而《凤舞》是作者掌握了榕树的生物学特性,顺乎自然,因势利导,经数十春秋,独具匠心培育而成的。获特等奖名符其实。关雄幹以个人未亲见天然生长成飞禽走兽状的树木桩头而否定象形盆景,并贬之为“盆怪”,这只能说明他少见多怪。  相似文献   

3.
艺景盆是仿照自然或人文景观外观造型的盆钵。在这种创新的盆钵中进行创作,给人以新的感受。传统的盆景用盆是一个盆钵可栽种多种款式的树木盆景。如一个中等深度的长方形盆,可栽种曲干式、斜干式盆景,也可栽种垂枝式、风吹式等树木盆景。也就是说盆钵对盆景所要表现的意境的约束力较小。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大型乃至超大型树木盆景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并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树木盆景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笔者认为,宜小不宜大,小型盆景好处多多。符合盆景创作要求盆景盆景,盆中之景。众所周知,盆景是用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美景以及人文景观再现于盆盎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微缩景观。小中见大,缩龙成寸,以小树展现大树或古术风采,早己成为树木盆景创作的准则和目的。以"咫尺之石,观五岳太华;一勺之水,目睹千里江河",是对盆景艺术的极好诠释。将与自然大树一般大小的树桩移植于盆中,有悖于盆景的创作要求,难冠盆景之名,不宜追奉。而小型盆景,恰好以其有限的体量,无限的魅力,很好地承接了盆景创作原则,是应该提倡的盆景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5.
几架小议     
一件具有整体美的树木盆景,应当包括树木、盆和几架三个部份。树木是盆景的基础,盆则是树木赖以生长的必要条件,而对几架来说,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多余之物,但从盆景艺术的总体视之,实也缺少不得,它不但可以烘托树木,开拓境界,而且可以起到增姿添色的作用。在1985年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的《步步青云》(见《中国花卉盆景》1986.1.插四,以下刊名略),配以多级书卷式几架,给人以读破万卷书,  相似文献   

6.
水旱盆景是山水盆景与树木盆景相结合的作品。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采取山石隔开水土的方法,在盆中再现自然界中水面、旱地、山石、树木兼而有之的景观。它具有题材广泛、自然气息浓厚和最宜于表现诗情画意等特点,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形式。近年来,已为国内外的盆景爱好者所瞩目。水旱盆景的制作较为复杂,必须先掌握好制作树木盆景及山水盆景的基本技术(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将其特别之处分别作介绍。 (1)选盆:一般采用浅口盆,较山水盆景用盆可略深少许。盆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一些有关盆景的理论书刊中,将盆景中的树木、拳石、小草、苔藓等作为盆景的点缀物,而将盆景中的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等称为盆景的摆件。事实上,点缀物与摆件的概念是同一的,所指的是同一类事物。如果说盆景中的树木、草苔、拳石是点缀物的话,其定义与盆景的本义相悖。盆景是以盆为纸,树石为绘,构成意境、意趣的艺术品。在一盆盆景中,树石同为造型的基本材料,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即使是以山石为主或以树木为主的盆景中,树石、草苔完全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在人们眼前。完美的盆景作品当是树石、草苔的有机结合体,它们在  相似文献   

8.
一盆形态动人,意境深邃的树木盆景,其根的艺术表现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附石盆景中,树木的根大部分裸露于石上,根的艺术效果则更为突出。因此,在制作附石盆景时,除对石材和树桩的择优选用以及在干枝的造型上下功夫外,更应着意在营造和使用根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根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附石盆景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盆景是我国园林艺术珍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按其种类与形式来说,一般概分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但随着盆景的选材和造型不断扩大与创新,今人采取“树”与“石”兼用配置的盆景,却越来越普遍。因而特名之为“树石盆景”,这种盆景除树木、山石外,有时也点缀一些人物、禽鸟或亭榭等小件所采用的花盆形式也有不同,以树木为主的树石盆景,多采用透孔花盆:以山石为主的树石盆景,多用浅盆。盆中的树木依靠盆土或山石的吸附作用获得水分和养分,故生长仍很繁茂。树石盆景形式多样,幽雅美观,用于室外、室  相似文献   

