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稠油油藏流体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结合非达西渗流理论,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蒸汽吞吐热采物质平衡方法,给出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蒸汽吞吐热采采收率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加热半径、泄油半径对蒸汽吞吐热采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稠油蒸汽吞吐热采采收率随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规律下降;随加热半径的增加和井距的减小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地区相继发现了多个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由于该类油藏存在孔喉细小、比表面积大、渗透率低、压敏性强的特点,渗流规律不遵循达西定律。为做好该区此类油藏的开发工作,以该区已经投入开发的玛2井区为例,在研究总结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历史不稳定试井曲线,确定该区油藏渗流遵循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以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为基础,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解释模型。通过对实际测试资料的解释分析,获得真实的油层参数,确定了生产井的启动压力梯度大小及合理关测时间,评价了油井完善程度,对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搞清油水在特低孔低渗油层中的运动规律和水驱油效率,特开展安棚特低孔低渗油田水驱渗流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特低孔低渗油层油水渗流均存在非达西渗流特征,启动压力梯度与临界压力梯度较高,水驱油存在一最佳驱替速度。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类型多,具有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和无水期驱油效率较高,等渗点水饱和度低、相对渗透率低,两相流动区间窄的特点。该成果对改善低孔低渗油层注水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裂缝的存在对致密砂岩油藏渗流特征和开发效果有较大影响。选取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岩样,采用恒定驱替压差、恒定净围压2种试验方法评价了人工裂缝对致密砂岩岩心应力敏感性影响,通过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利用非稳态恒压法测定得到了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造缝前后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评价了裂缝对致密砂岩油藏渗流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裂缝致密砂岩岩心具有强应力敏感性,增大孔隙内压可以促进裂缝开启,降低应力敏感性损害程度;裂缝的存在,使致密储层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共渗区范围增大,驱油效率增加,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显著增大,改善了致密砂岩储层的整体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描述低渗透油藏渗流的连续模型,并推导出了基于该模型的等产量源汇平面径向稳定渗流油水井间压力和压力梯度分布计算模型。以江汉油区黄场油田潜江组4段第3小层(Eq34)低渗透储层为例,应用 Matlab软件进行基于岩心渗流试验数据的模型参数拟合,通过模型计算,绘制了研究区油水井间地层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曲线,论证了建立正常驱替关系的条件。研究制定了低渗透储层油井产量、渗透率和合理井距之间的关系图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为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政策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低渗透油藏的生产中,由于地层压力下降,导致储集层骨架变形,而使油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璋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压敏效应,具有这一特点的油藏称为变形介质油藏。一般在低渗透油藏和深层高压油藏中压敏效应比较明显。根据低渗油藏的渗流特点以及渗透率随压力变化的敏感性特征,建立了圆无封闭油藏渗流试井解释模型。对模型进行无因次化,并用数值法求解,绘制了无因次压力图版曲线。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启动压力梯度和压力敏感系数都使曲线后期出现上翘特征,并且随着它们参费值的增大,曲线的上翘程度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油田渗透率低,油层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超前注水正是针对低或特低渗透油层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及油层具有弹-塑性变形等特点而根据非达西渗流提出的改善这类储层开发效果的一项技术。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超前注水方案优化研究,以便合理制定超前注水时机和合理注水强度等,提高单井产量。同时开展源271区块超前注水配套措施组合优化研究,通过预测油井普通射孔及压裂,以及不同方向定向射孔、定向压裂的开发效果,确定最优的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大庆加剂原油停输冷启动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原油含水率和流动改进剂浓度,经历不同冷凝时间,得出了启动压力梯度与冷凝时间、改进剂浓度等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冷凝时间、含水率、流动改进剂浓度和管道直径对冷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由试验结果及分析可知,添加DODE系列流动改进剂对冷启动压力梯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推荐该改进剂的最佳浓度为200 mg/L。  相似文献   

9.
