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芸薹属植物是我国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传资源的多样性直接关系到我国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远缘杂交、种间嫁接、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在芸薹属蔬菜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中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对芸薹属蔬菜种质改良方法以及亲本新资源的创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果树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缘杂交是指种或属间及亲缘关系更远的分类单位间进行的杂交,它是创造果树新种质的重要途径。简要列举了果树远缘杂交育种取得的主要成就,阐述了远缘杂交不亲和和育性障碍的若干表现与机制。目前克服杂交障碍的途径有:蕾期授粉、混合花粉、重复授粉、亲本选择、特殊处理、胚抢救和染色体加倍等。杂交后代遗传变异分为3种类型:综合性状类型、亲本性状类型和新物种类型。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方法有形态鉴定、染色体鉴定、同工酶鉴定和分子鉴定。果树远缘杂交育种虽然困难很多,但前景非常广阔,今后的重点是深入研究远缘杂交不亲和和育性障碍的机理和有效的克服途径,并借助分子标记技术对杂种进行早期鉴定以及对复杂遗传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豇豆是全球种植的重要豆科植物,中国是长豇豆的次生起源中心,栽培地域广泛,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需要用各种遗传学方法鉴定其遗传关系,以便为种质资源保存和育种利用等奠定基础。介绍了分子标记在长豇豆遗传资源鉴定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对大白菜与不同属间以及属内种间植物的远缘杂交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大白菜远缘杂交育种中存在的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变异复杂等主要问题以及克服方法,并对大白菜远缘杂交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未来作物改良的最大希望在于有用外源基因的导入,远缘杂交是导入外源有用基因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笔者近年来在甜瓜属(Cucumis)种间杂交所取得的进展,本文综述了甜瓜属种间杂交双二倍体、异源三倍体、单体异附加系和异源易位系的合成、鉴定和定性研究,以及对外源有用基因,包括抗病、抗逆性的转导利用情况,并展望了这些特异种质资源在甜瓜属作物的遗传和品种改良上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远缘杂交在芸薹属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缘杂交在作物性状改良、新类型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方面意义重大,在芸薹属作物育种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远缘杂交在芸薹属作物育种中获取雄性不育系、获得抗病性、改良农艺性状和创造芸薹属作物新类型等方面的研究,对芸薹属作物远缘杂交育种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4个牡丹品种、8个芍药品种为亲本,进行了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牡丹"彩绘×冠群芳"和芍药"粉玉奴×红玛瑙"组内杂交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以芍药"粉玉奴"为母本,分别以牡丹"彩绘"、"粉中冠"为父本杂交获得了远缘杂交种子,并用ISSR分子标记对牡丹芍药远缘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2个子代确定为芍药和牡丹的远缘杂交后代,均属偏母型。扩增结果中出现了父母本都不具有的谱带,说明子代不仅遗传了亲本的特征而且突变产生亲本所不具备的新性状。  相似文献   

8.
豇豆无土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Walp.)属豆科菜豆族豇豆属的1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豆角、豇豆、带豆、挂豆角、腰豆等,起源于非洲,目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1]。在我国,豇豆栽培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栽培面积大,主要种植在温带和热带地区[2]。豇豆营养价值很高,富含各种蛋白质、叶酸及钾、镁、铁等矿质元素,以及人体所必需的赖氨酸和色氨酸[3]。近年来豇豆设施栽培面积逐渐增加,但农药残留、土  相似文献   

9.
北方豇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豇豆(Vigna unguiculata)属豆科豇豆属1a生蔬菜,又名豆角、长豆角、带豆等,原产于非洲,引入我国已有1 400年的历史,在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是夏秋淡季的主要蔬菜之一。豇豆富含蛋白质及少量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维生素C,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豇豆还具有健脾和胃、补肾、降低人体胆固醇、防止便秘等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0.
芍药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观赏花卉.芍药属种质资源分布极其广泛,遗传性状变异丰富.利用属内丰富的种质资源进行组内和组间杂交育种是芍药新品种培育的主要途径.该研究简要介绍了用于芍药杂交育种的芍药属牡丹组和芍药组种质资源的主要特性,重点归纳了利用芍药属的不同种源、不同品种群亲本开展芍药近缘和远缘杂交育种的主要成果,并对今后杂交育种过程中种质资源利用、杂交障碍克服、繁育体系建立以及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