10.
树木盆景在上盆时,一般都要讲求悬根露爪,但树木盆景所用的盆大都盆浅土薄,有的盆景树木的根裸露于盆土之外,过冬时容易冻坏根部,即使是扎入盆中的根,由于盆浅土少,也容易冻透、冻伤根系,影响了根的呼吸及养分的吸收,影响了成活.所以树木盆景需要冬天在室外越冬的,必须保护好根部.即使是耐寒力比较强的树种,在室外越冬,也要保护好根部,如果冻坏了根部,来年春天整个树桩便会枯死,结果使辛苦数年或数十年培植的桩景毁于一旦.所以冬季做好桩景的防冻保暖、保护好桩景的根部是十分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盆里功夫与盆外功夫是盆艺爱好者必修的两门基本功,两者互相作为,不可或缺。盆里功夫是盆景造型的基本保障,如果缺乏扎实的造型功底(包括树木的培植和盆景的造型布局、蟠扎裁剪等技法),难以创作出精美的盆艺佳作。倘若不具备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所作的盆景必定欠缺深刻的意蕴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成为虚有其表的“呆美人”。  相似文献   

12.
<正>水旱盆景、山水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之树木盆景,更具有中国盆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诗情画意。但近几年水旱盆景和山水盆景发展缓慢,有新意的作品不多,这一方面是受盆、石料和树木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少突破。艺术创作初期效仿别人的模式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被模式束缚了头脑。一旦被模式困住,跳不出它的框框,在选材、构  相似文献   

13.
宋德钧同志提出统一盆景术语的意见,是非常及时的。在盆景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不及时统一盆景术语,将对盆景艺术制作和研究带来很多不便。笔者也想谈一点看法,供参考。Bonsai(盆栽)是日本的叫法,其本义是盆栽植物和盆景树木。它不符合我国的叫法,也不符合盆景的真正含义。就字面理解,盆栽只是将植物栽在盆中而已,没有人工艺术造型的含义;再者它只适应于“植物盆景”(或称“树木盆景”或“花木盆景”),而不适应于山水盆景。盆景既然起源于我国,就应该以中  相似文献   

14.
在盆景制作中,为了突出盆景的美感,有时往往要采取一些超常的措施。这些措施虽然突出了盆景的美感,但也给盆景的养护和管理带来了一些弊端。超浅盆就是一种。浅盆可以表现盆景意境的深远,是盆景的常用手法。长期生长在浅盆里的树木盆景如果管理得好,不但可以使树木的根基隆起,根系紧抓地面,虬劲有力,还可以强化树与盆的比例,小中见大,提升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经国家农业部核准报批,1992年2月10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登记(社证字第922号)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证。为促进我国盆景艺术事业繁荣与发展,加强与海外盆景技艺交流,大力开展盆景市场的咨询服务,协会下属五个委员会计:树木盆景专业委员会、山石盆景专业委员会、盆景盆与架研  相似文献   

16.
《中国花卉园艺》2018,(23):16-16
江苏省盆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崇尚自然为本,造型千姿百态。经各地历代盆艺匠师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利用各地域、文化及材料选择上的差异,各地盆景制作艺术独具风格。除传统的苏派、扬派、通派外,还涌现出南京的金陵盆景、连云港的苍捂树木盆景、徐州的果树盆景、靖江的山水盆景、扬州的水旱盆景和南通的微型盆景等现代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在大千的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走兽样的树木。去年《中国花卉盆景》第9期13页上刊载的赵庆升同志拍摄的榕树‘象’树及文字说明,我想关雄幹对此作何解释呢?难道能以“我未见过”而否  相似文献   

18.
为有利于盆景的分类评比,我非常赞成盆景要有大小档次之分、全国要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观点。但我认为,盆的大小应是划分盆景大小的唯一基准。理由有二:1.盆是景的“载体”,凡盆景,都是离不开盆的。树木盆景有盆,山水盆景有,  相似文献   

19.
在艺术领域里,要算盆景艺术是最独具特性了。它用活的、有生命的树木为素材,按照盆景美的规律来造型、经过长达数年或更多的时间养护完善过程,最后成为既高于自然、又有深邃意境的艺术作品。针对盆景作品的这一特点,我想就盆景的健康美谈点看法。树木盆景是否健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树木是否  相似文献   

20.
<正>树木盆景通常要求树木具备这样的自身条件:取材于自然,能植于盆钵之中,可随意移动,相对粗壮,有苍劲古朴神奇的树相,并且生命力强,经得起作者为追求艺术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工手段的"考验"。具有这些条件的树木就是盆景的初始树桩,一般都是历经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和气候而缓慢形成的,因而取材不易。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对盆景的需求逐渐增大,为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对天然树桩的采掘已远远超出了其自然生长的速度,这种掠夺式采挖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于是,关注环保的人们开始想到用建材用林的再生方式来人工繁殖小苗,培育盆景树桩。这种实践各地都有,但平常看到的一些用人工培育的树桩制作的盆景或作品照片,虽有一定的造型和艺术品味,但树身大多比较稚嫩细小,或树头树干上下一般粗,尚缺乏盆景应有的粗拙、苍古、神奇、雄劲的树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