由于致密储层物性差,启动压力梯度低、压力敏感性强,极大限制了致密储层采出程度和采收率,有必要分析致密油含水率上升的原因,分析致密油含水特征,揭示致密油含水上升规律。以长庆油田安83井区长7储层为例,对其水驱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长7储层符合丁型水驱特征,并得到了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式,为鄂尔多斯致密油藏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固定网格法确定渗流自由面存在穿过自由面的单元等效渗透矩阵和积分域难以确定等问题,提出了加权截距法确定渗流自由面的新型有限元分析方法,解决了相应渗流溢出点的确定方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渗流有限元分析程序.该方法具有穿过自由面的单元等效渗透矩阵及其积分域易于确定和分析过程简单等优点,应用于工程实例分析,并将理论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加权截距法确定渗流自由面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满足工程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固定网格法确定渗流自由面的有限元分析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凝析油回注是海上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为应对海底输油管线故障而采取的一种工程应急措施。海上油气田输油管道出现故障后,油井被迫全部关停,气井照常生产,气井产生的凝析油无法处理,只能回注油层。通过回注井筛选确定回注可行性并选择合适的回注井;通过试验研究明确回注对地层产生的影响;通过拟示踪剂法对凝析油注采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凝析油渗流范围,分析凝析油对地层渗流的影响,确定不同液量的凝析油回采率。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准确可靠,对后续海上油气田的凝析油回注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以纳米孔隙及裂缝发育为特征的页岩气储层中,由应力敏感带来的渗透率降低引起的渗流规律和产能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应力敏感与渗透率的指数关系,定量计算了应力敏感引起的渗透率变化值。应用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的等效渗流模型,在页岩岩样应力敏感性试验结果及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的渗流综合模型并得到单井产能方程。以威201-H1井为实例,应用已经建立的产能方程进行了应力敏感影响下的产能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认为,裂缝是应力敏感的主要来源,并且当储层孔隙越大即产量越大时,应力敏感越强,尤其是在压裂水平井初期影响最为强烈。由此,综合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修正等时试井的特点应用渗流力学理论,研究了一种利用等时试井的4个等时期资料求取产能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研究压力监测资料,建立每一工作制度时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外推确定稳定的井底压力,然后用常规回压试井资料分析方法即可准确计算气井的产能。并利用这一新方法分析了鄂尔多斯某气藏的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分析简单、分析结果可靠的特点,为简化修正等时试井资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等宽缝隙稳定流的运动规律,建立了面板接缝的渗流计算模型,并以公伯峡水电站大坝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考虑了接缝充填情况,可计算确定各种接缝渗流要素,揭示了在面板接缝止水失效情况下面板堆石坝的渗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水平井开采底水油藏中存在的过早产水问题出发,提出了采用ICD(入流控制装置)控水完井的思路。根据渗流力学、流体力学、油藏数值模拟,建立了水平井ICD完井多段井模型,研究了底水油藏水平井ICD完井长期入流动态规律。对比分析了射孔完井和ICD完井两种条件下调控入流剖面的效果,以及对产能和最终采收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均质和非均质油藏中,ICD完井均有很好的入流控制效果,能够有效地延长稳油生产时间和延缓见水时间,起到稳油控水的效果,提高了目标井段的生产状况;但整体上均质油藏中ICD完井对于提高累计产油量和采收率的效果有限,而在非均质油藏中采用ICD完井可以极大地提高累计产油量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以无上、下补给、井内定水位时,均质含水层中的割离井渗流模型为例,求出了割离井渗流模型的有限差分解,并对差分格式中的参数进行了优化;把数值解与解析解进行比较,分析了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多分支井开发煤层气是中国煤层气开采的重要手段。为研究煤层气多分支井的压力动态特征,根据煤层气多分支井的渗流特点,建立了渗流模型,结合单支水平井的压力分布叠加以及多分支井的离散化处理,通过数值反演及计算机编程得到多分支井试井理论曲线。根据曲线特征划分特征流动段,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这对煤层气多分支井试井解释和气藏动态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碎屑岩储层流体含量精细化评价难度大的问题,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对录井参数进行刻画,利用核磁定量化参数及岩心流动试验精细刻画储层流体含量,显微荧光薄片观察油水在储层渗流通道中的微观分布特征,形成碎屑岩储层流体性质的定量化与可视化评价方法,从而提高碎屑岩储层流体评价准确性。D13井、F003井及M23井的现场应用表明,碎屑岩储层流体性质的定量化与可视化评价方法能够从微观角度直观展示储层流体赋存状态,为试油选层、优选改造工艺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当流体的渗流速度较大时,呈现出高速非达西渗流,为准确地描述其渗流规律,基于高速非达西渗流新模型,建立了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系数的试井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求解。结果表明,考虑高速非达西后,压力曲线上移,压力导数曲线驼峰高度增加并后移,水平段出现的时间延迟。与Forehheimer模型相比,新模型的上升幅度要小。Kmr和τD是影响曲线特征的重要参数,决定了曲线驼峰的高度和位置。随着Kmr减小,τD增大,压力曲线上移幅度增大,压力导数曲线驼峰高度增加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20.
传统聚合物尺寸与油藏配伍的表示方法反映的是聚合物单分子级别与孔喉的配伍,而实际聚合物驱油体系与油藏的配伍关系研究应体现聚合物聚集体与孔喉的配伍,并考虑体系在地层深部的可流动性。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及大量试验研究,建立了一套地层驱替压差条件下聚合物体系与油藏孔喉配伍关系的新方法,进而建立了聚合物驱油体系与油藏配伍关系图版。新方法考虑了聚合物体系尺寸在近井地带高压力梯度与地层深部低压力梯度条件下的差异,较为准确地建立了聚合物驱油体系与油藏的配伍关系,为矿场聚驱油藏选用合适的聚合物驱油体系提供重要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